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瀅
鏨刻人生
■雷瀅
孟劍鋒, 1993年1月走進工美握拉菲,現任北京握拉菲首飾有限公司生產車間技術總監。

作為一個已經在工藝美術行業上奮斗了二十二年的工作者來說,孟劍峰把對工藝美術事業的熱愛全部傾注在他的工作中,刻苦鉆研技術,積極探索新的工藝制作方法,大膽改進創新。創作出大量的貴金屬工藝擺件作品,得到了同行業的高度認可,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和工美事業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孟劍鋒同志是一個極其淳樸憨厚的人,做事認真,待人誠懇。就是這樣一個平凡的工美人,從沒有一點功底的毛頭小伙,經過歲月的打磨,他不離不棄的執著和堅守,一點一滴的積累和創作,最終擁有了工美匠人的技藝。在這充滿浮躁的社會,他能夠沉下心來,在一個80年代的老廠房里,熔煉、掐絲、整形、鏨刻。從細小的首飾、工藝擺件,到兩彈一星和航天英雄的獎章,一件件精美的作品就這樣在他們手里誕生了。
作品受到眾人贊嘆的背后,是他22年對藝術的追求和潛心付出。回想當年剛入廠時,師傅曾讓他練習基本功,枯燥的動作,他重復了一年。當他有些灰心時,是母親的話讓他堅持了下來。母親教導他,做事情要堅持,不要半途而廢,如果遇到困難就往回退,那就什么都做不好。母親很支持他的工作,不管多晚回家,也會等著。家的溫暖,是鼓舞,更是一種激勵。多年來他創作了大量體現中國傳統文化的作品,“神武辟邪”、“金枝玉葉”、“龍鳳爵杯”等多種貴金屬工藝擺件作品,形態各異,栩栩如生,將金屬的質感融入到作品中,充分表現出工藝美術精湛的制作技藝。“神武辟邪”榮獲了第六屆中國禮品大賽“華禮獎”優秀獎。
不斷拓展創新思路,引領高端路線。以高端大氣為主旨制作的“錦繡良緣-英雄合巹杯”,在原有器物造型上進行新的改進,使整個擺件看上去渾然一體,氣勢磅礴,為企業走出了一條自主研發的創新之路。潛心追求22年他努力超越自我 從事貴金屬首飾手工制作不僅要求技術全面,還要有一定的美術專業知識,才能深層次感知其中的寓意和結構上的搭配,使制作出的作品更加完美。他利用業余時間自學美術知識,閱讀大量的工藝美術書籍,豐富了自己的文化知識。雖然已經是國家高級工藝美術技師,但他對自己還是有些不滿意,他覺得要干好工藝美術這行還應該懂繪畫。
說道這里,他十分感謝愛人給予的幫助和支持。他的愛人從小學過繪畫,有一定功底,教他一些基礎知識。現在有時間就和愛人一起出去寫生、練素描。可是,這雙做工藝品雕刻、鏨刻靈巧的雙手,拿起畫筆就顯得笨拙了。為了盡快提高技巧,他已經拜師在學習繪畫,有一天,他一定會拿出一個像樣的繪畫作品,就像練挫平、做鏨刻那樣,他就是要超越自己,追求極致。勇于挑戰,破解技術難關。純銀鑄造在行業內一直是難解的工藝。為了啃下這塊硬骨頭,在工作之余,他翻閱了大量的關于鑄造的書籍,學習關于鑄造的知識,并與相關技術人員反復研討實施方案。憑借以往的生產經驗,他嘗試改變鑄造的焙燒溫度、化料溫度和倒料時的澆鑄速度,經過反復試驗、對比和推算,一遍又一遍地收集核對技術數據,終于找出了關鍵熔點,使純銀鑄造成品率比之以往提高了近50個百分點,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減少了生產成本,此項工藝在2013年中國創新設計文化展暨2013中國(青島)工藝美術博覽會上榮獲創新產品設計大賽銀獎。
在制作金屬藝術作品的過程中,孟劍鋒總要求自己把技藝發揮到極致。每一件精美絕倫的工藝美術作品上,每一個線條,每一組精美的鏨刻花紋,都是他用汗水澆灌出來的美。為了探索工藝美術更廣泛的領域,孟劍鋒時常利用休息時間到國家圖書館,一坐就是一天,從夏、商、周的青銅器,到元、明、清的瓷器,孜孜以求的吸收中國各個歷史時期的工藝美術知識,然后消化、吸收并運用到他熱愛的金屬藝術中。因而他的作品包含各個門類的藝術精華,呈現出多次姿多彩的形態特點。有的職工向他請教工藝上的問題時,孟劍鋒總能深入淺出的為他們分析問題,得出解決方案,還舉一反三、引經據典的講解出許多相關的知識,職工們也學到了許多工藝美術的技藝和文化,由此提高了職工隊伍的整體業務水平。大伙兒都愿意和這個老大哥溝通、交流。
孟劍鋒在傳統的手工金屬藝術領域取得的成績。技術的廣度和深度都達到了行業內極高的水平,但是他并不止步于此,他把目標移向了高科技新技術,利用高科技新技術為工藝美術制造業。經過長期的不懈的自學,他逐漸掌握了獎章模具的繪圖與雕刻,為公司模具制造工藝的進步做出了卓越貢獻。為了弄清雕刻機的各項技術指標,他常常吃住在機器旁邊,很多時候鋼模都會連續雕刻到深夜才能停止,于是他一步不離的守候在雕刻機旁,捧著學習資料仔細對比著機器的加工進程。就這樣孟劍鋒不知在車間的雕刻機旁度過了多少的不眠之夜,終于練就了一身過硬的雕刻機操作技能,經他的手制作的模具數不勝數,例如:2008年北京奧運會優秀志愿者獎章、512抗震英雄獎章、全國道德模范獎章、中國海軍航母遼寧艦艦徽等作品。酷暑三伏,有他在鑄造車間拿著火把在幾百度高溫的火爐烈火旁澆鑄的身影,三九嚴寒,他也會在澆鑄石膏的泥水里摸爬滾打。他就是這樣用自己的最樸實的勞動踐行著一個普通社會主義勞動者的責任和一個共產黨員的堅守。精心打造APEC國禮成就他追求極致的目標多年來,工美握拉菲一直是國家重大國禮的造辦地,不只是獎章在這里誕生。就在去年北京APEC會議期間,古老的中國鏨刻技術,給各國元首開了一個小小的玩笑,在送給他們的國禮中,有一個是金色的果盤里放了一塊柔軟的絲巾,看到的人都會情不自禁地伸手去抓,結果沒有一個人能抓得起來,原來這塊絲巾是用純銀鏨刻出來的,而它就出自鏨刻工藝師孟劍鋒之手。
說道鏨刻工藝,他總是滔滔不絕。使用不同的鏨子敲擊,就會在金屬上留下不同的圖紋,因此,要鏨刻一個精美的圖案,第一步要開好鏨子,每開一個鏨子都是一次創新。在制作絲巾果盤的初期,他反復琢磨、試驗,為了突出果盤的粗糙感和絲巾的光感,親手制作了近30把鏨子。開好鏨子僅僅完成了制作國禮的第一步,最難的是,在這個厚度只有0.6毫米的銀片上,有無數條細密的經緯線相互交錯,在光的折射下才形成了圖案,而這需要進行上百萬次的鏨刻敲擊。工藝品制作不像一些行業,有嚴格的量化指標或明確標準,因此,做得如何除了具備一定的技藝外,憑的就是工匠的感覺、眼力,還有良心。
果盤的四條腿造型是中國結形狀,用手工編就很費勁,因為銀有一定硬度。他認為,每一件手工作品有自己獨特的生命力,應該在盤子上展現出中國人五千年文化技藝的傳承。于是他開始用銀絲手工編織中國結,不斷退火將其變軟后做下去,而他的手磨出出了一層又一層大泡。水泡磨破,露出鮮肉,他沒有吭一聲,長時間反復摩擦,手上長出了厚厚的繭子,他用指甲刀剪去死皮,第二天接著又干。當領導發現時,都心疼地流下眼淚,可他卻憨憨地說:沒事,還能干活。作為一名工藝美術高級技師,他深知承擔起傳授技藝和培養后備技能人才的責任。利用業余時間,他親自編寫工藝操作規程和崗位培訓教材,耐心輔導,手把手教授,在他的指導下,有多名年輕職工成為技術能手,并取得了專業資格證書。工藝美術行業的發展,需要有更多敢為人先,勇于中流擊水的工美匠人。工藝美術創作,更離不開工匠堅守傳承與卓越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