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葉飛,許愛芹*
(徐州醫科大學,江蘇 徐州 221004)
環境衛生學教學改革探討
黃葉飛,許愛芹*
(徐州醫科大學,江蘇 徐州 221004)
環境衛生學是預防醫學的一個重要二級學科,提高環境衛生學課程的教學質量,對于培養綜合素質高的專業型預防醫學人才至關重要。為適應“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改革,通過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更新陳舊的教學內容,采取多樣化教學方式和手段,積極開展實踐教學,培養學生的科研思維和能力,完善成績考核評價方式,為今后培養預防醫學領域優秀的復合型人才奠定基礎。
環境衛生學;預防醫學;教學改革
環境衛生學是預防醫學專業的一門主干課程,同時也是環境科學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一門融醫學科學與環境科學于一體的交叉學科,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和應用性[1]。學生對該課程知識的深入理解和掌握,將為以后參與公共衛生事業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隨著當今教育改革不斷深入,傳統教學方法已經不能滿足高級醫學專業人才培養的需要。因此,針對環境衛生學課程進行創新性教學改革,提高教學效果,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綜合素質勢在必行。
環境衛生學教學改革要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總體思路,這是根據學科發展的實際情況,在調查研究及教學實踐的基礎上形成的。教學改革要以實踐教學為手段,充分體現“從理論深入實踐,再從實踐回歸理論”的原則,通過更新教學內容、完善教學方式等策略構建本校新的環境衛生學課程體系。
本教研室將在理論課和實驗課的基礎上增加專題講座、網絡課程和科研創新等。理論課的教學思路是:先學習總論,然后再分別學習各章節的內容,每一章內容都以課程內容相關的典型案例導入,并在章節結束后舉辦相關專題講座,介紹目前國內外相關環境問題的重要進展、研究熱點及其科學意義,培養學生的科研思維,增強學習興趣。實驗課的教學思路是:緊密聯系理論課內容,設置綜合性的實驗課題,如大氣衛生理論課后可以設計氣象條件測定和空氣污染物的采集、檢測以及健康效應觀察等實驗;水體衛生理論課后可以設計水源污染的調查和水樣采集,水的硬度、渾濁度檢測,水體中細菌總數測定以及飲水消毒等實驗;土壤衛生理論課后可以設計土壤中農藥、重金屬等環境污染物的測定等實驗,通過理論聯系實際,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思維。
2.1.1 更新理論教學內容 目前,教研室采用的教材是2012年修訂完成的《環境衛生學》(楊克敵主編,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第七版)。近五年來,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環境問題層出不窮,同時,促進了環境與健康學科迅速發展,這也帶來了環境衛生學發展的巨大契機,例如大氣衛生一章中對于大氣顆粒物的介紹并不是很詳細,近年來,我國的大氣污染形勢嚴峻,大氣污染與人體健康的關系日益受到民眾重視。“霧霾”已經成為公眾口中的熱詞,并且以細顆粒物(PM2.5)為代表的污染指標迅速被普通民眾所熟悉,因此,我們需要詳細闡述以大氣顆粒物為代表的多種新的污染物對健康的影響、污染來源和控制措施,不斷加強理論和實踐教學內容的更新,并及時地在授課中補充一部分成熟的最新進展,使教學內容與時俱進,從而滿足學生不斷增長的對知識的需求。
2.1.2 改革實驗教學模式 實驗教學的目的是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同時,通過各種實驗技能和操作訓練,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團隊合作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有效教學形式[2]。因此,實驗教學質量和效果直接影響學生的培養質量。傳統實驗教學內容主要是由教師準備好實驗儀器和材料,并告知學生詳細的實驗步驟,通常教師還會給學生操作一遍作為示范。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只需依葫蘆畫瓢。對他們來說,創新探索的思維并沒有得到培養,解決和分析問題的能力也沒有得到提升。
本教研室對實驗教學方法進行了有效改革。首先,我們把預防醫學實驗中與學生所學專業相關性比較強的課程,如職業衛生與職業醫學和環境衛生學實驗課程安排得相對集中,體現了課程之間的關聯性,有利于學生的理解掌握,增強了學生的綜合實驗技能;其次,我們將理論與實驗教學緊密結合起來,理論知識講述完畢后隨即設置綜合性實驗項目,給出實驗內容和目的要求,然后讓學生自己查找資料、設計實驗步驟和實驗內容。例如,大氣中二氧化硫(SO2)濃度的測定涉及空氣污染物SO2采樣點的確定、采樣儀器的選擇、樣品采集方法、濃度測定方法等,讓學生自己預先設計實驗方案和步驟,教師作為指導者,認為學生實驗方案可行后批準學生正式實施;再次,對各組學生的實驗結果進行分析和評價。這種教學方法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既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了學習興趣,又增強了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最終使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更加深刻。
2.1.3 注重理論聯系實際 環境衛生學是為揭示環境因素對人體健康的影響而設立的。環境中包含各種有利和不利的因素,本課程要以豐富的案例為主導,介紹一些實際發生的事件,將事件發生的原因及對環境和人類健康的影響貫穿于理論教學之中,然后進行以學生為主體的實踐教學并進行理論知識總結,充分體現“從理論深入實踐,再從實踐回歸理論”的教學原則。例如在飲用水衛生章節授課時,可以給學生講解水傳染病和水體富營養化對人類健康的危害以及典型案例“水俁病”事件和“痛痛病”事件,分析這兩個事件發生的原因、對健康的危害以及處理方法,然后開展以“飲水消毒”為主要內容的實踐教學,并讓學生參觀污水處理工藝流程,使理論和實踐密切結合,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傳統教學方法主要以講授法為主,這種簡單傳授、灌輸知識的方法忽略了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自主性、能動性,不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當代大學生已經不需要“張口吃食”的被動學習方式,為此,筆者認為必須由“教書”向“教學”轉化,并根據學生的需求,探索了各種適合于當代大學生的新的教學方法和手段。
2.2.1 案例教學 案例教學法是通過對典型案例進行分析而開展的教學方法,環境衛生學是一門典型的適合用案例教學法進行教學的課程。環境衛生學相關案例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系,有助于活躍課堂氣氛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介紹各種環境污染物對人體健康的影響時,可以結合著名的“倫敦煙霧事件”“洛杉磯光化學煙霧事件”“博帕爾異氰酸甲酯事件”“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事件”“水俁病事件”“痛痛病事件”“四日市哮喘”等進行詳細講解,讓學生分組討論,分析出現危害現象的原因、對人體健康的影響以及機制,最后由教師對各個組的討論情況給予評價。這種方法理論聯系實際,有利于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利于鞏固學生的專業思想和增強他們的責任心。
2.2.2 “以問題為中心”的教學 基于問題的學習(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教學法于20世紀60年代起源于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已經用于各類學科的教學,其在醫學領域的應用頗為廣泛[3]。在PBL教學中,教師根據教學大綱的重點難點精心設計問題,問題的難度應略高于學生已有水平,充分估計學生可能給出的各種回答,考慮好應對引導的思路,認真傾聽學生的回答并給予贊許或補充。例如講述生物地球化學性疾病這一章節時,我們可以引入“碘缺乏病”“地方性氟中毒”“地方性砷中毒”等的典型案例,然后設置相關問題,如“生物地球化學性疾病的流行病學特點、發病原因、臨床表現和預防措施是什么?”讓學生分組查資料分析和解決這些問題,然后在課堂上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最后教師給予評價。PBL教學能夠激發學生思維,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激發學生的興趣,有效提升了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加深了他們對理論知識的理解。
2.2.3 運用多媒體教學 自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多媒體技術迅速興起、蓬勃發展,其應用已遍及國民經濟與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多媒體教學并不是簡單將板書換成電子講稿,它是一種工具,也是一種手段,其利用多種電子媒體,如幻燈片、投影儀等,與課堂教學相結合,提高了學生的感官認識,使其能更加直觀獲取信息[4]。
2.2.4 網絡教學 網絡技術的發展使網絡教學方法日趨完善,這種方法超越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使課堂教學日益成為社會的公共資源。筆者所在學校采用的是超星泛雅網絡教學平臺,學生可以通過互動式網絡課件進行學習訓練,鞏固所學知識,對于不懂的知識點還可以給任課教師直接留言,教師可以通過網絡平臺了解學生的學習動態,如瀏覽視頻次數,完成習題的數量,并給學生進行難點答疑,這種互動性的教學平臺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有效提高學習效率。
2.2.5 參觀教學 參觀法也稱現場教學法,是教師根據教學要求,組織學生到校外的工廠、水廠、污水處理廠等參觀與學習,以獲取新知、鞏固已知的一種教學方法。譬如,講述飲水消毒的目的和方法后,安排學生去本地自來水廠實地參觀,工作人員和教師給學生講解飲用水的水源選擇、凈化、過濾、氯化消毒和特殊處理過程以及方法。參觀后,教師進行總結,并要求學生整理參觀記錄,寫出書面報告。這種方法能夠提高知識信息的傳遞速度,學生通過接觸實際和獨立觀察,獲得了豐富的感性材料,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2.6 科研訓練 組織對科學研究感興趣的學生,為其開放實驗室,讓其參與科研訓練,以學生為主體,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科研訓練,加深了對理論知識的理解,提高了科研實踐能力和操作水平,為以后的學習和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3.1 改革理論課考核方法 環境衛生學課程的教學目標不僅是加深學生對基礎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綜合分析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考核學生的學習效果將不僅僅由一套試題決定,而是采用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方法。形成性評價主要考核學生的平時成績,包括考勤、課堂討論、課堂提問等;終結性評價即期末考試,主要考核學生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況。這種評價方法能夠有效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2.3.2 改革實驗課考核方法 實驗課的目的是為訓練學生的操作技能、實驗能力,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與創新精神。一般情況下,實驗成績的評定主要以學生的實驗報告為主,導致學生實驗積極性不高,注重實驗報告,常照抄實驗教材或其他同學的實驗報告。因此,有必要對實驗考核評價方法進行改革,從而真實反映學生的實驗能力。本教研室要求每位學生都動手操作,實驗結束后,總結實驗結果、存在問題并分析實驗失敗原因;另外,組織參與科學研究的學生將實驗結果撰寫成科技論文并發表。
綜上所述,醫學與環境科學迅速發展,使環境衛生學教育面臨新的挑戰,為更好地順應教育改革與創新的潮流,需要教師與學生共同參與,更新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方法、建立科學的考核評價體系。“教學有法,但無定法”,筆者將堅持“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切實進行對學生有益的教學改革,總結經驗,為培養適應時代發展的復合型人才而努力。
[1]劉曉蕙,閆國立,趙川,等.預防醫學專業環境衛生學教學改革與思考[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6,14(15):35-37.
[2]李保紅,賀旭,王雅梅,等.淺談醫學實驗教學中的點滴體會[J].基礎醫學與臨床,2008,28(4):414-416.
[3]陳敏健,倪春輝,陳宇煉,等.基于PBL的衛生學教學改革探討[J].南京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5):411-415.
[4]傅儉.高校多媒體教學的現狀分析與思考[J].江蘇高教,2011(1):88-89.
G420
B
1671-1246(2017)20-0081-03
(*通訊作者:許愛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