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楨杰
福州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中小企業對福建省地方社會經濟的發展作出了極大貢獻,但其自身發展卻深受擔保難、融資難等問題的困擾。相對于其他工業大省,福建省中小企業在增加社會就業、經濟發展等方面的影響更加重大,所以,必須重視分析探討如何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本文首先回顧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業發展的現狀,分析發展中所存在的問題,并在最后提出相關建議,以期對福建省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業的發展起到一定的參考作用。
近年來,福建省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業發展情況有所改善,全省以民間出資為主體、依托產業集群、行業協會組建,其中,主要為流通業和工業提供融資服務的中小企業的信用擔保業取得了快速發展。
截至2016年上半年,全省融資性擔保機構擔保總額1103.6億元,擔保戶數36979戶,其中,融資性擔保總額1043.5億元;在融資性擔保總額中,按擔保品種分,貸款擔保708億元,占67.8%,票據承兌擔保280億元,占26.8%,信用證擔保16.8億元,15.2億元,占1.6%;“十二五”期間,以產業為平臺設立的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在幫助中小企業抗擊金融危機、促進創業帶動就業、發展地方經濟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由于融資信用擔保平臺的強力支撐,在危機中,中小企業抱團取曖,克服危機沖擊,不僅沒有發生一家企業破產,同時,還帶動全市電機電器產業在危機中抓機遇,產值超百億元(去年近200億元)。如,福安恒實擔保公司99年初政府引導成立電機電器行業擔保公司,成立時注冊資本1080萬元(政府出資560萬元),現在達到69666萬元,擔保戶數從初期32戶增加到現在的755戶;月貸款擔保余額從1560萬元增至6月末的50.5億元,目前已與工農中建等16家金融機構開展了銀保合作。
由于在我國擔保機構的發展歷史較短,風險管理機制普遍上還未完善,這將不利于信用擔保業的良性發展,使其存在隱患。目前,福建省擔保業中銀行分擔比例有限和再擔保機構功能缺失的問題使得中小企業擔保機構自身的風險防范能力不足。近三年來,福建省未到期責任準備金未達到國家要求,反映出目前擔保機構的風險控制能力較弱。
根據有關數據,在福建省內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的盈利能力相對低下。在2015年,資本收益率只達到0.76%,低于2013年的0.84%水平;進一步地與銀行業進行對比。目前,由于中小企業擔保機構風險分散機制還未完善,擔保放大倍數過低等原因,造成中小企業擔保機構的收益率與銀行業相比較低,但在風險方面卻要高于銀行業,故風險與收益間的不平等也是其盈利能力較弱的一大原因。
目前各地方有關部門頒布的一系列法規和部門規章缺乏強制性和穩定性,立法層次較低并且比較分散,很難全面地對擔保行業及其相關社會關系進行調整和規劃。
雖然根據國家的規定,福建省內出臺了一些相關法律,但僅僅依靠這些法律還是遠遠不夠的。這一方面的規模環境比較惡劣,相關的法令和政策也無法給與充分支持,因此使得信用機構在日常經營中缺乏有效保障,虧損較易發生。
第一,做好有關反擔保措施。采取靈活有效的反擔保控制手段,設計出具有整體性的反擔保方案,以此提高反擔保的有效性,最大限度地減少損失,保全資產。
第二,回歸再擔保機構職能。再擔保機構當初設立的初衷是能夠為中小企業擔保機構分擔風險所帶來的壓力,因此,應結合福建省再擔保機構政策性、非營利性的特質,對提供連帶責任擔保于入圍擔保公司的項目,按約定對保費收入進行合理的比例分配,雙方在出現代償損失時,應各自承擔50%的責任。
首先,擔保業協會和有關政府部門應當制定多方位、多層次的培訓計劃,提升從業人員的專業技能、業務經驗和風險意識。其次,擔保機構要善于發現人才,做好人才引入工作,任人唯賢,積極引入業務能力強、綜合素質高的專業人才。最后,充分關注擔保機構與高校聯合培養的模式。高校相關專業的學生通過在擔保機構實習、工作,經過良好的鍛煉后,可為擔保行業的發展提供所需的后備力量。
我國要及早出臺相關法律以明確擔保和再擔保機構的定義和性質,給予他們準確的法律定位,對擔保和再擔保機構的監管部門及其職責給予明確規定和劃分以及對擔保和再擔保機構的內控制度、組織機構作出規定,提供有利于擔保公司發展的法律方面的相關條件。
[1]尹雙明.我國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問題與創新[J].山東經濟,2011,(1):18一 20.
[2]金迎春.福建中小企業融資途徑現狀、成因及解決方案[J].經營管理者,2009,(9):21-22.
[3]王正一.中國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風險管理淺析[J].時代報告:學術版,2012,(6):6-7
[4]李建平.福建省擔保行業的發展現狀、問題及決策探究[M].北京:金融教育研究出版社,2012,(5):4-6.
[5].狄娜.推動擔保業發展,服務中小企業[J].銀行家.2009.(05):24-25.
[6]馬國建.中小企業信用再擔保及其風險控制體系的構建[J].重慶社會科學,2012,(9):97-99.
[7]李偉等.融資性擔保公司發展與監管相關問題研究[J].福建金融,2012,(3):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