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鵬
摘 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哲學思維就是要堅持問題導向,強化問題意識,面向中國問題,講好中國故事。并根據中國國情,實現從批判性哲學向建設性哲學轉型,達到哲學思維的理想主義與現實主義的統一。
關鍵詞:馬克思;哲學;文化
一、新時期馬克思主義哲學關注的熱點
1.關于創新。學者們普遍認為,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在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方面產生了一個又一個的理論創新。所謂21世紀哲學創新,指的是讓人們立足近代世界歷史500年來的歷史經驗、鮮活實踐,重新反思、重新選擇、重新確立這兩大前提問題——世界觀前提和價值觀前提。來自軍校的學者深刻剖析了習近平主席的軍事創新哲學方法論,認為習主席創造性地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世界觀方法論,遵循軍事創新的哲學邏輯,在歷史經驗與現實啟示相結合、世界大勢與我國軍情相結合中,把“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的觀點運用于軍事領域,透徹把握軍事創新的基本規律,深刻揭示軍事創新的根本價值。還有學者認為,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這一重大課題的提出,是中國改革創新、社會轉型進入全面目標規制新階段的主要標志;要構建系統全面、整體協調、良性有序的現代國家治理體系,必然需要有高度的理論自覺、實踐自覺。
2.關于道路。針對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道路問題,學者的觀點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中國道路是中國共產黨人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立足中華文化之基,吸收世界文化精華,兼收并蓄,在實踐中形成的一種新型現代化之路,它因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而具有先進性和科學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一條不同于西方資本主義現代性的發展道路,它源于對馬克思主義的根本堅持,是從對馬克思主義現代性話語的堅持與中國化實踐中,找到的自己獨特的現代性存在;走中國道路必須建構與其相適應的話語權,中國道路的話語建構只有一條路——以“我”為主、以“中國問題”為導向、以“中國實踐”為基礎,其方向就是構建中國道路的馬克思主義學術話語體系;中國道路不僅具有歷史的必然性,還具有高度的主體能動性和清醒的方法論自覺。
3.關于發展。與會學者對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發展的關系進行了研討。有學者認為,五大發展理念需要堅實的哲學基礎,是在直面當代中國發展問題的基礎上,依據發展的價值追求和人的內在本性而進行的新一輪價值建構與模式選擇。五大發展理念就是唯物辯證法的生動體現和出色運用,辯證法發展原則的彰顯和對中國發展進程中重大關系的辯證思維是其顯著特征。具體到中國發展過程中的短板與難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更需要哲學思維的引領??傊?,中國發展需要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中國社會發展的價值理念和價值追求,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哲學新的理論自覺。還有學者論述了馬克思主義的社會發展觀,認為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人民主體觀”、全面深化改革的動力觀、五位一體的發展內涵和以公平正義為旨向的發展價值觀,積極回應了當代中國所面臨的經濟、政治和社會挑戰,豐富與創新了馬克思主義社會發展觀。
4.關于文化。在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文化自信方面,有學者針對哲學與文化的對接提出了深層次的思考,如,中華文明的核心理念是哲學理念,為此需要推動哲學理論特別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的創新發展;文化自信與自覺首先需要哲學自覺,即要以哲學特有的思維方式、敘事方式去考量文化自信與文化時空;文化自信與文化認同關系密切,文化認同的價值引領和思想方法就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和方法;文化自信內在地包含本來、外來和未來三個維度;中國文化發展需要探索文化基因的結合機制,具體而言,中國文化就是中國傳統文化、西方傳統文化、馬克思主義文化體系的融合與會通,等等。
二、不忘初心,繼續為中國的實踐發展提供理論支持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強調,馬克思主義哲學深刻揭示了客觀世界特別是人類社會發展一般規律,在當今時代依然有著強大生命力,依然是指導我們共產黨人前進的強大思想武器。中國辯證唯物主義研究會2016年年會彰顯了馬克思主義者勇于開拓創新的理論品質,是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在思維范疇內新發展的高度肯定,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中國堅持。中國辯證唯物主義研究會會長、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王偉光在年會開幕式上的主題報告中指出,希望哲學工作者向習近平總書記學習,熟練掌握并靈活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利用哲學話語優勢,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堅實的哲學依據。中國辯證唯物主義研究會副會長、北京大學哲學系王東教授在年會論壇總結時指出,哲學思維是貫穿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的重要邏輯線索,哲學工作者要從創新的角度思考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培養新的馬克思主義哲學觀,并逐步形成新的世界觀、歷史觀、時代觀、國家觀、價值觀。
參考文獻:
[1]馬克思實踐思維方式的解讀及其現實意義[J].張科,楊敬.經濟研究導刊.2014(09).
[2]馬克思現代哲學思維范式歷史原像探微[J].李慶華.教學與研究.2013(08).
[3]馬克思實踐思維方式的意義解讀[J].鄭麗娜.沈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