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小勇
中圖分類號:F230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674-1145(2016)10-000-01
摘 要 發債企業信息披露對我國債券市場的穩定發展十分重要,信息充分披露是提高資本市場效率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這就需要不斷加強我國資本市場對信息披露的監管,從根本上強化發債企業信息披露的工作。
關鍵詞 信息披露 存在問題 對策和建議
目前,根據不同發行管理部門,我國的債券市場主要分婁為發改委批準發行企業債、證監會批準發行公司債和私募公司債等、中國銀行間交易商協會注冊發行中期票據和永續債等。隨著債市不斷擴容,市場對發債主體信息披露的真實性、及時性和客觀性要求也越來越高,相關監管也愈發嚴格。同時,監管部門根據市場的變化不斷制定各項法規制度,以期約束和幫助發債企業穩健發展。從投資者的角度來說他們希望企業能夠及時披露足夠多的信息來引導他們正確投資;而作為企業管理者來說,一方面他們希望通過披露信息來吸引投資者對企業的理性投資,但另一方面為了自身利益他們又會盡可能單方面披露利己的信息甚至披露虛假信息,造成會計信息失真或者不及時。發債企業信息披露對我國債券市場的穩定發展十分重要,信息充分披露是提高資本市場效率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這就需要不斷加強我國資本市場對信息披露的監管,從根本上強化發債企業信息披露的工作。因此,建立和完善資本市場監管制度是對發債企業信息披露進行有效監管,促進我國資本市場健康穩定發展的根本保證。
一、我國發債企業信息披露存在問題
最近一年來,發債企業會計信息披露質量問題層出不窮。通過對諸多發債企業會計信息披露違規事件進行分析,我們不難發現會計信息披露主要在真實性、相關性和及時性等方面存在問題。
(一)發債企業披露的會計信息含量不高,對外提供的大量信息不能滿足信息使用者的要求
由于主客觀方面的原因,目前發債企業披露的會計信息“含金量”不高。衡量會計信息披露質量高低的一個重要標準,能否為各類投資者的投資決策提供有效的依據。
(二)發債企業提供虛假信息披露或對不同渠道提供同一發債主體信息不一致
會計信息披露不真實主要表現在虛假、違法和誤導。虛假會計信息披露是當前發債企業信息披露中最為嚴重和危害最大的問題。在資本市場上,個別發債企業出于不良目的做出違法違規行為,不僅敗壞了發債企業自身的聲譽,而且導致廣大投資者上當受騙,嚴重干擾資本市場的正常運行。2016年2月,因發現綠地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所披露的上海云峰(集團)有限公司財務信息與云峰集團自身披露的財務信息存在巨大差異,交易商協會向綠地集團審計機構瑞華會計師事務所(特殊普通合伙)發送自律調查通知書,要求其說明具體情況并提供相關工作底稿。
(三)發債企業會計信息披露不及時、不充分
會計信息披露的一個重要質量要求是及時性,因為一旦錯過時機,信息的相關性也就大為降低。此外,會計信息如果不能在某一時點向社會公布,其結果極可能造成內幕交易,損害投資者的利益。
二、發債企業會計信息披露存在問題的成因分析
(一)利益驅動是產生發債企業不良會計行為的內在原因
首先,發債企業的會計信息具有公共產品的某些特征。發債企業會計信息不僅對公司自身及其有直接利益關系者的利益會產生很大的影響,而且會對其他投資者、證券交易所乃至整個資本市場社會利益產生影響。由于利益驅動,公司總是要實施對自己有利的會計行為,使會計信息在數量上和質量上有失公平,不能滿足所有信息使用者的需要。其次,會計信息的供給主體呈現多元化格局。本來,會計信息的供給主體是發債企業的會計人員,而現在,發債企業各個相關的利益集團也千方百計地影響會計信息的供給,甚至積極參與會計信息的供給工作。這樣,經過協調而提供出來的會計信息便有失于偏頗。
(二)監管部門及注冊會計師行業監管不力
第一,交易商協會和證券監管力度不足。由于交易商協會和中國證監會力量薄弱,債券市場又是多種利益沖突的焦點之一,多方插手。個別負責經濟的官員習慣于用行政管理辦法來管理債券市場,不按債券市場的規律辦事。因此證券監管力度不足也是造成發債企業會計信息披露存在問題原因之一。第二,社會審計機構存在問題.眾多發債企業會計信息披露舞弊案無不與注冊會計師的審計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三)公司冶理結構不完善
現代公司的特性即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不可避免地產生契約關系,發債企業經營者從自身角度考慮,會選擇性對外披露信息。因此,發債企業的會計信息披露與公司治理結構之間存在密切的互動關系,完善的公司治理結構為高質量會計信息的供給提供了保障,而真實充分的會計信息披露又可以監督公司治理結構的不斷優化。
三、改進發債企業會計信息披露的對策和建議
(一)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發債企業信息披露的制度建設應該從兩個方面出發:一是制定信息披露準則,二是制定信息披露規則體系。借鑒世界各國債券市場的發展經驗,發債企業信息披露準則至少應該包括:誠信、持續、對稱、敏感。誠信準則是發債企業信息披露所要遵守的首要準則。發債企業只有講誠實、守信用,既考慮公司的當期收益也兼顧到長遠發展真實、準確、完整、及時的按相關要求進行信息披露,從根本上杜絕造假。堅持持續信息披露準則是發債企業應該遵守的另一條準則,持續信息披露是發債企業的基本責任和義務。
(二)強化債券市場監管
首先要持續適度監管。一方面,注重提高監管人員的信息獲取能力和信息處理能力,加大現場監管力度,證監會人員每年定期去企業現場實地走訪,讓監管離市場更進一些;同時,要加強發債企業信息披露質量評價體系、發債企業董事等高管人員誠信檔案等基礎性工作。再次監管工作要強調持續監管。一是政策前后要保持一致性,確保市場各方面形成比較穩定的預期,減少政策風險對市場的影響;二是監管要實現公開化和規范化,形成一套完整、有效的監管體系,減少監管漏洞,促進監管工作的實施;三是監管要與時俱進,要時刻與市場變化相適應。尤為重要的是,對待問題公司,既要查清問題、處罰分明,也要注重幫忙,兼顧眼前和長遠利益,在規范中得到更好的發展。
(三)完善發債企業治理結構
我國多數發債企業還是地方政府融資平臺,政企不分,公司治理存在重大缺陷,這也是導致發債企業失信的主要方面。完善發債企業公司治理,是加強發債企業誠信建設和規范發債企業信息披露的重要措施,它涉及到公司的股權結構,公司的獨立法人地位,對公司經營管理者的監督和激勵,以及相應的社會責任等一系列法律和經濟問題,良好的公司治理機構是公司競爭力的源泉和效益長期增長的基本條件。
(四)營造良好外部約束環境
投資者對債券市場的信心危機主要是由我國發債企業的誠信危機所導致的,從本質上反映出我國債券市場現存的道德問題。發債企業的誠信理念會成為發債企業能有長遠發展的基石。在發債企業的信息披露中,會計師事務所作為專業性中介機構,起著不容忽視的作用。證監會、交易商協會和中國注協對會計師事務所和注冊會計師的審查應形成制度,出臺明確的獎懲制度和操守準則,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和提高發債企業審計質量。在行業水平上保證注冊會計師的獨立審計,確保發債企業財務報告信息質量和信息披露的真實性,保護投資者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