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俄羅斯教育在靜悄悄的發展中發揮了育人的功能,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為我國教育改革與實踐提供了啟示。教育要遵循兒童的天性,順應兒童的發展,培養兒童學習自覺性;要立足于傳統文化,扎實基礎,將教育落到實處;要將有形與無形結合,建設校園文化,在潛移默化中培養人。學校教育要在不斷發展中找到適切兒童幸福成長的路徑。
【關鍵詞】學校管理;校園文化;學生發展
【中圖分類號】G515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17)02-0068-02
【作者簡介】呂榮法,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湖塘橋實驗小學(江蘇常州,213161)校長、黨支書記,高級教師。
2016年9月,筆者作為江蘇省名師名校長的一員首批赴俄羅斯莫斯科州和圣彼得堡州教育訪問。在參觀俄羅斯學校的過程中,筆者切身感受到了俄羅斯教育“一切為了學生發展”的內涵,體驗到了靜悄悄的俄羅斯教育。
一、順應兒童自然發展
俄羅斯法律規定,在學校外不得公設私設任何的培訓科目。包括唱歌、跳舞、繪畫、彈琴、寫字、外語、奧數等等,一律禁止。但這些科目可以作為課程在學校里自主開設,由學生自由選擇參加,且不收取任何費用,類似于大陸開始流行的選科走班制。在俄羅斯,不存在“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教育理念,也不存在搶跑、遲跑、不跑的狀態。俄羅斯的教育就是按部就班、循序漸進,靜悄悄地引導學生一步一步往前走。
在中國,上大學就像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為了擠過高考這座獨木橋,家長從小就強調“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理念,給兒童施加較大的學習壓力。如此龐大的“軍團”,朝著一座窄窄的獨木橋前進,想安靜也不易。中間出現一些搶跑、偷跑、違規跑的動作,在所難免。
而在俄羅斯上大學,以前是不用參加高考的,個人申請加教師的一封推薦信,便代替了大學的錄取通知書。現在設置統一考試后,引起了俄羅斯民眾的強烈不滿,紛紛要求政府取消這項做法。
在俄羅斯,獲得大學錄取通知書容易,取得大學畢業證書卻很難。整個教育呈現一派外松內緊的狀態,大學里到處是真讀書、讀真書的場景。讀書不是為了構成風景,讀書在這里已形成風尚。而中國一句“知識改變命運”的口號,叫得震天響,震得不少人心花怒放,讓許多經營教育的人,喜氣洋洋地瘋搶教育市場。于是,從胎教直到臨終關懷,人生的每個階段,都接受著不同的教育培訓。教育項目如超市商品,琳瑯滿目,貨賣堆山。
在俄羅斯考察的兩個地區,幾十所學校均為小規模小班化教學,基本從幼兒園、小學一直到高中都采取這樣的教學模式。俄羅斯的學制是小學四年,初中五年,高中三年,每個階段都是免費入學,學校提供免費的午餐、校服。沒有擇校擇區之說。進入他們的課堂,沒有想象中的書聲瑯瑯,有的只是安靜地學習,包括入學不久的一年級新生也具備學習自覺性。我一直堅信:那些能夠沉淀下來變成有用知識的,多半是獨自安靜學習的結果。
二、回歸教育育人本質
教育不能當商品叫賣。給教育化妝,向眾人演一場教育的鬧劇,熱鬧之后,施教者會覺得很假,受教者會感到很空,旁觀者會發現很無用。那些卷面上的高分,那些臺面上的高升學率,那些臉面上的考入名校,若不能解決工作中、生活上的一道道難題,就是作秀。學校是給人們發放走向未來通行證的地方,如果教育不能真正發揮育人的功能,那么花了九牛二虎之力,興高采烈領到手的通行證則毫無實際意義。
這次赴俄羅斯訪問最深刻的感受就是其教育體系的完善,教育基礎的扎實,以及教育實踐的冷靜。都說中國基礎教育扎實,連俄羅斯教育朋友都敬佩中國教育的成就,這么短的時間就消滅了文盲。這說明俄羅斯對中國的教育還是有了解的,并不是只做表面功夫。在俄羅斯258號學校中文教學的教室黑板兩側,寫著“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的古語,校長說學校于2005年就開始進行中文教育了,還多次參加漢語國際大賽,對漢語的研究是258號學校的一大特色。教育不應做表面文章,未來才有遠大希望。
目前,俄羅斯學界對國內舍棄的反而推崇,如國學、中華傳統文化、民族瑰寶項目等,對國人耳熟能詳的蘇聯教育大師們的理論反而冷淡。俄羅斯教育同行們時時旁敲側擊國內的教育有些急功近利的東西太多,遺憾鮮有人聽得進,包括筆者在內的教育訪問者。通往羅馬的路應不止一條,引流分流后,那番熱鬧的教育場面,那支喧鬧的遠行隊伍,才會平靜下來。
三、發揮文化塑人功能
學校的教育博物館,是歷史的印記,也是俄羅斯優秀文化遺產的堅守和承續,更是精神文化的一種催生和助力。莫斯科州國立大學的礦石博物館,是我們見到的最好的礦石標本館,館內有各類礦石樣本。館長展示了35年前學生收集礦石的社團海報,并詳細介紹了各類礦石樣本采集的故事;有樣板校之稱的奧金佐沃語言學校教育博物館,把各種學校文化和俄羅斯傳統文化收藏品進行開放式布置,就像一個大超市,分門別類展示;6號學校教育博物館把民族精神教育與校友教育資源放進了博物館,館內有蘇聯衛國戰爭中校友的事跡和戰爭中戰地物品,還有在阿富汗戰爭中犧牲的校友遺物遺像,這位軍人的遺像放在學校大門口供人瞻仰。
在圣彼得堡56號模范學校教育博物館中,除了有各種過去和現在的教育物品外,還陳列了校長27年前接受全俄人民教師表彰大會時所穿的衣服,作為學校的榮耀和一種精神的象征。這種基于學校特定案例并富有強烈故事色彩的博物館啟發我們,適合學校的才是最好的。圣彼得堡電子工程大學波波夫博物館,存放著這位無線電發明者對人類的貢獻及其著作。這是一所獲列寧勛章的學校,也是俄羅斯最古老的學校,走進這校園就像是進了一座博物館。它讓我們見到了1937年鄉村學校教材,蘇聯衛國戰爭期間教師在艱難環境下所寫的備課筆記,以及蘇聯時期的教育史,各類教具、學具和用具,它是我們見到的最古老最齊全的教育博物館。還有548學校教育博物館,在館內我們看到了祖孫三代在學校的作業,還看到了許多教育藏品,這些藏品是國內學校所缺失的。
俄羅斯的學校以人育人,以事育人,以史育人,潛移默化地進行民族傳統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是很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的。俄羅斯教育博物館的共同點就是以歷史教育人、以典型人物教育人、以學校重要事件教育人,把有限的物理空間轉化為教育空間,并賦予了教育的意義。
有形的教育博物館值得我們借鑒,無形的博物館更值得我們學習。俄羅斯學校把無形的博物館浸潤于學校的每個角落。學校的環境布置,大氣、精美、豐富而獨具匠心,體現了每個學校的個性化;規范、整潔、樸實、開放,彰顯了學校的文明水平;學校校長與教師熱情、細致、有禮節、有風度;學校學生自信、樂學、上進;學校管理精細化、精致化、精美化。這些有形的與無形的教育博物館潤物細無聲般浸潤著學校,如春風化雨般影響著學生,給予我們無限的啟發與思考。<\\Ysc01\d\江蘇教育\2017年\2017管理\01\KT1.T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