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慶,楊 宇
?
醫療服務中“需求側”與“供給側”管理的探討
劉 慶,楊 宇
醫院管理;戰略管理;供給側結構改革
2015年11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會議上提出“供給側改革”的經濟發展思路。在這一理論框架下,醫院管理界試圖借鑒宏觀經濟管理中的思路,在醫療服務中實施“需求側”管理“治標”的同時,引入“供給側”管理,探索和諧醫患關系“治本”之路。
1.1 醫療服務的市場屬性 隨著上世紀90年代政府對醫療機構的事業性補貼減少,醫療機構內部開始實行所謂的“自負盈虧”、“多勞多得”,導致醫療服務逐漸被商品化,醫療機構便開始走向市場化的運營道路,具備了滿足市場的基本要素特征。(1)供應方(醫院及醫療服務的經營者):使用醫療設備和技術知識,提供檢驗、診斷、治療、咨詢等專業性服務。(2)需求方(消費者、患者):支付各種費用獲得醫療服務這種商品。付款方式可以多樣(個人、單位、保險公司或者醫療保險等)。(3)購買力:以交換雙方可接受的價格作為收費標準,以貨幣為媒介。
1.2 醫療市場下的醫患雙方 購買醫療服務的患者就是消費者,提供醫療服務的醫院就是供給者。從這個角度來說,醫療服務就是一種消費產品。但是,有學者指出,不能把醫療服務當做一般的消費品,因為一般的消費品不需要獻出情感,而看病則需要醫患雙方的情感交流。這準確的指出了醫療服務的特殊性[1]。
另外,醫院和醫師在服務中占據主導地位,患者處于被動和從屬地位;醫療服務存在一定的風險性,由于受到技術水平和限制,某些疾病診療過程具有不可預見性和不確定性。
2.1 患者的需求 患者基本生理需求可以表現在就醫的便利、及時;安全需求主要體現在醫療技術的保障;而歸屬與愛的需求則表現為受到尊重、隱私保護、醫患溝通和知情權;自我實現的需求則體現為診療期望值。不同層次的醫療需求,是患者作為就醫主體最迫切、最突出,也是理所當然給予的需要。患者需求是人作為個體在醫院特定環境中最基本的生理、心理需求。
2.2 醫療服務的需求側管理 醫療服務的需求側管理基本內涵是,針對醫療服務對象(患者)的管理為出發點,以優化服務對象的需求為導向,綜合運用行政、經濟、技術、宣傳等手段引導和推動患者科學、合理使用醫療資源,提高醫療資源的使用效率和改變患者的就醫模式,使有限的醫療資源的供給與患者日益提高的服務需求之間達到平衡。
醫療服務的需求側管理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的內容:(1)期望值服務:就醫便捷、技術過硬、住院診療零等待、知情權、受到尊重、隱私保護。(2)核心醫療服務:先進的醫療技術、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診斷確診率高、治療效果顯著、預后良好。(3)延伸醫療服務:體檢服務、健康咨詢、健康檔案、隨訪追蹤、健康宣教、預約診療和上門服務[2]。
2.3 需求側管理的利弊 需求側管理的最大優勢是能夠使醫師和患者達成目標一致的對抗疾患的和諧共同體。作為需求側管理,患者滿意度的評價是衡量治療結果和醫療服務質量的重要尺度。用患者需求至上的核心價值觀規范和約束醫療行為。但是由于醫療服務的特殊屬性和醫療信息的不對稱特點,在醫院和醫師占據主導地位的醫療活動中,這種單純以患者需求為導向的服務行為,在缺乏有效監管時,往往會出現偏差。使其心甘情愿的購買超過正常需求范圍的醫療服務。體現在:(1)過度的醫療需求。為實現利益最大化,誘導患者使用“高、精、尖”醫療設備代替常規的物理檢查;開大處方,使用超出疾病治療需求的昂貴藥品。(2)特需服務泛濫。超出了當前醫療消費水平的高端醫療服務,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勢必擠壓基本醫療需求,加劇“看病難、看病貴”。(3)經過商業包裝的非治病性醫療需求。正是因為單純的“需求側”管理并不能著眼于對醫療服務整體框架的系統思考,更未能將醫療服務從戰略化高度來構建與研究。因此,醫院管理學界開始關注“供給側”改革,并試圖建立一種新的科學管理模式[3]。
3.1 供給側管理的定義與歷史淵源 供給側管理是指通過提高生產能力來促進經濟增長。即通過改善要素配置、優化機構配置、擴大供給效力、增強靈活性、提高生產效率,時供給滿足人民群眾的需求,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供給側管理的古典經濟學源頭主要有兩個:(1)亞當·斯密1776年在《國富論》中提到,通過分工交換和專業化生產可以提高產品供給能力,這成為供給側管理最原始的理論基石。(2)薩伊1803年在《政治經濟學概論》中提出了著名的“薩伊定律”,即供給創造了需求。新的供給學派認為:單純增加購買不會導致總產出的提高,該學派理論彌補了凱恩斯有效需求理論只研究需求不研究供給、只研究短期不足不研究長期不足的缺陷。因此,需求側管理強調短期效應,供給側管理強調著眼長遠[4]。
3.2 供給側管理與需求側管理的異同 需求側管理認為:需求不足導致產出下降,造成供需關系失衡,強調通過增強需求、提高需求的滿足率來提高產出;表現在醫療服務中則是在滿足基本醫療需求的同時通過傳媒工具(網絡、電視、手機等)和資本合謀制造出患者需求和期望。這一模式雖然可以提高醫療資源的使用率,但快速增長的需求不切實際的大大超過了醫療衛生存量所能提供的最大“供力”,進一步加劇了以區域性中心城市醫院的供需矛盾,體現為“三長一短”:掛號長、繳費長、候診長,就診短,造成患者“就醫體驗差”。
供給側管理認為:可以通過擴大全要素供應、調整結構、提高創新能力、改善效率來促進需求的滿足。這是著眼于對醫療整體服務架構的系統性考慮,并將醫療服務從戰略化角度來構建與研究。從某種意義上說,實施供給側管理是基于醫療服務“治本”模式開出的一劑良藥。畢竟在現階段,醫療服務還是以賣方市場行為占據主體。在供給側管理中,有兩個概念:(1)做增量,促進生產力要素合理進入醫療服務的供方市場;(2)調存量,進一步合理供應鏈管理、優化醫療服務流程、形成信息共享、引入第三方評級反饋機制[5]。
3.3 供給側改革對醫院管理的啟示 目前,我國醫療機構總量不少但分布失衡;醫療機構框架較全但發展不均衡;醫師群體由于薪酬機制不合理、職業環境持續惡化、工作負荷過重等問題出現不同程度的人才流失;醫院分級而患者就診不分級,相關部門并沒有明確的區分哪一級的醫院應該接受哪類疾病的患者,哪一類疾病的患者應該到哪一級別的醫院就診;醫院補償機制不健全和“以藥養醫”; 醫療保險水平低、公平性差;管理體制不健全,醫療信息孤島難以打破;等等。這些問題的解決都有賴于從供給側進行結構性改革。通過多措并舉,不斷提升醫療服務的全要素效益,優化核心競爭力,實行最大化的提升有效供給水平。
實施供給側改革主要應當從“調結構、降成本、補短板”三個方面精準發力,努力擴大醫療服務有效供給。調結構指的是對醫療衛生資源分布和醫療機構設置進行結構性調整[6]。(1)調整醫療服務供給方向,將供給與需求進行更好的匹配與對接。從機制、人才、管理、文化四個方面進行結構改革創新。機制改革上,要深刻領會包括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精神實質,深化醫院服務模式和管理體系創新,科學統籌,整體推進,用供給側理論推進醫院發展。要以任務牽引,技術融合,用科技創新提升醫院核心競爭力。人才改革上,供給學派特別重視智力資本的作用,認為醫院之間的競爭本質就是人才的競爭。領軍人才的培養直接決定著醫療技術更新換代的能力。要加大人才培養模式和渠道,打造高素質人才帶動優勢學科學科,用學科人才積蓄醫院發展后勁。管理改革上,要以學科人才建設、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醫療服務流程再造為抓手,建立全要素結構管理的創新模式。隨著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更多的社會資本投入醫療行業,必然為醫學學科建設和高素質醫療人才的培養注入強大的動力。為醫院發展聚合更多的智力資本。要對照標準,完善制度,用機制固化醫療服務模式的革新。文化改革上,要凝聚醫院特有的思想作風、行為規范和價值體系,形成醫院的特色文化,以共同的價值追求引領員工提供更好的醫療服務,滿足市場的需求。(2)降成本。降低人力成本,實行定編定崗、減員增效,科學配置醫院的人力資源。加強流動資金管理,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建立健全與成本核算相關的各項制度,實行總成本領先戰略,以便有效節約流動資金。嚴格控制衛生材料的消耗。通過技術進步和技術創新,提高醫院技術效率。發展衛生循環經濟,通過減少一次性醫療用品及抗生素的使用,降低水、電、辦公費用等運營成本。(3)補短板。將“互聯網+”作為醫療衛生的重要戰略布局,通過智慧衛生建設、遠程診療等手段,將各種外部資源進行充分利用,提升醫療衛生機構服務供給能力。整合轉型,補齊專科專病與綜合醫療發展的短板。發展健康服務產業,補齊社區醫療、居家健康與分級醫療的短板。
[1] 衛 蕾.公立醫院醫療服務的戰略性思考與實踐[J].現代醫院管理,2015,13(6):43-45.
[2] 楊鵬飛,趙太宏,唐其江,等.淺析醫療服務需求側管理[J].江蘇衛生事業管理,2016,27(2):18-19.
[3] 路緒鋒,張 珊.讓醫療服務遠離“虛假需求”的陷阱[J].醫學與哲學,2015,36(2A):65-67.
[4] 孫大鵬,王玉霞.供給側管理的理論淵源與中國創新[J].財經問題研究,2016,21(6):12-18.
[5] 唐 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醫院管理的幾點啟示[J].醫療管理科學論壇,2016,6(2):23-25.
[6] 財經界編輯部.聚焦供給側改革[J]. 財經界,2015,11(12):72-74.
(2016-12-10收稿 2017-02-20修回)
(責任編輯 梁秋野)
劉 慶,碩士,主治醫師。
100039 北京,武警總醫院醫務部
R19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