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波
寧夏大學新華學院經濟與管理科學系
經濟法視野下農民工社會保障制度研究
張 波
寧夏大學新華學院經濟與管理科學系
農民工作為我國從業人員中的重要人群,改革農民工的社會保障體系也是我國社會主義改革的重要內容。當前,我國的農民工社會保障法律制度主要存在社會保險、社會救助、勞動合同法律等方面的缺失。因此,需要從立法的角度出發,降低農民工的社會保險風險,提升農民工的社會地位,營造公平公正的社會環境,提高農民工的幸福感。在經濟法的視野下,通過公平競爭理念、可持續發展理念以及有序競爭理念促進農民工社會保障制度的有效實施。遵循公平的原則進行社會保障制度的制定,保障農民工的切實利益。
經濟法;農民工;社會保障制度
我國在全面深化社會主義制度改革的道路上取得的成果不計其數,我國的農民工仍然是我國從業人員中的一個重要人群,對農民工的社會保障體系的深化改革仍然是我國社會主義改革的重點,從立法層面對我國農民工的社會保障體系進行相應的改革,減少農民工在醫療、工傷、失業等方面的社會保險風險,提高他們的社會地位與幸福度,構建一個更加公平和諧的社會。建立健全農民工的社會保障法律制度所遵從的首要原則就是公平,保護社會中農民工這一弱勢群體的切身利益,將資源進行第二次分配,促進更加公平的社會主義經濟文化建設。
(一) 法律對農民工權益進行保護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需要
改革開放以來,黨和國家在解決“三農”問題方面已經采取了許多重大的步驟,并且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是在農業和農村發展中仍然存在著農民收入增長緩慢、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繼續擴大、農村基礎設施薄弱、環境破壞嚴重、工業和城市建設濫占耕地、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緩慢、城鎮化水平低、農民負擔沉重和貧困人口增多的問題仍然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筆者認為,解決上述問題主要的措施之一就是把農村剩余勞動力從土地中解放出來,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由于當前農業收入增長緩慢,農民工希望在城市中通過非農產業勞動增加收入,正因如此他們與城鎮居民一樣也面臨失業、工傷、職業病等相同的風險。然而由于外部和自身因素的影響,農民工不僅無法享受到與城鎮職工相同的權利,反而處處受到限制,成為地地道道的“二等公民”。迫于生計,進城農民就無法擺脫對土地的天然眷戀,那么在每人都擁有一份土地的情形下,農業的規?;?、機械化和現代化將遙遙無期。從長遠角度看,這不利于“三農問題”的盡快解決。因此,要解決好“三農”問題,必須要解決好“農民工”問題。“農民工”問題的實質是權益問題,農民工權益實質是其作為公民和勞動者應享有的基本權利,對農民工權益進行法律保護就顯得至關重要。
(二) 法律對農民工權益進行保護是實現法的價值的需要
法的價值以法與人的關系為基礎,是法對于人所具有的意義,是法對于人的需要的滿足,也是人關于法的絕對超越指向。其內容十分豐富,最常見的是從價值準則的角度將法的價值分為秩序價值、文明價值、效率價值、理性價值、公平價值、人權價值、民主價值、法治價值、正義價值等。對農民工權益進行法律保護是實現法的價值,效率與公平的需要,法律以實現社會的公平為己任,沒有公平就沒有社會的穩定,就提高不了效率,也就達不到經濟發展的目的。法律是正義的象征,正義的一個重要體現就是特殊情況特殊對待,一個優良的社會,在追求普遍正義的時候,也應當兼顧具體正義。農民工作為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其在社會中的影響不容忽視。而對農民工的特殊保護,不僅具有個案正義的特殊性,而且因為農民工數量和規模的龐大,對其特殊保護,也具有正義的普遍性。因此,保護農民工的合法權益,消除社會不公平的現象,是法律義不容辭的責任。
(一)農民工社會保障立法理念落后的原因
在當今社會,社會保障權利已成為人權概念的重要組成部分。尊重和保障人權,尊重人的價值和尊嚴,滿足人的基本要求的合理性,是人道主義的基本要求,也是現代社會保險立法的起點和歸宿。從法理方面看,社會保險法是公民社會保險權確立和實現問題,社會保險法是權利保障法,其立法的首要任務是規定公民社會保險權利的享有和保障,權利是其目標和基礎,處于主導地位。然而目前社會保障的理念還遠未被我國學界和立法者所認同。我國社會保險制度是因為國有企業改革過程中原有的單位保障功能逐漸弱化而漸漸被人們所重視起來,社會保險作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配套措施大多是因事而起、就事論事,導致“頭疼醫頭,腳疼醫腳”,缺少自己的邏輯基礎和理論定位。先進立法理念的缺失,必然導致在社會保險法的基本價值、原則和適用范圍等重要問題上無法形成共識,導致社會保險立法的基點不當,缺乏前瞻性和主動性,阻礙了社會保險法律制度建設。
(二) 政府的干預與尋租腐敗
政府尋租是指行政權力對企業和個人的經濟活動進行干預和管制,妨礙了市場競爭的作用,從而創造少數享有特權的人去的超額收入的機會。該理論指出,在資源極度匱乏的時代,政府一旦擁有分配資源的決定權,就可能擁有獲得超額利潤的門路?!罢彩抢硇越洕黧w,有著自己的利益訴求,很自然地要利用手中的公器謀求自己的利益”,而并不一定都是以公共利益為目標。尋租理論的關鍵起點就是如何界定尋租的內涵。布坎南認為,只要資源的所有者想多得而不愿少得,他們大概就要去尋求租金,也就是追求利潤。尋租的產生條件是存在限制市場進入或市場競爭的制度或政策。尋租通常與政府干預的特權有關。在政府干預的條件下,尋求利潤的企業家發現尋利出現困難的時候,就可能轉而進行尋租活動,從而取得額外的高額利潤。
(三) 外部監督缺失
外部監督是一種不同于內部監管的外部制衡,一般具有宏觀性、綜合性和間接性等特點。外部監督是一個系統工程,與內部監管等多種監督機制綜合作用,從而形成一張密不透風的網,對經濟單位和經濟組織進行嚴格準確的監控。我國社會保險基金管理部門的外部監管應當以基金管理部門整體作為監督對象,通過對基金管理部門內部財務會計的監督和內部控制的再監督來加以實施。這種監管應當具備較強的獨立性,其負責監管的工作人員應具備較強的專業性。同時,實施外部監管,還應具有相當專業的資源配置能力,用以彌補內部監督和內部控制在強制性和權威性方面存在的不足。外部監管的管理水平和業務水平高低,決定著內部監督力量的強弱,只有通過強而有力的外部監管,才能有助于為內部監督創造出更有利的執法環境,促進內部監督和內部控制的完善。
(一) 建設農民工社會福利立法體系
在經濟法的視野下,建設農民工社會福利立法體系有利于建立完善農民工社會保障制度。當前,我國的社會福利保障制度覆蓋面較小,僅針對老弱病殘等群體,農民工這一特殊群體未包含在內。為此,我國需要加強戶籍制度的改革,有效將戶籍制度落實深化。由于農民工的流動性強,現有的人戶和人學制度難以對農民工實施社會保障,需要強化我國戶籍制度的良好改革,減輕城鎮戶口居民和農民工的差別待遇現象。通過加強立法措施,在企業中,增加對農民工的使用,并且使農民工有權成為企業工會組織的成員,促使農民工發表個人的意見,增加話語權,有效的保護自身的合法權益。通過簽署合同加強保護,促進農民工維護自身在企業中的權利,從而強化在社會福利制度中的作用,促進農民工社會保障制度的全面落實。
(二)強化政府在城鎮住房保障中的職能
政府在住房領域的職能主要表現為維護、促進商品房市場的良性發展,促進房地產市場的繁榮、發展,并且保證住房保障機制的完善與發展,實現科學的住房制度。我國新的住房供應體系包含了市場供應體系和政府保障性供應體系,政府要想真正的做到住房的雙軌制有序發展,必須意識到在近十幾年來政府在住房保障方面走向了另一個極端——住房過分市場化,政府放松了對房地產市場的調控和政府在住房保障方面的政策嚴重不到位,而且現有政策執行不到位,致使住房問題成為風口浪尖的矛盾。我國作為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政府要真正做到“以民為本”,首要任務是解決人民最基本的生存需求,政府應該把解決中低收入群體的住房問題作為一項長期性、綜合性的工程,無論從制度的設計、還是機構的組建,政府必須細化,落實到制度層面,并且在實踐層面有相應的規制,從而避免“亡羊補牢”。因此,在我國的特殊國情下,政府在住房保障中始終占據主體性的地位。
(三) 完善農民工勞動合同法保障制度
從經濟法的角度出發,完善農民工的勞動合同法是建立農民工社會保障制度的有效措施之一。因此,需要企業嚴格執行《勞動合同法》,政府部門加強監督,依法簽訂勞動合同,保證企業與農民工之間的勞動關系,最大程度上保護農民工的社會權益。為保證企業按時支付農民工工資,需要建立工資支付保障及監控制度,對于拖欠和克扣農民工工資行為的企業實行處罰。根據農民工的工作時長,減低最低小時工資標準,保障其能獲得工作時間內的合法勞動報仇,增強低于企業盤剝工資的風險能力。企業應該平等的對待農民工就業者,杜絕歧視,政府加強審核及監督企業是否存在限制農民工就業的情況,保障農民工享有平等的就業環境。針對農民工發生工傷等維權程序,盡量簡化程序步驟,縮短審理期限,保證農民工獲得醫療賠償,自身的權益得到合法的維護。
(四) 將農民工納入城鎮職工工傷保險體系
農民工就整體而言,其主要生活、收入來源已由農業生產轉向主要依賴于非農業的務工經商活動,就其職業角色而言也已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農民。雖然他們中一部分還保留著承包耕地,但種地只是執行著最低生活保障功能,是作為規避城市各種風險的避難所而保留的。在這里它替代社會保障制度執行著最低生活保障功能。從這一群體在城鎮的就業職業分布來講,雖然分布很廣,但多集中于勞動密集型工業企業、建筑業、批發及餐飲服務等行業,其工作特點是工作量大、工作強度高、工作環境艱苦,甚至存在很多安全隱患,缺乏相應的安全保護。因此這一群體同樣面臨著城鎮勞動者所面臨的各種社會風險,盡快構建相應的社會保障制度顯然具有重要的意義。農民工的社會保險應當包括工傷、失業、養老、醫療、生育等險種,但現階段顯然不可能各個險種的制度建立都齊頭并進,從農民工目前的情況來看,急需建立的就是工傷、醫療和養老三項保險制度。
(五) 加強政府的執法和監督力度
目前,政府對農民工權益保護問題,不可謂不重視,各類法律、法規出臺不少,但是侵害農民工權益的事件依然層出不窮,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執法不力。這就要求政府主管部門必須徹底克服本位主義,增加監管力量,用可持續發展的眼光看待農民工維權問題。目前,我們的勞動執法力量嚴重不足,亟需加強,因此,只有加強監管力量,才能做好監管工作。比如建立一些有效的監督機制或者機構:建立農民工的工會組織、建立專門的舉報機構,同時建立一些對用人單位的獎罰機制,對出現問題的企業要進行通報公示,納入企業黑名單,不給予貸款等經濟支持。與此同時應建立農民工維權的執法“綠色通道”,當侵犯農民工合法權益的事件投訴到這些部門時,在案情明確、證據清楚的基礎上,應當做到及時立案,及時查處,迅速執行,依法保護農民工的合法權益。只有加強政府的執法和監督力度才能保障農民工的各項合法權益不受損害,才能把農民工的社會保障落到實處。
為加強建設農民工社會保障制度,在經濟法視野下,加強法制宣傳力度,提高農民工的社會保障法律意識,政府強化對農民工社會保障制度的監督監管工作,通過建設農民工社會福利立法體系、健全農民工社會保險制度、完善農民工勞動合同法保障制度、強化農民工社會保障執法體制等措施減輕農民工的就業壓力,營造公平有序的經濟環境,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l] 徐春燕.經濟法視野下農民工社會保障制度研究[J].稅務與經濟,2016(02):42一45.
[2] 白貴秀.住房保障制度研究[J]. 法學雜志,2011(2) .
[3] 王坷瑾. 法制化:構建我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路徑選擇[J]. 農業經濟,2022(6):46一48.
[4] 孟慶瑜. 論分配制度改革與增加城鄉居民收入的制度路徑選擇[M].經濟法學家:2009.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