黎 瑩
(惠州工程技術學校,廣東 惠州 516023 )
?
以禮儀教育提升德育實效性的教學實踐研究
黎 瑩
(惠州工程技術學校,廣東 惠州 516023 )
在聚焦文化與價值多元共存的大背景下,怎樣能夠增強德育教育的實效性,是所有德育教育學者十分關切的熱點問題,也是社會聚焦的重點。所以加強禮儀道德教育,全面準確弘揚我國優秀的傳統道德文化,是創建一套良好的人際社會關系以及真正實現高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問題。
禮儀教育;德育;實效性;教學實踐;研究
禮儀是一種經過長期人們共同約定的習慣和一種行為規范,是人們相互之間共同遵守的行為準則,也能看出一個人的內在素質。道德主要是指由一定的社會基礎共同決定的符合特殊的意識形態,能夠調整人們相互之間和社會關系之間的行為規范,道德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廣泛性。由此可見,禮儀和道德存在緊密聯系。道德主要體現的是一種思想方面的意識形態,屬于人類的內心精神世界;而禮儀主要衡量的是一種全社會的行為規范,屬于人們內心的外在表現形式。全社會共同遵守的道德必須要轉化為每一個人都能遵守的道德才是真正意義上的道德。禮儀是全社會共同的道德要求轉化為具體的意識形態要求。道德影響著禮儀,禮儀完善了道德建設,二者之間既互相補充,又互相提高,共同促進,共同發展。
2.1 教育脫離主體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我國的高校德育教育主要是注重道德理論知識教育,更多的是受到教師的主體影響。在這種情況下成長起來的學生,難免會產生厭學的傾向,經常會逃避德育課,還有一些學生對德育課有輕視的情況。分析其中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學生不了解德育課究竟能夠對學生起到什么樣的作用,學生能夠獲得到什么知識,學生怎樣才能把課本知識和社會所提倡的主要內容正確的轉化為自身的道德行為規范。
2.2 內容脫離實際
高校大學生生活在一個充滿各種情況的社會中,其中充滿了各種是非真偽,在這其中蘊藏著極為豐富的知識,但是德育教育的內容卻與現實中的實際內容有著很大的差別,德育教育的主要內容更多的是講述美好和善良的一面。德育教師更多的是傳達樂于奉獻、互相幫助的事跡,這對解決實際生活問題和道德沖突沒有過多的幫助,這就會產生一種現象,就是學生要正確的區分教材與現實生活中的一些問題。學生一邊要應對考試的要求,同時還要應對生活上的要求。學生在校園學到的是比較高水平的道德行為規范,但是在實際的日常生活中其行為卻不能達到基礎水平上的道德要求,這樣就會使德育教育變成更為空洞的形式教育,這樣的德育教育不能起到更好的效果。
3.1 禮儀教育在高校德育教育過程中的重要意義
禮儀教育是高校應該開展的一門重點學科教育,它是具有較強的實用性和可操作性的一門課程,也是一個人會受益終生的教育學科。一個人注重禮儀也是一種良好的美德。美德是一種精神層面的享受,它能夠讓一個人得到精神上的升華,也能使個人綻放出絢麗的光彩。一個人有很好的禮儀習慣,會受到別人的關注和重視。尤其是高校大學生,他們的行為習慣更應該受到別人的重視,不管是做什么事情,都應該具有更好的優雅氣質和良好的素質。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禮儀課卻是往往處于學校教育的不利地位,始終不受到重視。在初級教育階段,禮儀教育也是始終處于被忽視的地位,呈現出下降的趨勢。但是,恰恰相反的是社會上有很多的專門從事禮儀教育的“公關禮儀”等培訓教育卻非常紅火,受到人們的關注,這種禮儀教育僅僅是作為一種工具效應,看重的是表面的影響,并不能代表德育教育的成果。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應該改變這種情況,更多的將禮儀文化教育融入到德育教育的全過程中或融入到各門課程的教學中。
3.2 禮儀教育對高校德育教育的實效性意義
首先,禮儀教育能夠促進和弘揚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美德教育。現在的大學生是接受文化教育的接受者,在不久的將來就是優秀的傳播者。大學生可以通過對禮儀知識的學習,增強禮儀方面的知識水平,能夠讓大學生了解傳統的禮儀文化知識,增加民族文化的風俗學習。這樣就能夠將中華民族文化的精神發揚光大,也能讓大學生強化對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創新,增強文化的認同感。其次,能夠增強和諧校園的建設力度。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沒有共同的道德信仰,就會失去理想信念,就會被時代的發展所淘汰。高校校園能否和諧穩定的發展,主要是取決于所有師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最后,高校應該通過加強禮儀文化的道德建設,全面促進廣大師生的道德文化進步,讓師生得到共同的認識,營造更適合形成良好道德的氛圍,增強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關系,促進校園的和諧穩定。
3.3 禮儀教育能夠促進德育教育的發展
長期以來,很多高校都面臨著德育教學效果不佳的實際問題,這也側面反映出對實際應用不足的情況。同時很多同學就會表現出更加困惑的情況,常常在遇到困難和問題的情況下,不知道該怎么做,這也就會時常出現達不到德育教學效果的現象。禮儀文化所表現的行為準則主要是看重道德文化內涵作用。禮儀教育就表現得更為具體和生動,主要體現在平時的生活細節方面,也可稱為真正的精神文明建設內容。它是從最為基礎的內容開始進入,在相對規范的行為中培養比較高尚的情感,而且更易操作,效果更為理想。
4.1 深入結合校園文化建設
高校的校園文化活動與校園德育建設應該差別對待,一種主要是以學校為主要陣地、學生在活動中發揮主體作用,形成一種寓教于樂的形式,保持一種目標相同的文化活動。主要特點就是學生參與積極性高、參與面廣。所以禮儀教育要充分利用校園文化的載體作用,這樣才能使禮儀教育深入人心,形成一種多樣化的文化氛圍。如可以利用“校園之星選拔賽”、“禮儀知識大比拼”等積極向上的宣傳活動。在辦公樓和教學樓的顯著位置懸掛文明用語,以及文明禮儀用語。同時還要借助校園廣播和宣傳欄的宣傳作用,對于在活動中表現較好的學生給予獎勵,對于表現不好的學生要及時予以糾正。這樣才會讓文明的氛圍感染學生的心靈,才會養成良好的道德習慣。
4.2 開設禮儀課程
高校學生必須牢牢掌握禮儀知識的內涵,這樣才能真正的掌握全部的禮儀文化知識。高校應該根據學生自身所學的專業課程,有計劃開設禮儀課程,定向培養學生的禮儀知識,這樣能讓學生將思想和操作技能進行有機的結合,使禮儀教育深入人心。專業教師作為禮儀知識的主講人,應該主動為學生提供規范的禮儀文化規范,因為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會影響學生的行為,所以教師應該從自身做起,起到示范的作用,為人師表,起到表率作用。
4.3 建立禮儀教育機制
德育教育要經過長時間的積累和漫長的教育實踐才能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這樣才能起到鞏固的效果。禮儀教育應該作為一種良好的道德修養加以堅持下去,絕對不能半途而廢。很多學生自律意識不強,在學校的表現十分得體,在家卻表現得不好。所以,高校必須建立長效機制,加強學生的禮儀文化教育,培養學生良好的禮儀功底,將禮儀作為一種個人素質,將禮儀文化知識真正的落實到實處,并長期堅持下去。
個人要想成才,就必須要有良好的個人素質,要有優雅的言談舉止和行為規范。高校應該高度重視禮儀教育,同時可以經常與家長和學校進行溝通,還需擴大禮儀教育的延伸面,這樣才能有利于創建和諧社會的要求。
[1] 唐凱麟,龍興海.個體道德論[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5.
[2] 郝燕強.以禮儀教育提升德育實效性的教學實踐研究[J].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03):18-21.
[3] 張麗娜.關于高職院校學生禮儀教育的探討[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4,(01):154-156.
Study on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improv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moral education with etiquette education
LI Ying
(Huizhou Engineering and Technical School, Huizhou 516023, China)
How to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moral education in the context of focusing on the coexistence of culture and value is a hot topic that all moral education scholars are very concerned. Therefore, it is an important issue to create a goo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nd to realize the mor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y strengthening the etiquette moral education and comprehensively carrying forward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moral culture of China.
Etiquette education; Moral education; Effectiveness; Teaching practice; Research
2016-10-20
黎瑩(1987-),女,本科。
G711
B
1674-8646(2017)01-005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