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健
(大興安嶺塔河林業局,黑龍江 大興安嶺 165200)
農業技術推廣中的問題與對策研究
劉 健
(大興安嶺塔河林業局,黑龍江 大興安嶺 165200)
我國是農業大國,我們既要提高農業生產力,又要實現經濟效益的增加,因此,農業技術推廣對促進農業的長久發展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在農業技術實際推廣過程中,存在著一些問題,阻礙了農業技術的轉化,嚴重影響了農業經濟的發展。介紹了農業技術推廣的含義及重要性,結合當前農業技術推廣的主要模式,分析了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了有效的解決對策。我們應加強農業技術推廣,從根本上增加農業收益,促進農業技術向農業生產力轉化,實現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
農業技術;推廣;問題;對策
現階段,農業技術推廣正處在轉型突破的關鍵期,傳統滯后的農業技術與農民實際生產技術需求不符,阻礙了農業經濟的發展。因此,我們應高度重視,采取有效措施加強農業技術的推廣,它是聯系農民的樞紐,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是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我們要更重視推廣觀念的轉變,積極主動調動推廣人員的工作積極性。通過科學分析,解決農業技術推廣中存在的問題,創新獎懲機制,提高農業生產效率,促使農業發展實現專業化、技術化,保障農產品的質量,增加農民的收入。
農業技術推廣的含義可以分為廣義和狹義兩個方面,廣義上農業技術推廣強調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發展的過程中,將有效的方法和先進的技術推廣給農民,農民應用后提高收入。廣義的推廣主要是以教育為主要的方式,教會農民靈活掌握先進的知識,應用先進的技術,培養農民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農村人才的培養,進一步推動農業和農村的進步和發展。狹義上的農業技術推廣更加重視利用先進的技術對農業生產的改良,通過在農村開展咨詢活動和社會教育,將新的技術及應用新技術的具體操作方式傳輸給農民,努力提高農村生產力,指導農民在以后的生產活動中大膽運用先進技術,改善農民生活質量,改變生產條件,提高農業的經濟收入水平。
農業技術推廣能夠促進農村生產力的發展,推動農業技術的進步,實現農業可持續化發展。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技術必須依靠科學技術的發展,但傳統的農業技術與當前社會經濟發展之間存在矛盾,因此我們必須將農業技術推廣體系與科學技術緊密的聯系起來,建立完善農業技術發展體系和運行機構,最大限度解放生產力,發展農村生產力。通過農業技術的推廣來培養新型農民,提高農業產業化,保持農產品供給,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業多功能發展,滿足社會的需要,進一步促進農業實現可持續發展。
農業技術推廣模式分為農村經濟合作組織主導、科教單位主導、企業主導以及政府主導型農業科技推廣模式。第一,以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為主導的農業科技推廣模式。農民在這種推廣模式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通過農村經濟合作組織,技術人員作為主要的推廣力量做出示范,向農民傳播先進的技術。農業技術推廣模式與市場緊密聯系在一起,有利于新技術的引進,促進該地區新興產業的發展。第二,以科教單位為主導的農業科技推廣模式。以農業科研單位的科研成果為主導,發揮科技單位的科技創新優勢。政府資助項目資金,以引導為主,實現技術承包、成果轉讓、技術開發等。建立并完善穩定的協調機制,實施首席專家負責制,合理選擇基地需求型人才。第三,以企業為主導的農業科技推廣模式。由企業負責投資,由科技專家提供技術服務。對一定規模土地,企業開發、實驗科研成果,并對其進行管理。以公司作為龍頭,有效聯系農戶產業鏈來運作,農業技術推廣過程中,增強農戶風險的抵抗能力。第四,以政府為主導的農業科技推廣模式。以政府下達的任務為主,充分結合區域產業發展需求,推廣新的技術、新的產品,主要由政府對管理工作進行負責,完善運行機制,推行相關的政策,對工作要點進行細化。主要以農業技術推廣站為主,為農民普及科研成果。
第一,缺少健全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農業推廣體系直接影響著農業技術推廣的預期推廣效果,在實際的推廣中人員抽調頻繁,一般情況下,工作人員都是由鄉鎮政府統一安排的,但是沒有上層的主管單位,出現了多頭管理的情況,隨意抽調,人員不穩定。各部門之間欠缺溝通,相互獨立,盲目的推廣技術,阻礙了科研成果的傳播,不能有效進入農業生產一線,缺乏足夠的推廣經費,產品在市場競爭力中存在很大問題,直接影響了農民的收入。第二,推廣人員綜合素質有待提高,農民思想觀念比較薄弱。一部分農業推廣工作人員的綜合素質比較低,嚴重缺少實踐經驗。在推廣過程中,沒有及時更新并完善理論知識,服務意識不強,對農業技術推廣的重要性沒有充分認識,工作效率比較低,與新時期農業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存在很大的矛盾。農民的思想觀念也亟待增強,大批農村青壯年勞力外出務工,留在家里的一般是文化素質不高的老弱婦幼,阻礙了農業技術推廣的順利進行。第三,農業技術推廣的投入不足。政府在財政預算內應對農業技術推廣資金給予保障,并適當逐年增長,可是實際情況并非如此,推廣科研經費不充足,嚴重阻礙了農業技術推廣的步伐,導致鄉鎮農技推廣機構沒有具體實際的場所,基礎設施不全,沒有相應的先進技術設備。無法引進科研成果,大塊的試驗田只能停留在表面不能正常實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嚴重滯后,制約了農技推廣工作的開展。
第一,在改革中創新,完善制度化的程序。根據各地方的實際情況,不斷完善農業制度體系,認真貫徹并落實相關政策法規,加強推廣宣傳工作,進一步抓好科技示范,保證法規政策的實施。有重點地建立科技示范基地,積極引導農民在試驗田上做一些試驗,為農民提供有效的學習樣板,使其從思想上改變傳統的觀念和傳統的經營方式,使農民真正認識到農業技術推廣的重要性,提高推廣工作的效率。推廣大的農業技術項目,引導農民應用科技致富。第二,加強技術推廣工作人員的培訓,全面提高其綜合素質。推廣人員的綜合素質直接關系到農業技術推廣工作是否能夠順利進行,是整個推廣工作中的關鍵環節。應培養素質高、實踐經驗豐富、具有高度責任感的優秀人員。有關單位應定期邀請教授開展知識講座,各個區域之間互相參觀學習、交流,從根本提高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的實踐操作能力。第三,加大資金投入。政府應結合實際情況加大投入農業科技推廣資金,引進現代的技術設備,促進推廣工作的深入開展。政府還要做好監管工作,建立完善的監督機制,確保資金的投入到位,保證人盡其職,物盡其用,增強推廣機構的經濟實力,做好技術開發。
無論在農業發展的哪個階段,農業技術推廣在農業生產中都具有極大的作用,它是一項推動農業技術進步的重要工作,同時也是一項長期而艱苦的持續性工作,加強農業技術的推廣可以解決人民生存問題,從根本上增加農民收入,縮小城市和農村之間的差距。
[1] 余祖建,吳祖興.淺析鄉鎮農擠推廣體系建設和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安徽農學通報,2013,(14):117-118.
[2] 李宗紅.淺析鄉鎮農業技術推廣工作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農業與技術,2015,(02):150-151.
[3] 張海平.淺談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對策[J].科研,2016,(12):40-41.
[4] 江志富.淺析農業技術推廣中的問題及對策[J].吉林農業(學術版),2012,(12):100.
[5] 李宗紅.淺析鄉鎮農業技術推廣工作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農業與技術,2015,(02):214-215.
[6] 馬杰.淺析農業技術推廣現狀與對策[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3,(10):232.
Problemsandcountermeasuresinagriculturaltechnologyextension
LIU Jian
(Daxinganling Tahe Forestry Bureau, Daxinganling 165200, China)
China is a big agricultural country, we must improve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but also to achieve economic benefits increase, therefore,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promotion is very important to promote the long-term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However,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have seriously affected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economy and hindered the transformation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meaning and importance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promotion, analyzes the main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urrent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promotion, and puts forward the effective countermeasures. We should strengthen the promotion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fundamentally increase the agricultural income,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to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so as to achiev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economy.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Promotion; Problem; Countermeasure
F323.3
: A
: 1674-8646(2017)15-0154-02
2017-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