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丁
九江學院電子工程學院
構建慕課O2O教學模式促進高校師資均衡發展的意義
陳 丁
九江學院電子工程學院
高校之間優質教師資源配置差距明顯,提出構建慕課O2O教學模式促進高校師資均衡發展,即重點大學教師在對本校學生實施面對面教學的同時,通過慕課對普通高校學生實施非面對面的網絡教學,從而實現高校優質教師資源區域共享,促進高等教育的均衡發展。
教師資源;慕課;O2O教學模式;教育信息化
教師資源是教育資源中最重要、最核心的資源之一。基礎教育的發展失衡,城鄉之間、重點學校與非重點學校之間優質教師資源配置不均衡的問題,一直是困擾教育界的棘手問題。其實,高等教育同樣面臨這樣的問題。我國不同辦學層次的高校之間,優質教師資源配置同樣差距顯著。
本論文選取國內具有代表性的4所高校:某 “985工程”大學、某“211工程”大學、某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某高職院校。通過對4所高校教師學歷、教師職稱和骨干教師等相關數據的分析和比較。教師學歷結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師隊伍的理論知識、業務水平和科研能力。職稱結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師隊伍的學術水平、教學經驗、能力層次。骨干教師是指職業道德、教育思想、專業知識和教育能力等方面優秀,取得了比較突出的教學成績和工作成就的教師。得出不同層次高校之間教師資源配置失衡的結論。
要想改變普通高校教師資源薄弱的狀況,要想提升普通高校的教學水平,應從兩個方面考慮:一是尋找更好的途徑利用名校的優質教師資源幫助普通高校的教師提升專業技能。二是如何讓重點大學優秀教師長期、直接對普通高校學生實施教育教學活動。[3]現行提升普通高校教師能力的措施如隔靴止癢,治標難治本。慕課的興起,O2O教學模式被廣泛推崇,深刻改變人們的學習、工作方式的同時,也為我們解決這個問題帶來了新的思路。
慕課正以其特有的優勢向傳統的面對面課堂教學方式提出了挑戰。傳統課堂教學以教師為中心,學習者獲取知識途徑單一,局限于教師和書本,教師決定教學內容、方法、進度,學習者只能被動接受。忽略了學生的主動性,磨滅了學生的創造性,不能把學生的認知主體作用很好的體現。[4]而在網絡環境下,學習者可以通過網絡獲取遠遠超出書本和教師以外更豐富、更全面的專業知識。同時,網絡信息技術為協作學習提供了環境和技術支持,學習者不再局限于和任課教師、同班同學的學習交流。可以通過網絡與其他的教師和同學展開更為深入廣泛的交流。目前,我國高校的教學模式仍然以傳統課堂面對面教學為主,教師的個人專業知識、行業經驗、教學能力直接影響所在班級學生的學習效果。隨著各行業各專業新信息、新知識的爆炸式增漲,教師對新信息、新知識的掌握永遠是相對滯后的。尤其在普通高校,教師受個人和環境等因素局限,難以帶給學生前沿知識和最新信息,限制學生的能力培養。
目前,我國不同層次高校的專業設置和課程結構大部分都是相同或相近的。大部分公共課、專業基礎課(如大學英語、高等數學、大學物理、電路原理、工程制圖等)無論在重點大學還是普通高校都同時開設,且教學大綱、培養方案也幾乎相同。以南昌大學和九江學院兩所綜合性大學為例,南昌大學有本科專業100個,九江學院有本科專業61個。在九江學院61個本科專業中,有46個專業與南昌大學專業設置完全相同,占75%。而兩校對應專業的課程設置,尤其是公共課和專業基礎課幾乎相同。這為實現高校之間優質教師資源共享提供了可能。如果能利用慕課網絡技術建立一個教師資源共享體系,即:重點大學(如:南昌大學)優勢專業的優秀教師可以通過網絡對普通高校(如:九江學院)的學生進行異地同步或異步的教學,從而擴大重點大學優質教師資源的覆蓋范圍,提升普通高校教學質量。
傳統的教師與學生面對面的課堂授課方式具有教學系統性強,管理嚴格規范,學習環境良好,學習效率較高,師生之間有充分交流等優勢,但存在以教師和教材為中心,學習內容封閉,教學資源匱乏,學習狀態比較被動,知識過于結構化等明顯的缺陷。而慕課教學具有以學生為中心,資源豐富,學習具有開放性、自主性、協作性、情境性等優勢,但同樣存在對學生元認知水平要求較高,對學生自控能力要求較高,缺乏有效管理,學習效率較低,師生分離,缺乏面對面交流等明顯的缺陷。我們需要思考如何尋求一種新型教學模式,能夠使得傳統教育和慕課優勢互補,實現更好的教學效果。
通過慕課O2O教學模式實現一定區域內高校之間的“師—師”教研交流、“生—生”學習交流和“師—生”網絡教學活動,從技術層面來看已經不存在問題。初步顯現出來的問題有,不是所有的教學內容都適合網絡教學;網絡教學模式下教師的工作量成倍增長;如何讓網絡教師和本地教師融為一體的完成教學工作;如何制定針對網絡教師的激勵和考核機制。
作為一種構想和嘗試,信息化環境下高校教師資源配置區域共享體系還有很多問題有待研究和解決。但信息技術正在改變全方位的改變教育、教學模式,教育、教學模式也需要變革以適應技術的發展和社會的需求。這都需要我們共同的摸索、探討和研究。
[1]熊才平.信息技術環境下與資源城鄉共享[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
[2]熊才平,何向陽,吳瑞華.論信息技術對教育發展的革命性影響[J].教育研究,2012,(6):22~29
[3]陳海東.信息技術促進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內涵、案例與對策[J].中國電化教育,2010,(12):35~38
[4]王珠珠.現代遠程教育發展的現實基礎分析[J].教育研究,2006,(3):44~49
江西省高等高校教學改革研究省級立項課題(課題編號:JXJG-16-51-5);九江學院校級教改課題(課題編號:XJJGYB-15-13)
陳丁(1982-),男,漢族,副教授,九江學院電子工程學院教師,主要研究方向:計算機網絡、教育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