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 龍 黃 琪
廣東嶺南職業技術學院
大學生“我的中國夢”建設是基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科學發展觀、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等理論的教育引導,堅持以“政治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文化自信”為抓手,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堅定的信念學習黨的十九大報告,落實中央《青年發展綱要》文件精神。
根據十九大報告精神,現代青年在本世紀中葉已經成為了社會發展的核心骨干,到完成“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的時候,現在青年已經成為社會發展的主力軍,在新時期條件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建設與大學生我的中國夢建設的必要性顯現出來,成為了當代大學生成長的關鍵問題,努力創造大學生我的中國夢的培育環境,已經成為新時期思想政治教育建設面對的重要課題。
全面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決勝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貫徹落實《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教育部令第43號);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強化大學生思想理論教育和價值引領,深化大學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宣傳教育;堅持校園文化與思想教育工作相結合,實現全過程、全方位的立德樹人標準,從關注學生、關愛學生、關心學生的角度,不斷提高學生的思想水平、政治水平、道德水平、文化水平,讓學生成為德才兼備、全方位發展的人才。
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專業建設過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體的,全方位、全過程的育人模式,是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權,在全過程育人中,充分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相糅合,建立專業管理委員會、年級管理委員會,兩者與團支部形成橫縱相結合的管理網站體系,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思想道德建設。
把黨小組建立在團支部,吸收優秀的、先進的共青團員加入黨組織,建立黨小組,緊密聯系黨支部,充分發揮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打造黨小組的戰斗堡壘集體。建立以黨小組領導核心的宿舍長聯席機制,充分利用“我的中國夢宿宿舍文化大賽”的契機,全面落實學在基層,充分踐行團中央的“三走運動”,在2017年廣東省教育廳組織““我的中國夢--立志、修身、博學、報國”主題教育系列活動”之“相伴成長,逐夢青春”宿舍文化新媒體創意大賽中獲得三等獎、優秀獎。
秉承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學生的意識形態很容易受到外在的干擾,并受到外部勢力的誘惑,互聯網+時代的資訊化,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傳播的快而準,所以在這個階段,深入挖掘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讓中華民族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組織學生重走長征路,探尋“海上絲綢之路”的起源,提升對經濟市場和中華民族歷史的認知;落實開展青春喜迎十九大,不忘初心跟黨走活動,讓大學生開啟正確認識十九的新視角,了解黨代表的產生,中央委員的產生流程以及方式;鍛造歷史厚重感,重訪南粵王宮博物館,尋找那時的歷史痕跡。
弘揚傳統文化,豐富大學生國學知識,加深大學生對優秀國學知識的認知和了解,組織學生參加了學校的大學生國學知識挑戰賽,在2016年6月組織5名學生參加,充分利用傳統樂器洞簫的悠靈,漢服的飄逸,專業課程中的禮儀技巧,在最終的賽事中獲得了二等獎。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于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傳統文化,熔鑄與黨領導人民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植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在班團支部建設中,堅定四個自信為引領,在互聯網+的視域下,中西文化的碰撞,在當代大學生中西方文化的入侵已經覆蓋,如何引領大學生繼承和弘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擺在當前形勢下的重要課題.
根據教學模式的不同開展的方式方法不一樣,依據護理專業2+1的教學培養模式,思想政治教育陣地的轉變也跟轉變,在2017年護理專業實習基地涉及廣州、深圳、東莞、佛山、中山、梅州、茂名等13地市,涉及實習醫院30多家,學生情況由原來統一在校集中學習變成分散各地,不便于管理,故全時空、全方式、全過程、全方位育人并與教學實習指導老師、實習基地聯系老師四方協調做學生的思想和專業培養,親身深入實習醫院了解學生的實習情況、思想動態、生活和工作,為學生解答實習疑惑,排憂解難,塑造學生的思想殿堂,給學生定位,逐漸將學生的心鎖定在專業學習和職業規劃上。
我的中國夢建設是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導下,開展新時代、新思想、新青年背景下,落實《青年發展綱要》,為大學生的健康成長鋪平道路,為強化黨在意識形態中的領導地位,夯實大學生的思想,堅定大學生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的主力軍的作用。
[1]大學生“中國夢”宣傳教育的支撐體系探討.何磊磊于鵬楊航征高
[2]職大學生_中國夢_宣傳教育長效運行的理論模型.魏戰剛
[3]論加強大學生“中國夢”的理想信念教育.李榮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