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基于教育的理想和對生命的敬畏,江蘇省溧陽市第二實驗小學提出了“讓學生健康地成長,讓教師幸福地工作”的雙主體幸福教育理念,讓師生的靈魂在文化建設中自然而快樂地舒展,個性在綠色德育浸潤中豐富而多彩地張揚,生命在校園生活中幸福而完整地生長。
【關鍵詞】文化管理;幸福教育;辦學品格
【中圖分類號】G4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7)02-0046-02
【作者簡介】呂文清,江蘇省溧陽市第二實驗小學(江蘇常州,213300)校長、黨支部書記,高級教師。
近年來,江蘇省溧陽市第二實驗小學(簡稱“溧陽二實小”)堅持“讓學生健康地成長,讓教師幸福地工作”的雙主體幸福教育理念,努力讓師生的靈魂在文化建設中自然而快樂地舒展,個性在綠色德育中豐富而多彩地張揚,生命在校園生活中幸福而完整地生長。目前,學校以先進的辦學理念、良好的辦學條件、獨特的辦學文化、斐然的辦學業績,成為常州市第一批接受驗收的“新優質學?!?、溧陽市老百姓最信賴的小學之一。
一、生命化的校園,是理念自然生長的基本條件
1.現代校園:幸福生長的沃土。
溧陽二實小創辦于1946年,前身是一所城郊結合部的完全小學。教師工作辛苦,付出很多,卻體驗不到成功與愉悅,享受不到職業的尊嚴與榮耀。學生受學校、家庭與社區環境的制約,擁有的教育資源有限,因而學生的發展受限。2010年市政府投入1億元,對學校進行改造擴建,并配套了完善的教育技術裝備。在配置有充足的音樂、美術、科學等專用教室的情況下,多媒體系統進入每一間教室,數字化環境覆蓋每一個角落。同時,夢想教室、比特實驗室、無人機項目等高端教育裝備融入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生活,讓課程無處不在,教育無所不有,使校園成為幸福生長的一方沃土。
2.文化校園:幸福生長的源泉。
學校將行政樓命名為“正德樓”,教學樓以“真”字命名,分別為:“求真樓”“喻真樓”“葆真樓”“存真樓”。藝體館稱為“臻美館”,幼教大樓稱為“向善園”,師生食堂稱為“思源堂”,喻義溧陽二實小的師生以德為首,思源感恩,具有追求真理的理想、理解真理的愿望、捍衛真理的勇氣、堅守真理的信念,努力踐行真善美的教育。以湯之《盤銘》的“與日俱新”為學校校訓,寄托學校對教師、學生發展的深深期待。“止于至善”,出于《大學》,是師生努力的方向。
根據建筑布局,學校把門廳廣場建設為傳統文化主題園,將傳統文化中體現核心價值的元素以優美的文字、形象的造型、獨特的建筑進行展示,使其成為學生流連忘返的處所。按照走廊特點,我們按照詩詞曲賦、琴棋書畫、經史子集的主題,將學校連廊建設成為傳統文化主題墻,成為學生們課間駐足關注的景點,用文化的力量,彰顯著教育的獨特魅力,無聲地對學生詮釋了善與美,自然與和諧。
3.生命校園:幸福生長的樂園。
一切以人為中心。學校所有的辦公室都配備了空調,所有的學生課桌椅都可以調節高度。漫步校園,綠樹成蔭,花團錦簇,清新甜潤的空氣沁人心脾。走進教室,班級的文化建設充滿了純真和童趣,既統一有序,又各具特色,令人耳目一新。教室墻報上的“幸福愿景”“幸福瞬間”“幸福足跡”,仿佛能讓人觸摸到學生們點點滴滴的幸福。走廊上隨處可見的幸福書吧,讓學習生活充滿書香;過道上、畫廊里,學生的作品隨處可見,或天馬行空,或古靈精怪;綠樹叢中,學生們與小蟲對話、與花草共語,儼然是世上最美的風景。在這樣的環境里,學生走向學校的中央,他們的綜合素養、優秀作品、人文風采得到充分展示。
二、人本化的教育,是靈魂自由舒展的必然要求
1.“多彩”主題,凸顯幸福特色。
全校德育工作向著序列化、特色化發展,構建起了全員、全域、全程的“三全”大德育體系。常規養成教育常抓不懈,常抓常新。學校每周確定一個教育重點,每班確定“一個好習慣”培養目標,實實在在地讓“常規要求”變成“行為習慣”。結合時令節日特點,學校開展“學雷鋒周”“隊文化月”“社會實踐季”“體育節”“藝術節”“科技節”等一系列主題活動,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陶冶情操,洗滌心靈,健康成長。
2.“多元”活動,締造幸福經典。
所有有效的德育活動,都應該引導學生提高道德認識、增強道德情感、鍛煉道德意志、落實道德行為,讓學生精神不斷地升華。根據學生成長的規律,我們精心組織開展的幸福入學禮、光榮入隊禮、快樂成長禮、感恩畢業禮,文明餐桌評比、紅領巾尋訪等活動,隆重、熱烈、莊嚴、入心,深受學生喜歡,成為全市各校爭相模仿的范例。其中十歲成長禮獲常州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特等獎,入隊儀式面向常州大市開放觀摩。
3.“多維”評價,享受幸福體驗。
學校十分注重評比激勵。班班評、月月選的“十佳陽光隊員”評選制度,形成了強大的正向引力。不管是什么人,只要有進步,學校就給予肯定、表揚,使爭先創優成為學校的主旋律。學校不但關注活動的結果,更關注活動的過程,關注學生享受成功的幸福體驗。快樂著你的快樂,幸福的你的幸福,才能讓靈魂得到自由的舒展。
三、特色化的課程,是生命幸福綻放的主要載體
1.調整課時設置,體現生命性特征。
根據學生注意力集中規律,結合學生興趣,建立了長短結合的彈性課時體系,呼應學生生命成長的需要。具體做法是:必修課35分鐘,包括國家課程中的語文、數學、英語等考試科目,品德與法制、科學、信息技術、體育、美術、音樂等考查科目,以及校本課程中的兒童國學、夢想課程等;自修課20分鐘,三到六年級每天1節,由教師指導學生自主學習;選修課80分鐘,集中安排在每周二下午第一、第二兩節課(中間由任課教師自行安排學生休息)。
2.建立選修制度,體現選擇性特色。
在開齊上足國家課程的同時,我們開發實施了校本選修課程。這些課程有文學與經典、藝術與欣賞、科學與創造、體育與健身、休閑與娛樂、學科與拓展等6大板塊80多門課程,每周2節(1節長課)。選修課有固定時間、在固定教室、由固定教師組織實施,實行學生開放式報名,學校菜單式供課,教師走班式教學。數量充足、類型多樣、活潑生動的“幸福課程大超市”,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在自己感興趣的領域得到發展。豐富的手工、編織、剪刻等課程,鑄就了勞技教育的特色;模型、動漫、電腦等課程,使學校順理成章地成為常州市科學教育特色學校、常州市級建筑模型基地學校;而琴棋書畫進入課堂,詩詞曲賦融入生活,經史子集浸入生命,則構成了學校獨特的文化基因,溧陽二實小因此成為常州市基礎教育課程基地。
3.關注生命狀態,彰顯幸福性特點。
課堂上學生的主體意識有沒有覺醒,地位是不是落實,作用能不能發揮,直接體現出學校的學生觀、教學觀。幸福的課堂是民主的課堂。學生是課堂的主人,能夠主動地投入學習,積極地進行思考,自由地參與討論,而教師則是學習的指導者,活動的協助者,學生的同行者。幸福的課堂也是生成的課堂。只有當學生智慧碰撞、質疑問難成為課堂的常態,知識隨機生成、探究追索成為教學的環節的時候,我們才能說,學習真正地在課堂上發生了。尤其是自修課的設置,讓學生有了一個不僅學習知識而且學習方法的機會。而必修課由于遵循了心理學規律,精講精練成為最顯著的特征。幸福的課堂還是開放的課堂,空間上突破了教室的墻壁,時間上突破了課時的長度,形式上突破了傳統的組織,內容上突破了教材的限制。
多結構的課程,多形態的教學,多維度的課堂,給予了學生多層次的幸福體驗。各種社會實踐活動,豐富著學生的生活,也充實著他們的靈魂,讓他們收獲著健康、快樂和成功。<\\Ysc01\d\江蘇教育\2017年\2017管理\01\KT1.T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