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波 涂春雷(成都體育學院四川成都610041)
人本主義視角下的體育教育觀
□趙波 涂春雷(成都體育學院四川成都610041)
2010年我國學生體質調研結果表明,我國中小學生的體質下滑趨于緩和,但是高校學生的體質下降仍在繼續,這種現象與我國學校體育教育有著直接聯系。因此,豐富和發展我國體育教育工作的指導思想,完善我國學校體育改革的理論,對于我國學校體育的發展與改革起著方向性的作用。與此同時,人本主義下的體育教育觀,因其注重以人為本、自主、自愿、滿足學生需要、人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人格塑造等,而與二十一世紀我國學校體育改革發展趨勢一脈相承。本文試圖在人本主義的視角下探索體育教育觀,為中國學校體育發展與改革提供理論參考。
高校網球教學快易網球應用
《新現代漢語詞典》將“理念”注解為“觀念”。如:民主理念、人道理念、經營理念。中國的教育觀從近代的向西方學習到現代的思考與選擇,經歷了自信、自卑、重新探索的心理路程。人本主義的引入為現代中國的教育觀帶來了新的方向。以人為本的教育觀將人視為主體,“肯定人、尊重人、發展人、為了人”是其核心價值。在教育實踐中尊重學生的自主意愿、滿足學生的適當需求、塑造學生的獨立人格、促進人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以及最終將其培養成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因此,人本主義的體育教育觀指導我國的體育教育實踐健康、可持續發展,并且為我國學校體育的改革和創新提供新的理論支持。
學校體育是學校教育工作的一個重要板塊。它是否順利開展將影響到學校教育任務、國家素質教育戰略目標的實現與完成。因為,學校體育是學校德育、學校智育、學校美育、學校勞動技術課程的基礎。學生沒有健壯的體魄、良好的精神、健康的體育觀念將會影響到學生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進而影響到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的培養。學校體育的正常、科學、有效開展需要有正確的、順應時代潮流的體育教育觀作為指導思想。但是,從新中國成立至今,中國的體育教育觀念一直處于繼承傳統、借鑒國外的兩軌并行發展的狀態,最終導致中國學生體質健康沒有得到明顯的提高。近年來,學校體育教育目標與現實狀況的反差讓人們的目光都為之聚集,全社會開始探討體育教育觀和學校體育改革理論體系。于此同時,因“以人為本”的核心價值而被社會廣為認同的人本主義體育教育觀逐漸形成。
人本主義的體育教育觀,就是要以人為學校體育教育的根本,將人視作為學校體育教育的核心,在學校體育教育活動中要注重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觀能動性、創造性、主體性,并將其作為學校體育教育工作的核心。學生在學校體育教育的培養過程中,要發展其體能,增強其體質、意志,掌握運動技術、技能,提高思想品德、調節其心理、發展其智力、挖掘其潛力、激發其動力,實質意義上是確立每個學生在學校體育教育活動中的主導地位和核心作用。通俗地講就是在體育教育過程中把尊重人、理解人、重視人、愛護人,發展和提升人的精神,滲透到整個教學過程中,使其更加關注學生的現實需要、未來發展、自身價值的實現,培養學生具有自信、自強、自愛、自立的品質。總之,人本主義的體育教育觀是將學生作為學校體育教育活動的主體而非完全意義上客體。
我國學校體育教育從上世紀到今天經歷了不斷的改革與發展,體育教學工作因其自身的特殊性在教學過程表現出如下特點:以身體鍛煉為主,具有很強的實踐性;以體育專業課程為主,多學科交叉學習為輔;教學活動的靈活多變性;教學效果的緩慢性;教學主體的復雜性和交往性。這些就決定了學校體育教育與其他學科教育存在著明顯的不同,在教學中更要突出學生的主體性。所以,人本主義體育教育觀“以人為本”的核心價值與學校體育教育的獨特性相吻合,它定會為我國學校體育的實踐、發展與改革指明方向和提供新的理論支持。
2.1、學校體育教育實用主義原則
學校體育教育應以實用主義原則作為重要的教育指導思想。所謂學校體育教育的實用主義,就是指我們的體育教學應該以人為本,滿足學生需要,教會學生學習。學生在體育課所學的知識、技術、技能,以及養成的品德意志、情感、態度等都會為學生以后的生活、學習、工作、發展帶來幫助,甚至在有些方面會決定一個人人生發展的高度。例如,在體育教學過程中要做到體育教學的方法、內容、環境安排、設備器材等對學生教育具有實用價值,學生通過體育課愛上了自己感興趣的運動項目、掌握了基礎實用的運動技術、增強了體質、突顯了個性、交際能力提升、促進了自身社會化并且學會了學習。羅杰斯認為:“學習就應該將有意義的東西內化為學生自己的財富”,顯然有意義的學習觀和學校體育實用主義的原則相契合,強調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有意義的學習需要學生自主、自愿地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學科知識、科學文化以及運動項目,選擇自己適應的學習環境,發展自己最想要的能力特長等,這些都利于滿足學生的需要,利于調動學生體育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從而有利于增強學生體質、培養學生意志、促進學生身心和諧全面發展,最終真正有利于學生的自我實現。
2.2、適度體育教學觀
正如前述,體育教學以身體鍛煉為主,具有很強的實踐性。體育課除了偶爾體育理論知識的課堂授課以外,大部分課程都是室外運動實踐。在體育課中,教師主要采用演示、觀察、分組訓練、對抗比賽、運動考核等方式進行教學。這些教學主要是通過運動訓練使學生掌握運動技術,通過身體作用于自然物和外界對身體器官、內臟系統和機能產生刺激,此時機體的內部環境被打亂,進行自我調整后重新恢復平衡。這樣反復地進行訓練,使學生的體能和體質獲得增強。在這個過程中,我國學校體育教學存在低負荷、低頻度訓練或者高負荷、高頻度的訓練的問題,這都不利于體育教學目標的實現。我們要根據學生性別、年齡、身體狀況、運動基礎等情況對學生個體或群體安排適度負荷、頻度的運動量,科學有效地進行體育教學工作。
2.3、終生體育觀
“學校不等于教育、培養‘學會學習’的個體,構成現代的終生教育體系。”終生教育思想已經成為我國學校教育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學校體育是學校教育的基礎,也是其構成部分。由此,筆者提出終生體育觀,這也是人本主義價值觀‘為了人’的思想要求。目前,我國學校體育嚴格依照學校體育目的、新課標改革方案等國家體育教育相關文件進行體育教學管理。基于自生利益與其他因素,體育教學一直處于“形式關系教學”、“放羊式教學”、“隨意教學”“低運動量教學”等完成任務式的尷尬局面。這不利于學生真正的認知體育,參與運動,熱愛運動,養成終生體育鍛煉的習慣。學校體育應該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中心,鼓勵有意義學習,尊重學生自主、自愿,引導學生參與體育、形成認知、培養興趣。這不僅能從學生內部激發其積極性,而且可以逐漸形成終身體育觀。學校體育打好基礎,學生畢業后加入群眾體育和社會體育,并堅持長期身體鍛煉。從長遠角度看這不僅有益于個人,有益于社會,更有益于民族和國家。
2.4、體育教學民主性觀念
一般我們常見到的傳統體育教學模式主要是教師牽強的向學生灌輸知識,命令式的向學生安排訓練任務,學生便無可奈何地被動接受,教與學的雙向互動完全被卡住。筆者認為體育教學的民主性,在當今的學校體育中應當被重視。所謂體育教學民主性就是以人文本,尊重學生自主學習、自由學習,教學組織應結合學生的需要,構建和諧平等包容的師生關系,形成學生安全和自由的心理狀態的,,,。此外,在教學方法上,羅杰斯也主張給予學生某種程度的自主權和學習的自由權,并且在《自由學習》一書中他也提到:“在教育過程中,所有課堂參與者都應當是合作伙伴的關系”,這與體育教學民主性的思想不謀而合。可見體育教學民主性將在小學、中學、大學的體育課堂中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在一堂健美體操課中,若照應每個學生對形態美的價值觀,針求學生的教學意見,包容學生的個體差異,構建平等和諧的教學氛圍,那么本次課的教學實施將會很順利,很成功。
2.5、發展性體育教育與學生自我管理機制
今天我們素質教育所培養的人才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所需要的四有新人,他們是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筆者認為發展性的體育教育應該是學校體育目的核心內涵之一。所謂發展性的體育教育指的是一切體育教學為的是學生的發展。不僅增強學生體質、提高運動技術水平,而且鍛煉學生意志品質、培養學生思想品德、發展其智力,甚至發展學生人格、促進個體社會化、挖掘學生創造力。教學主體(學生)的復雜性和交往性決定了教學過程中應滿足每個學生的需要,推動學生互動互進,挖掘每個學生的潛力,最終促使每個學生朝著各自的方向發展。教學活動靈活多變性要求在課堂教學中師生廣泛互動,平等包容,教師廣納意見,滿足每個學生自我發展的需要。
學生自我管理機制對于體育教學順利、有效地實施具有重要影響,對于學生終生體育鍛煉的形成和對學生的全面發展起推動作用。自我管理機制是由自我責任、自律、自我評價構成的三維系統。它要求學生培養體育鍛煉的自我責任感、體育訓練的自律精神、訓練效果的自我評價意識。比如,在一堂耐力訓練課中,若學生形成了體育鍛煉的自我管理機制,那他就會對耐力訓練的長跑項目產生責任意識。在訓練過程中自我督促,對訓練效果自我評價、自我反饋,堅持不懈地訓練,最后不僅增強了耐力,而且養成了鍛煉的自覺習慣。學生自我管理是其全面發展的保障,學生的自我發展是學生自我管理的動力。在教學中應將兩者結合起來,相輔相成,共同推動我國學校體育教育的發展。
總之,體育教育觀是我國學校體育教育的指導思想。要使其科學正確地引導學校體育健康、有序、快速的發展,那就必須引入人本主義的思想理念。在實際的學校體育工作中應該認真吸收學校體育教育實用主義原則、適度體育教學觀、終生體育觀、體育教學民主性觀念、發展性體育教育與學生自我管理機制這幾方面的理念,消化整理后指導我國學校體育教育的改革與發展,并在我國體育教育中真正把“人”置于第一位。
[1]王同億.新現代漢語詞典[M],海南出版社,1992,984.
[2]楊敏.保羅·朗格朗.終生教育理論探索[J].成人教育,2004,10.
[3]羅杰斯著(Rogrs,C.),伍新春,管琳,賈蓉芳譯.自由學習.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2.
G807
A
1006-8902-2017-(02)-LX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