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奇力
此次出售中國地區業務,麥當勞被質疑的一個關鍵點在于,打包銷售特許經營權會提高未來20年經營者的經營成本。
中國大陸、香港和韓國屬于麥當勞的高增長市場,即發展速度較快,有較高特許經營潛力的市場。目前在中國的麥當勞門店多采用直營方式。截至2015年,只有超過30%的餐廳由被特許人持有和管理,被特許人為52位。
自2013年以來,麥當勞在營收、利潤上持續下降,因此不得不改變經營策略。2016年7月,麥當勞公布了當年第二季財報,公司實現凈利潤為10.9億美元,包括戰略費用總計每股虧損0.20美元。因此,外界很容易將資金壓力與出售特許經營權關聯起來。不僅是中國市場,麥當勞還計劃出售在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的特許經營權,為期20年,兩國特許經營總值預計超過4億美元。
根據中國商業特許經營條例的規定,特許經營就是指擁有注冊商標、企業標志、專利、專有技術等經營資源的企業,以合同形式將其擁有的經營資源許可被特許人使用,被特許人按照合同約定在統一的經營模式下開展經營,并向特許人支付特許經營費的經營活動。同時,企業以外的其他單位和個人不得作為特許人從事特許經營活動;特許人從事特許經營活動應當擁有至少2個直營店,并且經營時間超過1年。
顯然,在中國市場,麥當勞是符合以上條件的。但是其被質疑的關鍵點并不在此,而是在那70%的直營店。這些門店目前不用繳納特許經營費,但在中國業務被出售后,它們將不得不在未來20年里,分擔21億美元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