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妍妍,張 超
(泰山醫學院運動醫學與康復學院,山東 泰安 271016)
基于體育鍛煉的大學生心境狀態自我調適模式構建研究
張妍妍,張 超
(泰山醫學院運動醫學與康復學院,山東 泰安 271016)
以體育鍛煉對心理健康的良好促進為出發點,對存在心境困擾的大學生進行基于體育鍛煉的運動干預,使其掌握根據自我心境狀態進行自我運動干預的方法,形成“體育鍛煉→積極心境→自我調適”的大學生心境狀態的自我調適模式。
體育鍛煉;大學生心境狀態;自我調適;模式構建
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始終是高校教育工作者關注的熱點問題之一,有研究表明約10%~30%的大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問題[1],加之大學生作為未來國家建設的中堅力量,他們身心健康的意義就顯得格外重大。過往的許多研究已經證明:體育鍛煉能夠引起體內去甲腎上腺素和5-羥色胺等激素水平的升高,這些指標的變化會使個體體驗到較為正向的情緒體驗,從而營造出積極的心境狀態[2]。但是,不是所有的鍛煉形式都會產生積極的心理效應,必須依靠科學的體育鍛煉和因人而異的運動處方。前人的大量研究表明,運動頻率為每周3~5次、每次持續時間為30 min、運動強度中等的體育鍛煉會對大學生的身心健康產生積極作用[3],否則不僅不會產生積極的效果,甚至會產生負面影響。本研究探索性地提出通過對大學生進行促進心理健康的運動處方(健心運動處方)知識的傳授,使大學生掌握根據自身心境狀態而采取科學體育鍛煉方式進行自我干預的方法,從而構建“體育鍛煉→積極心境→自我調適”自我干預模式,為大學生身心健康的良性持續發展提供實踐依據。
1.1 研究對象
利用心境狀態測量(POMS)篩選出具有心境困擾的大學生30人,平均年齡為20.7歲。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15人。
1.2 研究方法
1.2.1 研究工具
心境狀態測量(POMS)采用祝蓓里教授修訂的簡式POMS量表。量表共有40個條目,包括7個分量表,分別為:緊張、憤怒、疲勞、抑郁、精力、慌亂和自尊感。其中緊張、憤怒、疲勞、抑郁和慌亂5個分量表評分越高,心境干擾程度(TMD)越大,而精力和自尊感分量表評分越高,則心境干擾程度越低。
1.2.2 研究程序的設計
第一,運動處方知識的講授。該環節應在自我運動干預之前實施,目的是使被試掌握運動處方的理論知識。講授次數為3次,每次2學時,共計6學時。課中以理論知識為基礎,以典型、具體的案例為核心內容讓被試掌握運動處方的組成部分、實施方法等。具體包括:A.運動處方的構成。該部分主要內容為鍛煉目標的設定、準備活動的方式、鍛煉項目的選擇、鍛煉強度、頻率以及持續時間的確定。B.鍛煉方式的科學性。具體體現為因人而異性,根據個體的實際情況科學制定鍛煉方式。C.運動負荷的自我確定。D.不同運動處方的心境改善效應。第二,運動處方制定實踐。該環節也是本研究的核心環節,首先利用POMS對學生的心境狀態進行測量,主試將統計后的測量結果告知每名被試,使其對自身的心境狀態做具體了解,為其運動處方的制定提供參考。其次,讓被試根據自身的心境狀態制定相應的運動處方,特別強調的是,該步驟需在主試的指導下進行,對其所制定的運動處方進行糾錯和完善,尤其是運動強度、負荷量的確定上進行檢查督導。但主試不可占據主導地位,應以被試為該環節的 “主角”,最終使他們達到熟練掌握根據自我不同的心境狀態制定出合理的運動處方。第三,監督被試根據自己所制定的運動處方進行體育鍛煉。
1.2.3 過程性測量與評價。
在實驗的實施過程中,主試要求被試定時記錄自己的心境變化,感受鍛煉所帶來的積極效應,為后續的鍛煉提供動力。以2周為一干預周期,并于周期結束后進行POMS測評,對鍛煉效果進行評價,適時進行補充和修訂,5個鍛煉周期后對干預效果進行總體驗證。
1.3 數理統計法
對所測數據采用SPSS19.0進行T-檢驗,設定а=0.05 為顯著性差異。
實驗前后的心境狀態對比,如表1、表2所示。
表1 實驗前大學生心境狀態(POMS)組間對比(M±SD)Tab.1 College students’ state of mind (POMS) between groups before experiment(M±SD)
由表1可知,實驗前兩組被試心境狀態各指標均不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實驗后的數據見表2,可以明顯看到各項指標均存在不同的差異性,實驗組的憤怒、抑郁因子得分與對照組存在非常顯著性差異(P<0.01),在緊張、疲勞、慌亂、精力以及與自尊等因子得分與對照組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表明:實驗組經過運動處方自我調適后的心境狀態明顯優于對照組。
表2 實驗后大學生心境狀態(POMS)組間對比(M±SD)Tab.2 Comparison of mental state (POMS) between college students(M±SD)
心理學中將心境定義為一種使人的所有情感體驗都感染上某種色彩的較持久而又微弱的情緒狀態,簡而言之,心境就是個人的一種情緒體驗,而這種情緒體驗會對其行為反應產生直接的影響,即積極的情緒體驗產生積極的行為,反之亦然。本實驗表明:經過基于運動鍛煉的心境狀態自我調適模式的實施,實驗組與對照組在憤怒、抑郁因子上表現出了非常顯著性的差異,另外五個因子也表現出了顯著性的差異,說明該模式能夠對大學生心境狀態的改善具有積極的作用。
前人對于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運動干預大多采取主試主導測試的方式進行研究,該方式雖然研究優勢明顯,但是在取得長期的、可持續性的積極效果方面存在一定不足,而要想通過短時間、周期性運動處方的心理健康干預很難從根本上改善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如果充分發揮大學生自主學習的主觀能動性,讓其熟練掌握根據自身心境狀態而進行運動干預的方法,即形成“體育鍛煉→積極心境→自我調適”的自我干預模式,將對其心境狀態的可持續性積極發展產生重要的意義。
[1] 趙殿軍,徐金堯,孫慶祝.在讀碩士研究生心理健康與體育鍛煉的相關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4,27(04):471-473.
[2] 馬嶸,黃春梅.不同體能鍛煉方式對大學生身體自尊和自我效能的影響[J].中國學校衛生,2013,34(07):832-834.
[3] 佟小玲.體育鍛煉對改善大學生身心健康的作用研究[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2012,40(03):183-185.
Researchonself-adjustmentmodeofcollegestudents’mentalstatebasedonphysicalexercise
ZHANG Yan-yan, ZHANG Chao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 Taishan Medical College, Taian 271016, China)
Taking the physical exercise as a starting point for the good promotion of mental health as the starting point, the college students who are troubled by the state of mind are engaged in the exercise intervention based on physical exercise to master the method of self-movement intervention, forming a “physical exercise → positive mood → self-adjustment” mode of college students’ state of mind.
Physical exercise;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state; Self-adjustment; Model construction
G645
: A
: 1674-8646(2017)15-0130-02
2017-05-20
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 (201510439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