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元元
企業對智能制造的態度在過去兩年急轉,由以前的普遍觀望變成現在的積極參與
“智能制造如今已成為世界制造業的重要發展趨勢,各國都在積極制定智能制造相關的扶持鼓勵政策,將智能制造作為未來產業變革和發展的重要方向。”國家重大技術裝備辦公室主任、工信部裝備工業司司長李東在接受《瞭望東方周刊》采訪時感慨道。

誕生于濱海城市的青島制造業,與生俱來就有“出海”闖蕩的心愿。圖為運輸繁忙的青島港
近兩年,中國在這一領域正頻頻發力。
一個值得注意的宣示是,2016年12月7日,工信部在世界智能制造合作高峰論壇上發布了《智能制造發展規劃(2016—2020年)》,提出到2020年中國的傳統制造業重點領域基本實現數字化制造。
“我們相信,在中央、地方的協同配合,系統集成商、裝備制造企業、用戶的多方共同努力下,這個目標一定能如期實現。”李東對本刊記者表示。
“機器換人”不等于智能制造
《瞭望東方周刊》: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許多國家現在都很注重智能制造的發展。目前看,我們在智能制造上跟歐美發達國家還存在很大的差距嗎?
李東:相對于工業發達國家,在中國推動制造業智能轉型,環境更為復雜,形勢更為嚴峻,任務更加艱巨。因為中國是世界上極少數幾個門類齊全的工業大國,而各行業處于機械化、電氣化、自動化、數字化并存的階段。
按照《智能制造發展規劃(2016-2020年)》提出的目標:到2020年,中國傳統制造業重點領域基本實現數字化制造,有條件、有基礎的重點產業智能轉型取得明顯進展;到2025年,智能制造支撐體系基本建立,重點產業初步實現智能轉型。
我們相信,在國家、地方協同配合,系統集成商、裝備制造企業、用戶聯合實施,各方面共同努力下,規劃的目標一定能實現。
《瞭望東方周刊》:政府層面對于智能制造的態度毋庸置疑,但公眾對智能制造的認識似乎仍存在不少誤解,比如認為智能制造就是“機器換人”,如何向他們介紹智能制造這一概念?
李東:其實,早在上世紀80年代,國際上就提出了智能制造的概念,探索人工智能技術在制造領域的應用;到90年代初,日本倡導發起了智能制造國際合作研究計劃,相繼開發了種類繁多的面向特定領域的專家系統和智能輔助系統。
然而,在研究和應用過程中,人們逐漸認識到,智能制造的關鍵是制造系統要具備組織能力,而這取決于制造過程中各環節的集成智能水平。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高度智能化集成很難實現。
近年來,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的快速發展給智能制造的內涵注入了巨大活力,帶來了根本變化。從之前的關注外部環境,發展到關注設計、生產、管理、服務等制造活動的各個環節,并解決生產制造過程中的實際問題。
通過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與制造技術的深度融合,使制造過程形成自感知、自學習、自決策、自執行、自適應等功能的一種新的制造方式、產業形態、商業模式,以消除復雜系統的不確定性,帶來制造質量、效率的“兩提升”和資源消耗、運營成本、研制周期的“三降低”。
所以,肯定不能簡單地說,“機器換人”就是智能制造。
過去兩年試點示范成效明顯
《瞭望東方周刊》:工信部2015年開始做智能制造試點示范專項行動,這可以看作是國家層面在推動智能制造,那么中國此舉戰略意義何在?
李東:當前,中國制造業機械化、電氣化、自動化、信息化并存,但不同地區、不同行業、不同企業的發展不平衡,發展智能制造面臨關鍵技術裝備受制于人、智能制造標準、軟件、網絡、信息安全基礎薄弱、智能制造新模式推廣尚未起步、智能化集成應用緩慢等突出問題。
為此,工信部自2015年開始啟動實施智能制造試點示范專項行動,聚焦制造的關鍵環節,在基礎條件好、需求迫切的重點地區、行業,分類開展試點示范。
過去兩年,工信部共遴選確定了109個試點示范項目,覆蓋63個行業,分布在27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并組織開展了多渠道、多層次、多形式的宣傳與推廣工作,推進了中德、中美、中韓智能制造標準、試點示范等國際合作。

東莞一家精密技術有限公司的智能手機部件生產線。該生產線將機器手和人工檢測相結合,提高了生產效率和產品合格率
《瞭望東方周刊》:效果如何?
李東:經過兩年來的探索與實踐,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是試點示范項目實現“兩提升三降低”。據初步摸底,試點示范項目智能化改造前后對比,生產效率平均提高32.9%以上、產品研制周期縮短30.8%、運營成本降低19.3%、產品不良品率降低26.3%;對于能源利用關注度較高行業的項目,其能源利用率平均提高11.3%。
二是初步探索形成若干可復制的經驗模式。如服裝、家具領域的以滿足用戶個性化需求為引領的大規模個性化定制模式,發電設備、工程機械領域的遠程運維服務模式,航空、汽車領域的網絡協同制造模式等。
三是不斷夯實強化了智能制造發展基礎。工信部和國標委聯合制定并發布了國家智能制造標準體系建設指南,組織開展了智能制造綜合標準化試驗驗證,開展工業互聯網體系架構綜合創新平臺建設以及工業控制系統、可編程邏輯控制器和分布式控制系統的信息安全監測、測試平臺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