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燕, 鐘玲
(德州學院 大學外語教學部,山東 德州 253023)
學術文獻閱讀活動與教師專業發展
——一項個案調查報告
陳燕, 鐘玲
(德州學院 大學外語教學部,山東 德州 253023)
本文以華東地區某省屬院校的大學英語教師學術文獻閱讀活動為案例對學術文獻閱讀活動開展的有效性進行了實證考察。研究發現,學術文獻閱讀活動能夠促進外語教師專業發展,其中起促進作用的主要因素是集體性的社會實踐互動、教師實踐性知識的分享以及教師之間的互信、交流和合作。這一研究結果對外語教師專業發展途徑的研究有所啟示。
大學英語教師;學術文獻閱讀活動;教師專業發展
大學英語是高校的一門公共必修課。然而,隨著社會經濟形勢的發展, 這一牽涉高校成千上萬學生的基礎課程越來越不能適應新常態下大學英語課程改革的需要。其影響因素除了課程設置、教材、教學目標之外, 不可忽視的重要原因是教師因素(辛廣勤,2006),即大學英語教師的專業發展水平有待提高。 從大學英語教師的總體情況看, 有相當數量的教師缺乏研究意識,沒有將教學與研究工作相結合。束定芳(2014)提出,許多外語教師由于長期缺乏科研意識,缺乏相應的科研培訓,教學工作量大,加之學校評估機制不科學,對外語學科的定位缺乏長遠考慮,造成了外語學科科研方向不明確、總體科研水平不高、高端成果缺乏、國際化程度偏低的局面。為了改變這一現狀,有些教師選擇攻讀博士學位,有些教師申請國內或國外訪問學者項目。然而,由于個人、家庭、工作環境等多種因素的制約,大多數教師選擇在不脫離教學崗位的情況下, 通過各種方式提高自身的專業發展水平。
教師專業發展意味著教師個人在專業生活中的成長,包括信心的增強、技能的提高、對所教學科知識的不斷更新、拓展和深化(Perry,1980)。新世紀以來,國內研究者對教師專業發展的基本途徑進行了一些探索,如郭書法等(2014)從教師專業學習共同體的定義和構成要素入手,闡述了教師角色從傳統的知識傳授者到學習者、合作者、行動者和反思者的轉變過程,提出教師專業學習共同體為高校教師專業發展的有效路徑。
學術文獻閱讀活動是學習共同體的一種體現。目前我國關于教師學習共同體的研究涉及共同體學習的意義(顧小清,2003;郭遂紅,2014)、教師互動(文秋芳、任慶梅,2011)、師生關系(任慶梅,2014) 、共同體構建(戴煒棟、王雪梅,2011;宋萑,2015)等方面。然而,縱觀相關研究成果,我們發現國內現有的研究未能充分重視學術文獻閱讀活動對教師專業發展的作用。文秋芳、任慶梅(2010)提到,在大學英語教師專業發展研究中,很少有研究者站在一線教師的立場上,探尋一線教師想要解決的問題,并以此為出發點,以平等合作的方式參與到研究過程中去,協同尋求問題的答案。因而,本研究站在一線教師的立場,以華東地區一所省屬高校大學英語教師的學術文獻閱讀活動為案例,借助定量和定性數據探討閱讀活動對教師專業發展的作用以及閱讀活動如何促進教師專業發展,以期對外語教師專業發展途徑的研究有所貢獻。
高校,尤其是新建本科院校的大學英語教師大都是從高校取得英語語言文學及相關專業學位之后直接從事教學工作,不少教師并沒有接受過有關教育學和教學法的系統培訓,也沒有接受過系統的科研培訓。初勝華和張衛東(2014)提到,大學英語教師在外語教學觀和外語教師學習與發展觀方面意識比較薄弱,教學理論相對比較落后。然而,在現有國情下,大學英語教師不易獲得外部機構研究者和學者的指導與幫助,所以充分利用校內、院系內的研究者和同事等開展共同體學習,不失為可行的方法(郭燕、徐錦芬,2015)。因而,為促進教師學習外語教學理論,優化和完善教師知識結構,提高將理論知識真正融會貫通到具體教學實踐中的能力,研究對象所在單位于2011年6月28日啟動了學術文獻閱讀活動。
學術文獻閱讀活動是針對同一文獻,如學術專著和學術論文,學習、討論和分享的學習型組織。閱讀活動由四個主要部分構成:個人閱讀、寫讀書筆記、小組討論和主題發言。在參加閱讀活動之前,教師進行個人閱讀并撰寫讀書筆記。在開展閱讀活動過程中,有經驗的優秀教師指導外語教學理論的學習并參加交流活動,成員確定理論學習的重點,帶著問題開展閱讀活動,認真分析教學中的問題,將無法解決的問題帶到小組進行討論,以自主探究與合作學習相結合的方式,有效地解決教學中所遇到的問題,不斷提高教師專業發展水平。教師在個人反思或集體反思的過程中,極大地拓寬了教學視野,激發了學習興趣。自2011年9月至2016年1月,該部門的學術文獻閱讀活動已經持續開展了9個學期,開展活動133次。

表1 學術文獻閱讀活動一覽表
3.1 研究問題
本研究主要回答以下2個問題:
(1)學術文獻閱讀活動是否促進了教師的專業發展? 如果是,那么是在哪些方面?
(2)學術文獻閱讀活動如何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
3.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定量和定性研究相結合的研究方法,以便多角度、全方位揭示和分析閱讀活動對教師專業發展的作用以及閱讀活動如何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定量研究的工具是閱讀活動的反饋問卷。根據Evans(2002,2008)教師專業發展的定義和學術文獻閱讀活動的理念,研究者設計了10個項目,請參與活動的教師對活動促進自身發展作用進行評價。定性研究的工具有讀書活動備忘錄、參加活動的4位教師的訪談和反思日志。
3.3 數據收集與分析
研究者首先收集學術文獻閱讀活動備忘錄和日志,然后對四位教師(組長1名,組員3名)進行訪談。訪談主要圍繞日志內容展開,教師闡述活動對其專業發展的影響,以及活動如何對專業發展產生影響。最后對參與活動的教師進行問卷調查,共發放問卷 35份,收回35 份。其中,男教師3人,女教師32 人;講師27人,副教授8人;27位教師(77.1%)年齡在40歲以下,并且參與學術文獻閱讀活動的時間超過3年以上;23位教師(65.7%)參加過至少兩個小組的學術文獻閱讀活動。參與日志撰寫及訪談教師的信息見表2。

表2 參與日志撰寫及訪談教師的信息
4.1 學術文獻閱讀活動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定量與定性結果
4.1.1 定量結果
從表3可以看出, 77.1%以上的教師認為參加學術文獻閱讀活動能夠促進專業發展。在學術文獻閱讀活動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10個方面中,教師對于活動增強教師專業發展意識、提高教學觀察能力和更新教學理念的認同率高達97.1%。另外,94.3%的教師認為參與學術文獻閱讀活動可以增強他們的教學反思能力。85.7%的教師認為學術文獻閱讀活動是將教學理論和教學實踐相結合的一個重要途徑。

表3 教師對學術文獻閱讀活動促進專業發展的評價
4.1.2 定性結果
為了更深入地了解學術文獻閱讀活動對教師專業發展的作用,研究者對教師反思日志和訪談文本進行分析。筆者對轉錄后的訪談資料和反思日志進行了編碼和分析,歸納并提煉出4個主題:學術文獻閱讀能力、教學理論和教學技能、教學信心以及教學反思。
4.1.2.1 提高了學術文獻閱讀能力
學術文獻閱讀活動提高了教師的學術文獻閱讀能力。在訪談過程中,四位教師都提到在2011年9月讀第一本英文學術專著“PursuingProfessionalDevelopment:TheSelfasSource”時感覺很吃力,于是購買了由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的第二語言學習與教學譯叢之《追求專業化發展:以自己為資源》。然而,經過幾年的閱讀實踐,她們表示現在更愿意閱讀英文原著。通過最初需要中文譯文輔助英文原著閱讀到獨立閱讀英文學術專著,這是一個很大的進步。教師堅持閱讀英文學術專著這一做法打破了夏紀梅(2012)提到的大學英語教師“沒有保持閱讀學術著作,尤其是英文原著”這一現象。下面摘錄部分數據對此進行例證:
“我覺得首先這個英文閱讀能力提高的很快。我記得咱開始讀《追求專業化發展》那本書時,大家還都配了一本漢語版的介紹。到后來,我就可以完全脫離漢語版的介紹了。”(王霞訪談)
“我覺得開始讀英文專著確實感覺非常難,讀不下去,雖然老師們都是英語專業出身的,但是英文學術專著也看不太懂,記得第一次讀的時候我們不得不配中文,但現在幾年下來后我第一個大的感覺就是我愿意讀英文而不愿讀中文的,同樣的版本我更愿意讀英文的。”(徐梅訪談)
4.1.2.2 提高了外語教學理論水平和教學技能
通過參加學術文獻閱讀活動,教師們不僅閱讀了關于外語課堂教學理論和教學方法的著作,如《根據原理教學:交互式語言教學》《教學方法論:問題出在哪兒?》《英語教學中的行動研究方法》,而且還閱讀了外語核心期刊雜志上的學術論文。通過閱讀、討論、反思,教師們不斷提高教學理論水平和教學技能。
“剛入職的時候,老師怎么教我,我就怎么教學生,我不知道原來教學還需要具備教學理論方面的知識。通過參加閱讀活動,我增加了一些專業知識,理解了一些概念,建構主義、社會文化理論。 知識增加了,能力就會提高,就有助于教學問題的解決,這是我能感受到的。”(李雪訪談)
“參加學術文獻閱讀活動之后,讀書讀得多了,自己的教學也有所改善,精神方面的需求也得到滿足。” (張芳訪談)
“……這幾年的教書呢,和以前相比就有一個很大的改變。過去的教學就是經驗,有經驗不可否認,但是要有意識地把教學理論和方法運用到教學實踐中,而且自己有意識的去觀察教學結果。”(徐梅訪談)
王霞用學到的理論知識指導教學,從教學目標的設定到課堂活動的設計更趨科學。她認為大班英語教學關鍵是讓每個學生參與其中,這樣group work就要成為一種重要的課堂活動形式。以往在她的教學中,小組活動就是隨機分組,同學們隨機談論,然后小組代表表達觀點。然而在閱讀了《根據原理教學:交互式語言教學》(TeachingbyPrinciples:AnInteractiveApproachtoLanguagePedagogy)第四章和第十四章的小組活動的內容之后,她找到了有效組織小組活動的理論依據和操作方法。
“小組活動要注意使用交際原則,要關注語用而不僅是關注語言的使用方法,在學生語言使用的流暢和準確上更要傾向于流暢。小組活動時,我首先給學生講清楚小組活動的目的和要達成的目標。在給學生指導時,特別注意指示語清晰到位,具有可操作性。必要的時候還給學生示范小組活動的形式。總之,小組活動的最終指向就是要讓學生在忙而不亂的環境中實現互助交流,并不斷提升語言學習效果。“(王霞訪談)
4.1.2.3 增強了教學信心
學術文獻閱讀活動幫助教師們解決教學中的困惑,在課堂上有了成就感,進而增強了教學信心。徐梅老師工作的前十年,一直在努力學習如何教學。她在訪談中提到她原來在企業上班,后來成為一名教師,所以她很珍惜這樣一個轉型的機會,因而上課時充滿激情和熱情,很受學生歡迎,她自己也感到一種價值感、成就感。徐梅老師2009年在教學上達到一個巔峰,即獲得學校研究性課堂教學比賽第一名,并在2010年評上副教授。榮譽使徐老師獲得了成就感和滿足感,之后她失去了前進的動力,進入了彷徨期,書讀得少了,教學也進入瓶頸期,方法上拘泥于舊的模式與經驗,內容上沒有創新,缺乏時代感,好像原先儲存在大腦中的資源耗盡了。
“其實停滯不前的原因就是不讀書,就是沒有專業書籍,因為我們那時候只是上課,很少讀英文的專著或論文,沒有這種科研的意識,我想可能是因為這種欠缺吧,教學停滯不前了。過去還沉迷在自己經驗中和一點小成就,后來就覺得不能再這樣下去了。”(徐梅訪談)
通過參加閱讀活動,徐梅在教學中有“章法”了。 “章法”主要是來自她通過閱讀學術專著學習到的教學理論和教學方法。而教學理論和教學方法無形中自然而然地滲透到她的教學中,幫助她走出教學困境并增強了教學信心。
“我覺得這樣心里更有底了,以前教學的時候就是憑借經驗走,但是缺少一種支撐。(徐梅訪談)
王霞于2009年成為一名大學英語教師。作為一名新手,她沒有大學英語教學經驗,因此覺得有些迷茫。她在訪談中提到“初入教師這個職業真的會迷茫,你不知道你的發展方向在哪里”。然而,閱讀活動使王霞從無路可尋到有思路、有方向。通過參加閱讀活動,王霞逐漸找到了職業發展的方向,確定了自己的發展目標,增強了教學信心,在教學中得到了學生和同事的認可。2013年12月她獲得校級課程教學比賽一等獎。“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只有不斷閱讀,獲取新的知識和方法,才能讓教師在教學工作中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4.1.2.4 促進了教學反思
學術文獻閱讀活動還能促進教師進行教學反思。在訪談的過程中,“反思”一詞是幾位教師使用頻次最高的詞。王霞認為,反思是一個人進步的核心。在2012年5月的一篇反思日志中,王霞提到“每每有靈感光臨,我就隨時記錄”。
“如果學生在課堂上沒有收獲,我會覺得對不住學生。參加文獻閱讀活動促使我進行反思,并且找到改善課堂教學效果的方法……(王霞訪談)
學術文獻閱讀活動也促進了徐梅對她的課堂教學進行反思。為系統地提高大學英語課堂教學技能,徐梅所在的讀書小組從2014年9月開始閱讀《根據原理教學:交互式語言教學》。這本書第一部分的第四章“按原理教學”提到語言教學的三類原則,包括認知、社會情感和語言。通過閱讀這一章,徐梅對自己的課堂教學實踐進行理性反思,充分認識到情感在語言教學中的重要作用。她認為學生需要在課堂上得到關注和認可。后來,她在課堂上嘗試改變自己,適時和學生交流她的成長經歷以及讀書經歷,她發現學生和她親近了許多,而且學生對她的課堂教學更加認可了。因此,她覺得不可忽略情感因素在教學中的作用。
“……Teaching by principles中情感的投入。我記得12個principles中有好幾個與情感有關的。第二類是情感類的,過去的時候我比較忽視這一點。一個老師專業知識技能好,授課能力強就可以了。大學生嘛,認真備課,認真上課,把知識講清楚講明白,授業、解惑就可以了。至于情感,就不太需要在課堂中體現太多,可是后來我發現情況不是這樣。”(徐梅訪談)
4.2 學術文獻閱讀活動如何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為更深入探究學術文獻閱讀活動如何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研究者對教師反思日志和訪談文本進行了主題分析。分析發現,學術文獻閱讀活動的3個主題十分突出,由此對這3個主題展開進一步例證分析。
1) 集體性的社會實踐互動
學術文獻閱讀活動如何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學術文獻的閱讀活動不是孤立的、靜態的個人行為,而是與個人成長歷程、課堂教學情境、院系教科研環境以及整個教育環境相互交疊與共同作用的過程。楊魯新、付曉帆(2014)提到,主體必須借助中介(工具)才能達成目標。在本研究中,學術文獻閱讀活動是一項由目標驅動、工具中介下個體與共同體相互作用的活動系統。教師是活動的主體,閱讀、理解、消化和吸收學術文獻等是客體,教師通過學術文獻閱讀實現專業發展。學術文獻閱讀活動不是孤立的個體行為,而是集體性的社會實踐互動,植根于共同體、規則和勞動分工等要素構成的社會文化歷史環境。為了更清晰地呈現上述發現,我們構建了學術文獻活動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模型,具體如圖1所示。

圖1 閱讀活動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模型
“人總是受環境影響吧。 如果沒有這個環境,你可能收獲的東西少一點,比如說從團體學習,從同事的交流這方面絕對會是少了。如果讀了,有這個活動圍繞著你,你就會圍繞著它去開展你的教學、學習。然后,從專業學習、教學知識、教學改進以及和同事的交流等方面都會有一些意想不到的收獲。”(李雪訪談)
組織化的讀書對教師團隊發展的作用非常巨大,因為集體的力量敦促個人多讀了很多專業書籍,讀的書對專業發展有針對性,又能自覺地多讀一些專業書籍,個人讀的話就沒有這個效果了,選書盲目而且不會有讀書的壓力和動力。小組讀書,可以在討論、交流中碰撞出一些思考的火花,會激發共鳴,引發對一些問題的深刻思考。(李雪2016-1-5反思日志)
2) 教師實踐性知識的分享
教師在閱讀活動的討論環節中,對教學案例的分享抱著開放的態度。每一位教師作為閱讀活動的一員,力求展示自己最好的成果,為閱讀活動作出貢獻。此外,教師們還帶著反思的態度參與閱讀活動,感受不同教師之間實踐性知識的碰撞,在碰撞中進行反思。
在討論中,我和大家分享了一個教學案例。在本周的教學中,我在幫助學生學習清明節的新聞材料時,將教學方法分為兩種,一種是傳統的灌輸式,一種是自主、搭腳手架、建構的學習方法。方法不同,感覺不同,效果也不相同。在上課時使用前一種方法沒有明顯的成就感,也感覺不到學生學到了什么、教師教了什么,只是照本宣科,劃出重點;在上課時使用第二種方法給我帶來了巨大的成就感、愉悅感。(李雪2015-4-10反思日志)
3) 教師之間的互信、交流與合作
教師之間的互信、交流與合作是文獻閱讀活動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另一個主要因素。互信即“友好信賴、開誠布公”,在民主、坦誠的氛圍中說真話、做真事。學術文獻閱讀活動為參與活動的教師提供了以輕松的方式交換專業思想的機會。寬松、互信、民主的氛圍減少了教師的壓力和顧忌, 他們就一些敏感問題暢所欲言,很好的實現了通過交流促進自我學習和發展的目的。
閱讀活動開展之前教師們感覺比較孤立。就像王春暉(2011)提到的,教師的教學情境和工作方式被認為是“孤立而作”、“各自為政”的。 但自從學術文獻閱讀活動開展之后,教師之間的交流越來越頻繁。交流的主題既有讀書內容和讀書方法,也有讀書的感悟,進而延伸到教學實踐,如課堂教學中教學目標的設定、教學材料的取舍、如何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等。教師之間不僅交流變得頻繁起來,而且相互之間進行了合作,如合作申請課題項目和合作撰寫論文。這種交流和合作幫助教師戰勝了孤立感。
“老師之間的互動交流比以前多得多,好像這是一個載體吧。通過這個載體把我們連接在一起了,原來卻是很少找到一種契合點。”(徐梅訪談)
“閱讀活動促進了我與同事之間的交流,不只是在閱讀活動中面對面的互動,通過電話的互動也比較多。”(王霞訪談)
“閱讀活動增加了大家之間的溝通、聯系、了解。” (李雪訪談)
“教學是一個沒有止境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你總會有一些困惑。通過閱讀活動,各位老師聚在一起,相互交流,分享一些教學的收獲,提出一些問題或困惑,征求一些意見、建議,這是很必要的。” (張芳訪談)
學術文獻閱讀活動對教師意味著什么?這是本研究所探討的問題。對于教師們而言,學術閱讀活動使她們提高了學術文獻閱讀能力,養成了閱讀學術文獻的習慣,加強了和其他教師的交流,更新了教學理念,并用理論指導教學實踐。就像Richards & Farrell(2005)所說的“通過閱讀和討論專業化書籍及專業期刊文章,教師能夠對自己的課堂教學有更透徹的理解”。 因而,組織教師閱讀學術文獻并交流,不僅可以讓教師之間的思想與智慧得到共享,還可以激發教師學術文獻閱讀的內在興趣,產生推動教師理論水平持續發展的長遠效應。
本研究所選取的研究對象來自新建本科院校,不能 “代表”所有的大學英語教師,因而本研究的所有結論只是局限在研究對象身上。但是,在如下意義上,本研究的結果能為在更大范圍內促進大學英語教師專業發展做出貢獻。首先,有組織、有計劃、有目標的學術文獻閱讀活動激發了教師的內源性動力。教師們積極參加學術文獻閱讀活動,學習外語教學理論,用理論指導教學實踐,在反思中不斷發現新問題、分析問題、提出假設、解決問題,真正實現教師的專業發展。其次,具有團隊合作性質的學術文獻閱讀活動聚集了教師的資源和才智,促進了教師建立互信、友善的合作環境。這種合作環境有利于教師積累專業知識、培養批判性反思能力、獲得外界情感支持, 以及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進程。因而,學術文獻閱讀活動是大學英語教師專業發展的一個重要途徑。
[1] Evans, L. What is teacher development?[J]OxfordReviewofEducation, 2002,28(1):123-137.
[2] Evans, L. Professionalism, professionalit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professionals[J].BritishJournalofEducationalStudies, 2008,56(1):20-38.
[3] Perry, P.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he Inspectorate in England and Wales. In E. Hoyle & J. Megarry (eds.).WorldYearbookofEducation1980:ProfessionalDevelopmentofTeachers[Z]. London: Kogan Page, 1980.143-150.
[4] Richards, J. C. & T. S. C. Farrell.ProfessionalDevelopmentforLanguageTeachers:StrategiesforTeacherLearning[M].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5.
[5] 初勝華,張衛東. 基于教師合作反思教學模式的高校外語教師專業發展研究[J]. 外語與外語教學,2014,(1):67-72.
[6] 戴煒棟,王雪梅. 信息化環境中外語教師專業發展的內涵與路徑研究[J]. 外語電化教學,2011,(6):8-13.
[7] 顧小清. 教師專業發展: 在線學習共同體的作用[J]. 開放教育研究,2003,(2):39-43.
[8] 郭遂紅. 基于教學情境的外語教師非正式學習與專業發展研究[J]. 外語界,2014,(1):88-96.
[9] 郭書法等. 高校教師專業發展的有效路徑:專業學習共同體[J]. 寧夏社會科學,2014,(1):157-160.
[10] 郭燕,徐錦芬. 我國大學英語教師專業發展共同體建設研究[J]. 外語界,2015,(5):79-87.
[11] 任慶梅. 構建師生協同發展的大學英語課堂有效教學理論模式[J]. 外語界,2014,(3):20-28.
[12] 束定芳. 華東六省一市高校英語教學情況調查:目標與設計[J]. 山東外語教學,2014,(5):9-15.
[13] 宋萑. 教師專業共同體研究[M].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
[14] 王春暉. CFG:教師專業發展新模式———以一項越南外語教師教育的研究為例[J]. 全球教育展望,2011,40(5):55-59.
[15] 文秋芳,任慶梅. 大學英語教師專業發展研究的趨勢、特點、問題與對策——對我國1999-2009期刊文獻的分析[J].中國外語,2010,(4):77-83.
[16] 文秋芳,任慶梅. 探究我國高校外語教師互動發展的新模式[J]. 現代外語,2011,(1): 83-90.
[17] 夏紀梅. 新時期大學英語教師發展的難點與出路[J]. 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2012,(2):6-8.
[18] 辛廣勤. 論述大學英語教師在崗自我發展[J].國外外語教學,2006,(3):18-23,60.
[19] 楊魯新,付曉帆. 語法教學理念及實踐轉變——活動理論取徑[J]. 外語與外語教學,2014, (1):60-66.
Academic Literature Reading Activity and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 Case Study
CHEN Yan, ZHONG Ling
(College English Department, Dezhou University, Dezhou 253023, China)
This paper examined the effectiveness of academic literature reading activity in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hrough the case study of the academic literature reading activity in a provincial university in eastern China. 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 the academic literature reading activity did enhance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hree factors in particular contributed to the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namely collective social practice interaction, the exchange of practical knowledge, the mutual trust, communication and cooperation among the teachers. The results provided implications for the ways to enhance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college English teacher;academic literature reading activity;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2016-06-16
本文為山東省社會科學規劃研究項目“大學英語青年教師在職發展實證研究”(項目編號:15CWZJ10)的階段性成果。
陳燕(1979-),女,漢族,山東禹城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外語教師教育。 鐘玲(1963-),女,漢族,山東德州人,碩士,教授。研究方向:外語教師教育。
10.16482/j.sdwy37-1026.2017-01-006
H319
A
1002-2643(2017)01-004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