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偉
云南今禹生態工程咨詢有限公司
水土保持預防保護策略與措施探討
王文偉
云南今禹生態工程咨詢有限公司
水土保持法明確了“預防為主,保護優先”在水土保持決策中的先導地位,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科學發展觀思想,也是我國長期水土保持工作經驗的總結。然而在目前的國土資源利用機制下,實現預防保護之路仍很漫長。本文對于水土保持預防保護策略與措施進行了探討,希望為以后的具體工作起到實際的參考作用。
水土保持;策略;研究
針對當前生態環境脆弱和水土流失十分嚴峻的現實,預防水土保持已經成為當前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性選擇。為了能有效地達到水土保持效果,工程實施前應當結合項目區的實際,突出預防監督,實施以綠洲為主的重點治理方略。為了有效地預防本項目水土流失持續發生,在開發利用土地資源時,必須充分發揮水土資源利用率,這樣可以有效地改善生態環境,尤其是對于土地沙化、水土流失情況將會得到有效改善處理。
2.1 在綜合治理中注重保護原生態植被
原生態植被,是在大自然長期進化中形成的,與土壤基質、天然降雨形成了自然和諧的關系。若區域降水增加,則植被生長旺盛,演化進化加快,植被保護地表功能增強;若區域降水較少,則植被生長放緩,甚至停止演化進化,較少耗水,仍然能很好地保護地表基質。因此,在對某區域進行綜合治理規劃設計時,若因開發建設造成的水土流失低于該區域的土壤允許流失量,則應采取保護措施,促進原生態植被自然修復、演替、進化,而不應再采取人工植樹種草措施。
2.2 在開發建設中盡量避讓或保護原生態植被
水土保持法第二十四條規定:“生產建設項目選址、選線應當避讓水土流失重點預防區和重點治理區;無法避讓的,應當提高防治標準,優化施工工藝,減少地表擾動和植被損壞范圍,有效控制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原生態植被是自然界長期進化形成的,彌足珍貴,一旦破壞則極難恢復,甚至不可能恢復。如黃河源區礫質丘陵草甸草原,草甸生長在沙礫基質上,是一種自然原生態植被。這種植被一旦被破壞一小塊,出露的沙礫在太陽照射下,溫度可升至60~70℃,周圍的植被會被烤死,出露的沙礫面積會迅速擴展,毀壞草地。原生態植被,尤其是河源區、飲用水源區的原生態植被,長期演化形成不易,開發建設中必須避讓和保護。
3.1 制定有償使用制度
因為土壤植被在利用的過程中,幾乎不需要沒有任何的成本,也沒有經濟效益。因此,人們通常都對其進行過度開發與利用,有些建設項目甚至是惡性開發。這使得土壤植被被大肆破壞。我國已經出臺了有關法律條款,條款中規定,施工項目在進行土石方挖填時,需要做好平衡。但是實際情況卻是,哪里比較方便,就到哪里挖填,這使得土壤植被受到了嚴重損傷。而之所以會出現此種情況,主要是因為開發項目做到土石方平衡成本非常高,而就地挖填,則會節省大量的成本。為此,政府可以制定有償使用制度,向就地挖土方的施工單位征收一定的費用。以督促施工單位做到挖填平衡,不過多的破壞土壤植被。
3.2 制定生態補償制度
生態補償制度的推行使用,是建立在生態功能的劃分之上,相關部門應該將生態功能區進行劃分,通常是將其劃分為上游與下游。上游生態區民眾為了保護環境貢獻了物力與財力,以此保證下游功能區民眾能夠更好的生活。再加之,國家為了保護生態環境,通過會限制生態功能區發展。為尋求生態功能區上下游間的平衡,一方面國家要為這種政策的不平衡用經濟投入的方法尋找平衡;另一方面,下游地區的生態資源利用者要以生態補償的方式對上游地區的生態保護付出進行補償。下游地區的水土資源利用者可向國家繳納水土資源開發利用費,國家再將這些費用用于上游地區的生態保護和居民生活改善,這是跨區域的生態補償。下游地區的水土資源利用者也可以直接投入上游地區的生態治理,直接參與上游地區的生態保護,增加上游地區在水源涵養、水源保護、退耕還林草、生態移民、節能減排等生態治理方面的投入。
4.1 生態自然修復工程
生態自然修復工程是利用大自然生態平衡、進化演替的功能,在適當的人工保護下,逐步恢復某一區域生態系統保持水土、涵養水源、調節氣候等自然生態系統功能的綜合措施。一些生態比較良好的區域,如三江源區、黃河一級支流三川河上游次生林區、六盤山子午嶺邊緣次生林區等,應當實施生態自然修復工程。這些區域植被雖然良好,但是人類活動對生態環境的擾動已經使生態系統出現了退化現象,土地沙化速度加快,水土流失強度和面積都在增加。
4.2 退耕環林草工程
退耕還林草工程自1999年開始試點實施以來,工程進展總體順利,成效顯著,加快了國土綠化進程,增加了林草植被,減輕了水土流失和風沙危害程度,為我國生態環境保護與重建做出了積極的貢獻。退耕還林(草)對農戶的直補政策(糧食和生活費補助)已成為退耕農戶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國家在西部地區實施以天然林保護、宜林荒山荒地造林種草和陡坡耕地有計劃、分步驟地退耕還林(草)為主的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試點示范,通過示范帶動,穩步推進,將退耕還林草政策在我國生態脆弱地區、預防保護區逐步實現規范化、常態化區,實施封禁。
綜上所述,可知水土保持預防保護異常重要,但是目前我國還面臨著經濟的發展的問題,因此在水土保持預防時,需要靈活的采取各項措施、以使經濟發展與水土保護之間形成良性循環。水土保持預防保護并不僅僅是開發項目部門的責任,則是每個人的責任,因此有關部門應該積極的調動廣大民眾,加入到水土保持預防的工作中來,這樣水土保持預防保護,才會取得顯著成效。有些企業沒有遵循法規政策,相關部門就需要要求其強制制執行,以儆效尤。
[1]李欽智.水土保持預防保護策略與措施探討[J].水利規劃與設計,2016,08:9-10+96.
[2]林恩標.福建省水土保持預防保護策略探討[J].亞熱帶水土保持,2016,03:68-70.
[3]喻榮崗,張利超,左繼超,袁芳.江西省水土保持預防保護規劃探討[J].亞熱帶水土保持,2016,04:65-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