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曉
重慶市市政設計研究院
淺談機電設計優化方向
楊 曉
重慶市市政設計研究院
設計,作為一種創造性的勞動,通常有多種實施的手段,在符合規范的前提下,根據每個設計師的設計習慣及經驗判斷而各有不同。不是所有符合規范的設計都是合理的,后期施工、使用可以審視設計的合理性,促進設計更理性化。
機電設計 施工安裝 設計優化
筆者曾從事了十余年的機電設計工作,兩年前有機會參與到現場安裝工作中。在現場工作中,不斷因為各種設計上的不合理而深感設計工作與現場實施的脫節。整理分析這些現場問題,和同行們交流,有利于我們在今后的工作中避免重復失誤,不斷改進。
本文涉及案例,僅作為現場實例總結分享,供同行交流討論,無意針對任何單位或個人。
筆者認為,滿足使用需求是住宅項目機電設計最根本的目的。機電專業與建筑結構專業的不同之處是,設計初期人們關注度較低,只有到后期使用中,才會有各種矛盾顯現。如何使機電系統設計滿足終端用戶的使用需求,需要設計師從生活點滴中汲取經驗,時時關注生活中的細節,善于分析總結,并轉換成設計經驗輸出。
針對住宅項目,機電設計師要重點關注衛生間、廚房、生活陽臺等功能性房間的器具的功能特征、使用習慣,即使是清水房,也要仔細考量每一個地漏、落水管的設置位置,關注其會不會影響衛生潔具的擺放、是不是符合大多數人的使用習慣。
例如,客廳進門后,大家習慣伸手可以觸碰到燈的開關按鈕,而不是要走過2,3米長的過道后去客廳開啟。如果衛生間設置完落水管后連普通的洗手槽、馬桶及淋浴間都不能安裝,那么落水管的位置是否可以轉移?為了減少風管長度、控制層高,將暖風機設置在淋浴間內,導致用戶在冬季使用時吹風感明顯,舒適度降低,是否還有第二種解決方案?
從使用需求出發,在繁重的設計任務中仍能保持冷靜和思考,是對設計師更高的要求。
機電專業和土建配合不足,在緊張的設計進度要求中成為通病。機電專業與土建配和的內容主要有:設備機房、管井、預留洞、設備基礎、支吊架的預留預埋等。這些配合內容工作量大而繁瑣,需要設計師有耐心以及良好的設計習慣、意識。因為從裝修美觀角度出發,一些機電設備,如消火栓等,需要嵌入(半嵌入)墻體安裝。僅復核建筑圖紙,會忽略掉結構在墻體內設置的暗梁。這需要機電專業在涉及嵌入安裝時,格外注意墻體構造,避免將設備安裝位置設置在橫梁處,造成無法實施的情況。
在存在不同層高的樓層,如設備層等,需要核對我們的機房、管道涉及的地坪、梁底等標高。例如,因層高錯位,造成機房大門懸空,設備通道未預留踏步設置空間;管道通道穿越低層高處梁底后,通道凈高不足2米。
及時跟進土建變更內容,根據土建調整對機電系統進行相應調整。因土建條件圖不一致造成的錯誤,各專業在分別審圖時亦很難發現。建筑設計時,會給后期業主預留一定的改造空間,滿足不同用戶對空間劃分的需求。機電設計時,應與建筑專業充分溝通,配合其空間改造進行預留,使其在后期的變化是可行的,也使機電設計的本身在改造后是合理的。
在施工現場,筆者遇見了最緊張的風機房。設備安裝完成后已經完全沒有了人行通道,緊張到墻上沒有安裝風機配電柜的位置,配電柜需要安裝在機房外側墻上;頂棚沒有安裝燈的位置——因為被吊裝風管擠滿,燈只能裝在側墻。究其原因,設計人員選擇了最小尺寸的管道風機,但是在設備材料表沒能對設備尺寸進行說明。總包單位采購回來的風機,尺寸遠大于設計風機尺寸。風機安裝已顯現出機房面積不足,后期維護更是遺留隱患??v使從節約機房面積為業主節省成本的本意出發,也應充分考慮設備正常安裝運行所需條件。
機電專業因在繪制機房平、剖面圖時,未繪制設備基礎,造成機房在土建施工完成后臨時在樓板上砌筑混凝土基礎,結構專業也未預留足夠的荷載,造成返工。
在設計圖紙上完整表達設計意圖及內容,設計完成后審視是否缺漏項,是工程順利實施的前提,也是每個設計人員不能回避的責任。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的需求也在不斷變化,機電設計如何適應當前社會的變化,使其在一定時間內都能適應變化,滿足人們的使用需求,這是在模式化的設計工作中不得不考慮的問題。
設計師在應付繁重的工作任務的同時,積極關注新技術、新變革,了解人們的接受程度,思考其與自身專業的結合。
例如,在進行精裝修房設計時,預留水處理設備安裝條件,電氣設計引入智能控制系統,戶式中央空調系統設計新風過濾及PM2.5監測裝置,南方夏熱冬冷地區考慮采暖需求,等等。
設計時,多一些思考,帶給后期用戶的就是極大的便利性。作為技術工作人員,不斷更新自身知識,才能更具專業性,獲得用戶認可。
學習并掌握利用BIM開展協同設計。BIM在掌握初期,單純從設計上考慮,增加了設計的工作量,延長了設計周期。一來是因為對軟件熟練程度不夠,還處于二維思維三維表達的轉換階段;二來是各專業之間進度及配合默契程度不同造成返工;再者我們熟悉了二維圖上對標高的粗放型,在需要精確確定三維坐標的時候就會花費更多時間思考計算。從施工實施上看,采用BIM設計的工程,返工量少,施工的可行性增加,施工下料更精確,也更容易發現問題,極大的減少了后期實施的時間。當然BIM要求的不僅僅是機電設計,更要求所有的設計成員已經后期項目實施成員共同掌握,才能真正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設計發展到現階段,粗放型、模式化的設計思維已不再適合當前客戶不斷發展的需求??蛻舨粫粍咏邮茉O計內容,也不會因為設計的專業性而減少質疑,怎么設計就怎么用時代早已遠去。設計行業不僅具有專業性質,也具有服務性質;不僅需要規范化設計,也需要創新精神。機電專業也許沒有建筑專業那樣引人注目,卻也時時刻刻影響著使用者工作、生活的品質和滿意度。
機電設計師,對專業保持熱情,才能不斷探索創新,才能在設計中做到精益求精;在成功的設計中找到成就感,才能再次驅使我們投入到新的設計任務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