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旭昌
云南經濟管理學院
兒童繪畫中藝術符號研究
姜旭昌
云南經濟管理學院
探索處在不同認知階段的兒童(本文針對歲)的繪畫中的藝術符號之表現及再生過程。旨在運用語詞、語義、語用的符號維度去發現這些令人驚嘆的藝術符號的意義,從而令成人對兒童的美術指導不僅能“胸中有丘壑”,更是要與兒童一起進行“創造與心智的成長”——在兒童的藝術符號和兒童將繪畫世界藝術符號化的過程中去聆聽和感受兒童的藝術符號的創造,促進兒童人格的統整。本文將對兒童繪畫中的藝術符號進行研究分析。
兒童;繪畫;藝術符號
兒童的畫筆之下藝術符號的出現,都伴隨著確定性和不確定性。如某個年齡層符號的出現在不同兒童身上的表現不甚相同,確定的是,符號的穩定性及結構性都時刻經歷著量變和質變。本文將對兒童繪畫中藝術符號進行研究分析。
1.1 定義
兒童繪畫是指在孩童時期,兒童對外部世界充滿好奇的觀察后,通過想像力并經過自由發揮,采用涂鴉或繪制出來的作品。兒童繪畫的界定有兩個層面的意思,一方面是指純粹意義上的沒有經過老師指導的、完全是兒童根據自己的喜好畫出來的圖畫;另一方面則是指在前面的基礎上保持繪畫興趣,并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的繪畫作品。
1.2 特點
兒童在繪畫時,不斷地對現實、主觀意向和繪畫活動幾個方面進行協調。而繪畫這一活動本身也是一個不斷協調的過程,我們可以通過兒童在繪畫中的表現來直接地觀察到他們的心靈軌跡。兒童繪畫具有率直性、求全性、符號性、動態性、稚拙性、夸張性、開放性、自由性等特點。
符號性表示兒童繪畫并不如現實一樣摹寫客觀物象及其許多特征,僅僅保留其最基本的的形式。比如:兒童通常是用簡單抽象的線條來描繪對象,畫人像是抽掉了人的不同性別、不同年齡、不同外貌的人物特征,僅僅是保留下區別于其它動物的主要特征。甚至接近簡單符號的形式,這是兒童無意識的、力不從心的表現,是對描繪對象的簡化和概括。
本文主要研究兒童繪畫的符號性,即藝術符號的體現。
符號是一種抽象的意義關系,單個符號無法表達意義,符號表意必須是符號的組合。例如作為中國圖騰的龍是由五種不同的符號組合而成,且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中表達不同的意義。符號表意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對符號進行解釋的過程,任何符號的解釋都包含了個人和社會兩個層面,這一符號化的過程融合了個人意志與文化規范。符號既可以是抽象的,也可以是具體的,本身不具有表意的功能,正如一幅兒童涂鴉作品在不同的人眼中呈現了不同的意義,這些不同的意義不是源自于作品本身,而是解讀者感知到了作品中的某些符碼組合。因而,符號表意需要載體,意義的產生過程即是解釋者賦予感知到的符號載體以意義的過程。需要指出的是,符號載體不是物,而是片面感知的臨時集合。任何事物引起人的關注都是人的“選擇性注意”,正因為如此,人才會高效率地接收感知到的信息。
兒童繪畫中到底有無形式?答案是肯定的。從涂鴉中表現出的雜亂無章但隨心而動的線條到日漸具象的事物形象,二者都呈現出了一種毫無雕的形式感。里德認為形式的最大特點是“符合自然的規律”,這種“自然”不是科學家所說的那種自然,而這種“自然的規律”又近似于丹納所謂的“藝術品要表現出主要特征”的觀點。筆者以為,形式的最大特點在于是否符合“自然之規律”及“人本性之規律”。
關于“藝術符號”的提出,是來自德國哲學家卡西爾的著述《人論》,他指出藝術符號與概念性符號的區別在于后者并無形象性。美國學者蘇珊·朗格在卡西爾的人類文化符號論的基礎上用符號學原理去解釋藝術和審美現象,主張“藝術人類情感的符號形式的創造”,且在強調藝術符號的結構型功能的同時明確指出藝術符號的表現性,據此,她又將藝術符號分為推論性符號和表象性符號,當然,不論分類如何,她始終將“藝術符號”視為一個有機的整體。
兒童繪畫過程中,往往通過線、點、色彩等符號來展現自己對事物的認知態度以及心理狀態。本文從線型符號以及夸張表現符號來研究分析兒童繪畫中的藝術符號。
4.1 線的符號
線是在移動中留下的痕跡,因而線具有運動性和方向性。線是最富于情感性的視覺元素。線通過虛實、強弱、粗細、長短、曲直、暢澀、疾遲、頓挫等變化產生不同的感覺,引起各種聯想。兒童在繪畫中出現了空間概念,他們除了把自己想要表達的人、事、物表現于畫面,而且還為這些視覺形象添畫背景信息,以此更加烘托相應的情感表現。
4.2 夸張表現的部位
兒童對事物的印象和他們腦中的物體形象都不是像照鏡子那樣原原本本地反映,而是經過自己的認識、經驗和情感的融化,轉換成具有自我特色的認識。他們所獲得的概念經過一定水平的抽象,具有了模糊性和籠統性,但是事物的典型特征與具有鮮明情緒色彩的內容總是居醒目的地位。兒童所要表現的就是這些特點突出,鮮明奪目的東西。兒童畫往往傾向于把自己印象最深,感受最強或正在動作的部分描畫得最突出,表現得最大。夸張是一種藝術表現方法,藝術家通常采用這種手法傳達所要表達的意境。在這一點上,兒童繪畫和藝術家所創作的作品是相通的,只不過藝術家是有意使用夸張來強調自身的某種獨特的感受,而孩子則是心靈活動的自然流露性夸張。
總而言之,兒童繪畫是人類在兒童階段不可忽視的行為,具有其獨立性和審美價值,應該得到人們的理解和重視。兒童美術教育是一種培養創造性思維的教育,是培養高素質人才的起點,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應尊重兒童心理發展的規律,遵循藝術教育的規律,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尋求最佳的教育方法,促進兒童身心健康發展。兒童的眼睛是單純的,兒童的心靈是潔白的,兒童的夢想是美好的,絕大多數兒童的繪畫興趣是濃厚的,關鍵在于家長、老師在兒童繪畫創作的過程中能否給予正確引導。
[1]余菲菲.兒童繪畫中的藝術符號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13.
[2]余菲菲.從“圖式”到“藝術符號”——對兒童繪畫中藝術符號的闡釋[J].藝術教育,2013(02):43-44.
[3]馬力.兒童文學符號所指的模糊性[J].昆明學院學報,2010(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