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曉美
遼寧昌鑫環境工程咨詢有限公司
環境影響評價的概念首先是在1964年在加拿大召開的國際環境治理評價會上提出的,主要是對項目建設過程中和建設之后對周圍環境的影響進行分析,提出預防或者降低消極影響的措施。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市化進程不斷推進,越來越多的建筑工程得以出現,在建設過程中給周圍環境帶來很大的影響,因此環境影響評價的重要性得以凸顯。
我國在2002年10月28日就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在條款中明確規定,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文件未依法經審批部門審查或者審查后未予批準的,建設單位不得開工建設。但是從一直以來的實際情況來看,并不是所有的建筑工程都嚴格按照規章制度辦事,依然有大量的建設項目沒有通過環境影響評價審批就投入建設和運營當中,給周圍環境帶來了嚴重影響,不利于環境影響評價的執行。
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是環境影響評價工作開展的指南,對于環境影響評價工作的開展有一定的指導作用。在我國,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體系主要由總綱、專項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和行業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所組成的。由于我國環境影響評價起步較晚,因此相關的技術導則比較落后,在環境影響評價工作中無法發揮實際作用。
在環境影響評價工作中,公眾缺乏有效的渠道了解真實的信息,政府也沒有選擇適當的傳播渠道來讓公眾參與到環境影響評價當中來。當公眾沒有獲取正確信息的渠道,就會受到網絡信息的影響,更加關注負面信息,容易引發集體恐慌。在實踐過程中我們也發現,公眾在環境影響評價中處于被動參與的狀態,缺乏公眾參與的有效形式,從而限制了公眾在其中的參與。
為了強化環境影響評價工作的普及范圍,與環境管理有關的部門要意識到宣傳環評工作的重要性,并逐步的將其一一落實到強化環境影響評價工作的措施之中去。第一,要從根本上將環境影響評價工作中的審批、事中事后監督管理以及最后的驗收工作做好,要對有關企業形成相應的約束性。第二,定期為管理范圍內的各大企業組織一定的環境影響評價只是講座活動,要將宣傳工作做好,使各個企業充分的意識到環境影響評價工作的意義以及相應的法律責任。
第一要將相應的環境影響評價工作做好,要及時的向公眾意義展示,使得公眾可以真正的了解并熟悉自身生活的環境影響評價工作,在最大限度之上來充分的將公眾參與的積極性調動起來;第二,要明確的劃分公眾參與和環境影響評價工作的主體代表范圍,從根本之上來充分的保障各個代表可以發表社會各個群體的意見。第三,則是可以適當的利用電話、互聯網、聽證會以及問卷調查等等形勢來鼓勵公眾積極參與。
第一,要一一明確相應法律法規執行的各項條例,了解并熟悉環境影響評價工作實際開展的情況,依據目前環境出現新問題并制定行之有效的措施來應對。第二,要加大違反環境影響評價工作規定人員的處罰,一旦違規,就得要進行罰款處理,并考慮停工整頓,充分的讓其意識到環境影響評價工作的重要性。第三,要不斷的完善對于環境影響評價有關內部人員的監督管理,預防出現和企業配合而事實違規營銷的情況。
環境影響評價具有顯著的時間性,在項目的準備周期內完成環評,對中期規劃的對策實施有很大的基礎作用。第一,根據不同的項目活動制定不同的工作程序,初步評價和詳細評價相結合,項目方案的性質、規模對環境影響程度指標逐一羅列。第二,對環境影響評價工作的資金支持及時到位,提高環評的服務報酬,保證環境影響評價的前瞻性和科學性。第三,若實際發生了對環境的影響,則需對預期環評結果進行執行效率評價,對環境影響評價工作實時動態監測。
加強環境影響評價機構資質管理,市場化進程中環評人員需要資格認證,嚴格審查環境影響評價機構,環境影響評價機構實行定期考核制度,根據績效考核的方式激勵環評人員提高業務素質。國家應提供政策和資金支持,建立環境影響評價專家庫,從每個環境影響評價機構選拔優質的環評人進入專家隊伍中,并根據項目的劃分建立不同的隊伍。
總而言之,我國的環境影響評價存在著諸多問題,需要我們正視,并端正態度,研究存在問題的緣由,只有勇敢地面對環評問題,國家治理與公眾參與相結合,才能有針對性的提出解決環評制度問題的對策,共建美好的環境。
[1]李巧霞.淺談我國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的不足及其完善建議[J].河南建材,2016(05):64-65.
[2]李傳輝.我國環境影響評價司法審查制度的構建[D].廣西師范大學,2016.
[3]劉曉曦.環境影響評價中公眾參與的有效性研究[D].吉林大學,2016.
[4]竇溪萌.我國環境影響評價法律制度完善研究[D].四川省社會科學院,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