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煜
在這里,創業就是生活
■王煜

漫步在五角場的大學路,隨處可見路邊錯落而置的鮮花和綠植,桌椅在五彩斑斕的店面外露天擺放,上面總少不了裝飾著些特色鮮明的小玩意兒,讓人有一番坐下來品味的沖動。
在芬芳的花香和輕柔的樂聲中點上一杯咖啡,不經意地看去:你對面同樣端著飲料若有所思的,可能就是樓上創業公司的領頭人;店內角落里幾個青年正在熱烈討論,那是一場圍繞創意點子展開的頭腦風暴;而旁邊豎著耳朵傾聽的,沒錯,那是投資公司或者孵化器的“星探”。
這樣的情景并非想象,而是在五角場的創業社區里,每時每刻真實發生的。在這里,創新創業早已不僅僅是一種工作、一種事業,它已融入生活的每一個細胞。
大學路所屬的創智天地園區,始建于2003年。當時,上海市委、市政府從建設“四個中心”大局出發,做出了建設楊浦知識創新區的重大戰略決策,明確提出大學校區、科技園區、公共社區“三區融合、聯動發展”的理念。在時任上海市市長韓正的親自關心下,當時還被稱為“楊浦區大學城中央社區項目”的創智天地被列入“市重大工程建設項目”。開工后,項目受到楊浦區委區府極其高度的重視和全力支持,力圖使之成為從“工業楊浦”向“知識楊浦”轉型的標桿性項目。
大學路是創智天地理念的一個集中呈現。2003年之前,這條700多米長的小路并不存在,之所以如此命名,并不是只因為它靠近兩所大學,而是因為它參考了斯坦福大學邊上著名的大學路來建設的。斯坦福的大學路,是一批又一批IT公司的創業發祥地,云集了一批著名的風險投資公司,是硅谷文化的象征。五角場的大學路,同樣要傳承這種文化。
大學路一頭連著復旦大學、上海財經大學,一頭連著創智天地中心廣場;一頭是知識,一頭是產業;也就是連接著學生從畢業到創業再到企業走向成熟的過程。大學路上的辦公空間從80平方米LOFT到幾百平方米一層的孵化器、幾千平方米一層的加速器,直至給500強企業的總部大樓都有,可以讓企業從初創到發展壯大,都在這里安家。
最初,這樣的理念并未得到實現,大學路上只是零零散散地開起了一些運動品牌的折扣店;樓上的房子也被投資客占據,買而不住,缺乏人氣。要讓大學路成為創業者交流的場所,就要做大調整,商業業態應該以創業者喜愛的咖啡館和餐館為主。
慢慢地,大學路上有文藝范兒、吸引年輕人和創業者的小店越開越多,人氣也越來越旺。這條馬路窄、街面寬,弱化交通功能、強化溝通功能的創業路,大學路社區共有70余家店鋪,以露天咖啡館、特色餐廳酒吧、文化書吧、創意零售為特色。咖啡館就有幾十家,其中像IPOClub這樣的創業咖啡館,更是集聚人氣,吸引各地的創業者慕名而來。
隨著創業社區的理念逐漸廣為人知、被人理解,創智天地的人氣急速上升。杜鵑說,創智天地一期完成全部招商用了3年,二期用了9個月,三期只用了3個月。在這里,平均每天都有兩到三場創業活動在開展。
2014年,楊浦區委、區政府決定在虬江河以北、殷高東路以南、國定路以東、國和路以西的2平方公里這一更大范圍內延伸創智天地品牌,建設“大創智功能區”。大創智功能區規劃建筑面積約為130萬平方米,它是楊浦打造國家“雙創”示范區域的核心區,也是建設上海科創中心重要承載區的先行區。
目前,規劃建筑面積130萬平方米的大創智已完成90萬平方米的建設,在建項目38萬平方米。其中用于企業入住的辦公面積約56萬平方米,初步形成了要素完備的“知識經濟產業鏈”和“知識創新生態圈”。目前,大創智聚集了十多家不同產業功能不同產業功能、不同商業模式的眾創平臺和孵化器;累計孵化注冊1500家創新企業,每年新注冊企業約160家;近3萬人在這里工作、學習和生活;截至2015年底,大創智功能區產生全稅4.8億,2014年3.6億,同比增長33.3%。
怎樣規劃“大創智”?創智天地園區管理方的上級單位、楊浦科創集團董事長官遠發提出了用三條軸搭成“金三角”的藍圖。
“創業成長軸”以大學路為主體,在大學路西端建設創客鄰里中心,這將是大學路創業街區的全新服務地標和創新創業的一站式服務平臺,是園區內形態各異的眾創空間的集中展示窗口。
目前,這個位置已經有騰訊眾創空間的入駐,這是楊浦區大力引進的龍頭品牌。這里于2016年1月6日正式開園,共三層,約4700平方米,近460個工位,目前入駐率超過80%。眾創空間執行騰訊開放平臺戰略,以騰訊強大的資源和運營管理能力為創業者提供支撐,打造全要素眾創孵化平臺,培育一批互聯網+的創新型中小企業。目前已累計入駐團隊40余家,在孵30家,集中于天使輪至A輪,覆蓋互聯網各細分領域,總估值約10億元。
這是一個周末,“創業五角場”的故事會在復旦大學科技園內的一家咖啡店內舉辦。原本30多人的交流會,涌入180多人,咖啡館被擠得滿滿當當。資深創業者在臺上分享創業故事,讓大批“創業新兵”聽得津津有味。
故事會由五角場街道發起、園區配合、創業組織和創業者參與。政府搭建了平臺,營造了氛圍,讓成功創業者走進園區和基地,分享創業案例和經驗,讓更多人邁出了創業第一步。
周杰是臺上的演講者之一,他是“喬杰創”創業服務公益平臺的創始人。他長期在不同地區巡回服務,到了五角場之后,就再也不愿離開,“這里有其他地方沒有的東西”。
對創業組織來說,想搞一場創業者公益活動很難。
在五角場,情況卻截然不同。街道把喬杰創拉入聯盟,并且建立起微信群,讓喬杰創成為創業服務群體的一員,大家在群里平等對話。想找場地,可以和微信群里的園區負責人直接敲定;要找嘉賓,街道可以出面一起邀請;活動確定之后,街道還會動員“創業五角場”“上海楊浦”“創業楊浦”等官方微信“大號”一起轉發。創業組織的成本下降了一半,影響力成倍增長,一個小型活動也能吸引數百人參加。
政府把各類組織納入聯盟,既讓創業組織與各類資源平等對話,也打通了創業者的完整服務鏈。“互聯網思維就是平等、共享、合作,街道用互聯網思維,讓草根創業組織走到舞臺中央,可以發揮更大能量,影響更多創業者。”周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