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金友
文化品類的不平衡,似有愈演愈烈之勢。其中一個非常明顯的現象,就是雜文越來越少,書畫越來越多。
近日去北京西單圖書大廈,接連問了三個工作人員,都不知道雜文圖書擺在哪里。后來有個年齡大點的人告訴我:“雜文在那邊,和散文在一起。”
在這家圖書大廈二樓的東南角,有滿滿六排散文書架??晌覐哪系奖保瑥臇|到西,找了兩遍,硬是沒有發現一本雜文。該不是自己眼花了吧?于是掏出200度的老花鏡,繼續尋找了一圈,還是沒有找到。我知道,這么大的書店,不可能沒有雜文。
終于,在一個立柱邊的書架上,我眼前一亮,這不是雜文嗎?書名叫《最好的雜文和隨筆》,2014年1月出版,定價29.8元。書中不僅有魯迅、胡適、瞿秋白、梁實秋、老舍、丁玲等大家的名作,而且有王蒙、馮驥才等知名作家的作品。
可惜,除此之外,再沒有看到其他的雜文圖書。也許是我沒有發現,也許是真的沒有。即便有,也不會多,而且沒有擺在顯眼的地方。再看書畫圖書,幾排很長的書架,擺得滿滿當當。
據我所知,現在國內的雜文家們,每年都有幾十本個人文集或多人合集出版。只是大多屬于自費,印數也很少?;蛘咭驗槁窋挡皇?,或者因為讀者不多,所以絕大多數雜文集,都上不了書店的臺面,更擺不上諸如北京西單圖書大廈這樣的柜臺。
其實,不僅是書店里的雜文圖書難覓蹤影,各種報刊雜文的身影,也日漸稀少。十幾年前,無論是京城大報還是地方小報,幾乎都有雜文專欄。有的每周一期,有的每周三期五期。各種各樣的雜文家,勇立潮頭,爭相吶喊??珊髞?,雜文的陣地紛紛“失守”。就連國內一流的雜文大家,想發表作品也很困難。
有人怪“時評”搶了雜文的風頭,有人怪“隨筆”弱化了雜文的鋒芒。而我覺得,雜文的衰微,主要原因有三點:一是越來越多的人,愛聽順耳話,討厭逆耳言。而雜文的本質,就是挑毛病。而且多以諷刺挖苦的語言,讓人很不舒服。二是有不少雜文作者,以為寫雜文多少會影響(或者已經影響了)自己的前程。三是收入少得可憐。一幅書畫,可以賣幾百元、幾千元甚至幾萬元。而一篇雜文,稿費少到幾何,就不大說得出口。我的一個朋友,就因此而棄雜文去弄書畫。
劉向在《說苑·談叢》中講過一個故事:有一天,斑鳩遇到正在搬家的貓頭鷹,就問它:“你到哪里去?”貓頭鷹答:“我準備遷移到東邊。”斑鳩問:“為什么呢?”貓頭鷹答:“因為這里的人都厭惡我的叫聲,所以我要換個地方?!卑啉F說:“如果你不改變自己的叫聲,即便搬到東邊去,那里的人們仍然會討厭你。所以我覺得你不必搬家,只要改變一下自己的叫聲就可以了?!?/p>
由此推想,如果雜文改變一下自己的“叫聲”,比如只唱贊歌,只說人們愛聽的話,遇到歪風邪氣也不批評。可能,就不會再那么令人“討厭”了??墒?,如果真的那樣,那還叫雜文嗎?所以,對于絕大多數雜文作者而言,寧可在凄涼中堅守,也不會低頭。
幾年前,《海燕》文學月刊主編李皓曾發表過一篇文章,題目叫《詩人越來越少,畫家越來越多》。文中列舉了很多真假書畫家出風頭和聚財富的故事。而我認為,乘風得勢,那是人家的能耐。雜文的價值,就是不為五斗米折腰。雖然雜文越來越少,但我們堅信雜文不會絕跡。世界上只要有自私和落后,就會有雜文。
選自“新浪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