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瑞姣
(北京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北京100875)
《哥達綱領批判》的分配理論及當代價值
任瑞姣
(北京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北京100875)
收入分配問題是新常態背景下實現全體人民的共建共享亟待解決的問題。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中從社會發展階段、分配原則、分配方式等方面闡述了其分配理論的基本內容,這些內容為當前我國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實踐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指南。中國的實踐既是對馬克思的分配理論的堅持,也是對分配理論的發展。
《哥達綱領批判》;分配理論;當代價值
在經濟新常態的背景下,對我國收入分配制度進行改革既是社會主義本質理論的內在要求,又是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現狀的必然選擇。《哥達綱領批判》是馬克思分配思想的重要著作,其關于社會發展階段、分配原則、分配方式的論述對當前我國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具有較高的指導價值。因此,以《哥達綱領批判》的分配理論為指導對我國當前階段收入分配制度進行改革,是理論發展的內在趨勢,也是現實實踐的必然選擇。
分配理論是《哥達綱領批判》的重要內容之一。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中主要從社會發展階段、分配原則、分配方式三個方面闡述了其分配理論的主要內容。
首先,社會形態或者社會發展階段是分配理論的基礎。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中,通過批判“勞動是一切財富和一切文化的源泉”[1]357和“不折不扣”的“勞動所得”明確了在存在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形態里勞動無法單獨形成社會財富,更無法實現勞動者“不折不扣”的“勞動所得”。生產資料私有制的存在是造成工人階級貧困和受奴役的重要原因。因此,要實現工人階級的解放,就必須把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生產資料公有制,人類社會從資本主義社會進入共產主義社會。共產主義在發展過程中根據發展程度的不同分為第一階段和第二階段。在共產主義的第一階段,由于共產主義剛從資本主義社會中孕育產生,勞動仍是謀生的手段,不是人的本質需要,因而,在共產主義的第一階段,分配原則是按勞分配。在共產主義的第二階段,隨著分工和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對立的消失,勞動不再是謀生的手段,而是生活的第一需要,因此,這時的分配方式不再是按勞分配,而是“各盡所能,按需分配”[1]365。
其次,按勞分配的原則是等量勞動相交換。按勞分配的前提是實行生產資料公有制,“生產者不交換自己的產品”,個人勞動不再表現為價值或者“產品所具有的某種物的屬性”,個人勞動“直接作為總勞動的組成部分存在著”“每一個生產者,在作了各項扣除以后,從社會領回的,正好是他給予社會的。他給予社會的,就是他個人的勞動量”。[1]363從分配的原則來看,勞動者享有“平等的權利”,這種“平等的權利”從形式上看表現為使用同一的衡量尺度——勞動,即“一種形式的一定量勞動同另一種形式的同量勞動相交換”[1]363。但從內容上看,“平等的權利”實質上是不平等的。其一,勞動者作為個體在體力、智力和天賦等方面存在差別,從而工作能力存在著較大的差別。其二,勞動者的社會關系會使形式上平等的權利在實質享有上不平等。這些都是由共產主義第一階段的社會經濟結構所決定的,是必然會出現的。
再次,馬克思的分配理論與生產方式密切聯系。通過單純的“不折不扣的勞動所得”來實現工人階級的解放、實現社會主義甚至共產主義只是純粹的憑空想象。“消費資料的任何一種分配,都不過是生產條件本身分配的結果;而生產條件的分配,則表現生產方式本身的性質”[1]365,分配方式是由生產方式所決定的,生產資料的所有制性質決定分配的方式。生產方式是由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所決定的,社會發展根源于生產力的發展變化。“無論哪一個社會形態,在它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以前,是決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系,在它的物質存在條件在舊社會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決不會出現的。”[2]3因此,社會形態或者社會性質的更替單純依靠分配方式的變革無法實現,當生產力發展到一定程度引起生產方式的更替和變更后,分配方式才會隨著生產方式的變化而變化。只有建立在生產力發展和生產方式變更基礎上的分配方式的變革,才能夠推動社會的發展和實現社會形態的更替。
在經濟新常態背景下,推進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既是社會主義本質的內在要求和經濟新常態階段性特征的必然要求,又是“共享”發展理念的重要內容和調動廣大勞動者積極性的重要手段。
(一)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是社會主義本質的內在要求
1992年,鄧小平指出:“社會主義社會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3]373社會主義本質理論體現了生產力與生產關系、實現途徑與奮斗目標的有機統一。我國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是在社會主義本質理論的指導下進行的,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其側重點是不同的。改革開放初期,我國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倡“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十六屆五中全會以后,我國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則在提高效率的同時更加注重實現社會公平;現階段,我國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領域都注重公平,旨在建立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實現“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4]15的發展目標。雖然在不同階段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各有側重,但其最終目標是通過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實現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鄧小平指出:“社會主義不是少數人富起來、大多數人窮,不是那個樣子。社會主義最大的優越性就是共同富裕。”[5]453我國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是在社會主義本質理論指導下進行的,是社會主義本質理論的重要體現和內在要求,社會主義條件下要注重生產力的發展,但是發展生產力的目的不是產生新的剝削階級,而是通過生產力的發展逐步實現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
(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是經濟新常態階段性特征的必然要求
經過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的發展,我國已經超過日本,成為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但經濟總量增長的同時經濟結構問題日益凸顯,傳統經濟增長的紅利逐漸消失,經濟發展動力發生轉換。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考察時指出:“我國發展仍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要增強信心,從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出發,適應新常態,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6]在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背景下,無論是經濟結構的優化升級還是經濟發展動力由傳統要素和投資驅動轉化為創新驅動,都需要發揮主體的能動作用。在我國社會主義性質和當前生產力發展水平的背景下,要發揮主體的能動作用,就要進行經濟激勵,而有效的經濟激勵需要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制度做保障,通過收入分配制度的不斷完善和發展為實現人的不斷發展創造有利條件。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有助于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釋放國內消費需求,為我國依靠內需拉動經濟增長提高內在動力,同時收入的提高有助于加強對人力資本的投資,一方面化解當前我國人口紅利消失、勞動力資源短缺的現實矛盾,另一方面為我國實現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和經濟發展依靠創新驅動提供人才支持。
(三)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是“共享”發展理念的重要內容
2015年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五大發展理念。“共享”的提出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是衡量共產黨執政能力和執政水平的重要標準,同時也是解決現實問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當前我國經濟總量位居世界第二,但是收入分配差距在一定范圍內長期存在。居民之間的收入差距表現為城鄉之間、區域之間、行業之間的收入差距,同時勞動報酬在居民可支配收入中所占比重較低,勞動報酬增長率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不同步,部分灰色收入、非法收入在一定范圍內仍然存在,收入差距已經成為影響我國實現“共享”的重要障礙。“共享”的主體是所有人,“共享”的途徑是所有人的共建共享,“共享”的目標是實現共同富裕。收入分配問題解決不好會直接影響“共享”的實現,“共享”無法實現,則無法調動勞動者的積極性,影響“共建”的實現。無法實現“共建共享”就無法實現共同富裕。實現“共享”已經成為當前引領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理論指向,同樣也是我國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重要理論指導。
(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是調動廣大勞動者積極性的重要手段
當前我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經濟發展進入“不患寡而患不均”的階段,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保護合法收入,調節過高收入,清理規范隱性收入,取締非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努力縮小城鄉、區域、行業收入分配差距,逐步形成橄欖型分配格局。”[7]合理的收入分配差距有利于調動勞動者的積極性,提高勞動生產率,但收入分配差距過大,則會嚴重影響社會穩定。唯物史觀認為,人民是歷史的主體,是歷史的創造者,勞動者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并且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出現及國際競爭的加劇,人力資本成為影響社會生產力水平的重要因素。如何最大限度地發揮勞動者的勞動積極性、創造性和主動性,在勞動仍是謀生的手段而尚未成為人的自由自覺的活動的情況下,最根本的是要構建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不斷提高勞動者的收入水平,提高社會收入分配的公平程度。通過提高勞動者的收入為豐富勞動者的物質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提供物質基礎,進而提高勞動者的人力資本水平,增強勞動者參與競爭的能力和素質,通過提高社會收入分配公平程度滿足勞動者對于公平正義的渴求,有助于提高勞動者勞動的積極性和參與競爭的積極性。
《哥達綱領批判》是1875年馬克思寫給愛森納赫派的創始人和領導人威廉·白拉克的信的內容,由于各種原因,16年后由恩格斯出版發表。雖然《哥達綱領批判》的發表距離當前我國社會的現實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但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一文中關于分配的理論對當前我國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仍具有重要意義。
(一)堅持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基本經濟制度。
《哥達綱領批判》的分配理論以一定社會形態或者社會發展階段為基礎。當前我國是社會主義社會的性質,與資本主義社會性質存在本質上的差異。資本主義社會以生產資料私有制為基礎,勞動者不占有生產資料,處于受奴役和剝削的地位;而我國社會主義的社會性質要求以生產資料公有制代替生產資料私有制,所有勞動者平等占有生產資料,公平參與社會分配。人類社會的矛盾運動規律是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的產生和發展變化。當前我國雖然確立了社會主義的社會性質,但生產力水平較低,在確保生產資料公有制占主體的前提下,為了適應我國生產力水平多層次性的發展要求,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必須允許一定范圍內生產資料多種所有制的存在,以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因此,當前我國的社會主義社會性質和生產力的發展水平決定了在我國必須實行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只有在公有制經濟占主體的條件下,才能保證按勞分配的主體地位。
(二)堅持以按勞分配為主體的分配制度,不斷完善按要素分配
《哥達綱領批判》的分配理論認為,分配方式是由生產方式決定的,公有制占主體的生產資料所有制決定了我國必須實行以按勞分配為主體的分配方式。只有實行按勞分配,才能體現社會主義的社會性質,才能消除勞動者受剝削和奴役的現象,才能保證分配原則的公平。當前我國生產力發展水平呈現多層次性,存在多種形式的所有制,并且當前時代與馬克思所處時代環境不同,當前參與生產過程的不僅僅是勞動力和勞動資料,知識、信息、管理、科技等無形的生產要素在推動生產力發展的過程中發揮著巨大作用。因此,為適應和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我國在實行以按勞分配為主體的分配方式之外,不同時期都強調按生產要素的貢獻參與分配。但我國市場經濟體制起步較晚,目前尚未形成完善的要素市場,在要素的使用及定價等方面存在不規范、不完善等現象,導致要素配置效率低下,要素收益分配不合理。因此,為適應我國生產力發展現狀和生產要素占有的多樣性,要不斷完善按要素分配,使得各種要素按照貢獻大小平等參與收入分配,形成各種要素“公平參與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8]的合理的市場機制。要推動要素市場的不斷完善和發展,逐步放開部分要素的壟斷使用,不斷形成要素合理定價與分配收益的體制機制,提高要素市場資源配置效率,發揮各種生產要素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
(三)初次分配應注重起點公平、過程公平,再分配注重結果公平
《哥達綱領批判》中,馬克思設想共產主義社會的第一階段在沒有商品交換的背景下,實行等量勞動相交換的分配原則,使勞動者在分配中保持地位上的平等,但由于勞動者作為個體,在個人稟賦、能力及社會關系等方面存在差異,會出現實際分配結果不公平的現象。當前我國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商品經濟普遍存在,勞動仍是謀生的手段,實行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雖然與馬克思主義設想的共產主義第一階段的基本內容相差甚遠,但《哥達綱領批判》中馬克思主義設想的分配原則對我國當前的收入分配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哥達綱領批判》中等量勞動相交換的原則指導我國現階段的收入分配在初次分配領域要注重起點公平、過程公平,但由于我國實行市場經濟較晚及個人稟賦、能力、社會關系等方面存在差異,因而會出現分配結果的不平等。在勞動還是謀生手段的情況下,這一方面有助于調動勞動積極性,提高勞動生產率,另一方面也為我國再分配領域的收入分配調節指明了方向,再分配領域要注重結果的公平。
1.打破戶籍制度限制,促進教育公平和人口自由流動,確保起點公平
首先,要改革我國的戶籍制度。我國的教育資源分布存在很大的區域差異,并且我國實行特殊的戶籍制度,教育資源的享有與戶籍制度掛鉤,不同區域的群體在享有教育資源的權利方面存在不公平,因此,要逐漸打破戶籍制度限制,完善與人口自由流動相關的教育等公共服務的改革,使人口能夠在流入地區享有同等水平的教育等公共服務。同時要加大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對貧困落后地區教育的投入力度,不斷改善貧困落后地區的教育設施條件,提高貧困落后地區的教育質量,使教育資源的享有均等化。
其次,要取消勞動力市場的制度性障礙。我國一段時期內曾實行城鄉分離的戶籍制度,且存在行業壁壘和區域發展政策傾向性,這導致我國勞動力市場二元分割,在不同的勞動力市場提供同樣的勞動,獲取的報酬是不一樣的,即“同工不同酬”。這一方面不利于形成由工資決定的合理的收入分配機制,另一方面限制了勞動力資源的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因此,在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的同時,要建立統一的勞動力市場,促進勞動力在不同行業、不同所有制及不同地區之間的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
2.規范收入分配秩序,構建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
首先,取締和打擊非法收入。目前我國存在的收入分配差距分為公平的收入差距和不公平的收入差距。公平的收入差距是市場競爭過程中必然存在的,保持在合理的范圍內是促進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必備要素;而不公平的收入差距則是由于目前我國在收入分配領域尚未理順收入分配秩序,壟斷、尋租、腐敗等因素存在。因此,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要關注不公平收入差距的存在,要處理好政府和市場之間的關系,切實轉變政府職能,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使政府職能主要向市場監管、公共服務等領域傾斜,減少政府直接干預市場經濟的運行和發展。
其次,不斷提高勞動報酬在我國居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培育和擴大中等收入群體,逐步形成“橄欖型”的社會結構。雖然2012年以來,勞動報酬在我國居民可支配收入中所占比重逐漸提高,但與其他國家相比仍較低。因此,要不斷提高勞動報酬所占比重,設定適宜的最低工資制度,確保最低工資政策的執行。最低工資政策的實施有助于低收入者工資合理有序增長,有助于加強對人力資本的投資。同時要完善就業政策,發揮就業政策對加強人力資本投資的導向作用,形成全社會重視人力資本投資的良好環境。通過加強對人力資本的投資,提高全社會的人力資本水平,實現我國在“人口紅利”逐漸消失的背景下勞動力資源的轉型發展,使勞動力資源適應新一輪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需要,進而適應國際競爭對人才的需要,實現勞動者收入隨人力資本的積累不斷增長。
3.完善再分配政策,逐步實現分配結果公平
首先,實施精準扶貧。習近平指出:“沒有農村的小康,特別是沒有貧困地區的小康,就沒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發展不能是城市像歐洲、農村像非洲,或者這一部分像歐洲、那一部分像非洲,而是要城鄉協調、地區協調。”[9]變過去“輸血式扶貧”為“造血式扶貧”,廣泛調動社會力量參與扶貧,建立科學的扶貧工作機制和績效考核機制,準確選取扶貧對象,動態監測扶貧過程,建立合理的貧困進入和退出機制,提高扶貧工作的有效性和針對性。同時要加強扶貧工作的社會監督和輿論監督,建立科學合理的考評機制,引入第三方評估機構,對地方扶貧工作成效進行準確評估,以調動貧困地區扶貧開發工作的積極性和社會參與,通過扶貧工作逐步實現部分乃至全部貧困人口的脫貧致富,不斷縮小居民之間、城鄉之間、區域之間的收入差距,避免貧困的代際轉移和社會收入分配結構的固化。
其次,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健全社會保險制度,構建多層次的養老保險體系,不斷完善社會統籌和個人賬戶相結合的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同時不斷完善城鎮居民基本養老保險、新型農村養老保險等保險制度,擴大養老保險的覆蓋范圍,保障社會的不同群體都在保險制度的覆蓋范圍。在提高社會保險覆蓋范圍的同時,要加強公共服務設施和信息化平臺建設,推動社保一體化,提高社保統籌層次,形成完善的社會保險轉移接續機制,逐步提高社會保險的可流動性。此外,要加強社會救助體系建設,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確保低收入者維持基本的正常生活,發揮低保的社會兜底作用。要健全以扶老、助殘、愛幼、濟困為重點的社會福利制度,支持社會工作和慈善捐贈事業的發展,積極動員社會力量參與社會救助和志愿服務活動。
[1]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5]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鄧小平思想年譜:1975—1997[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8.
[6]習近平在河南考察時強調:深化改革發揮優勢創新思路統籌兼顧 確保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社會和諧穩定[N].人民日報,2014-05-11(01).
[7]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EB/OL].(2013-11-15).http://www.gov.cn/jrzg/2013-11/15/content_2528179.htm.
[8]胡錦濤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EB/OL].(2012-11-17).http://news.xinhuanet.com/18cpcnc/2012-11/17/c_113711665.htm.
[9]國家治理如何實現現代化——《習近平復興中國》連載[N].學習時報,2016-09-26(A3).
The Distribution Theory ofCritiqueoftheGothaProgrammeand Its Contemporary Value
REN Ruijiao
(SchoolofMarxismofBeijingNormalUniversity,Beijing100875,China)
The issue of income distribution is the urgent problem to be solved for achieving the co-construction and sharing of all the people in the new normal context. Marx′s theory ofCritiqueoftheGothaProgrammeexpounds its theory of distribution from the aspects of social development stage, distribution principle and allocation method. These contents provide an important theoretical guide for the practice of China′s income distribution system reform. China′s practice is both the persistence of the theor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heory.
CritiqueoftheGothaProgramme; distribution theory; contemporary value
2016-11-29
任瑞姣(1987-),女,河南南陽人,北京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經濟問題。
A811
A
1674-3318(2017)02-00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