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子倩
鎮江市博物館
博物館是人類收藏歷史記憶和熔鑄新文化的殿堂,是傳播文化、傳承文明、啟發民智的重要載體,是建設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實現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社會公益性機構的博物館,其最根本的存在價值是通過為社會服務而體現的。本文旨在從“普及知識,啟發民智”“ 走進社區,豐富生活”“ 舉辦講座,提升影響”等三個角度與側重點來論述現代博物館的社會教育功能。
實現終生教育,提高全體國民素質已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大支撐。對博物館而言,既可以通過舉辦各種展覽,又可以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專業的、科普的、大眾的活動來實現提高國民素質的目的,同時,與一般的教學方式相比,博物館的教育方式更加靈活,特別是地方性博物館,與本地文化結合的更加緊密,更易于為不同層次的普通群眾所接受。今天的博物館已不僅僅是一個文物保護和展示的機構,它必須成為所在地區社會發展進步的動力,必須反映當前社會所關注的問題,成為社區和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從這個角度出發,博物館的社會教育服務就更應該延伸到所有的人群,要明確為所有人服務的定位。博物館應該以合作的姿態,參與相關的社會發展計劃的實施,利用獨特的資源和潛力,適應積極而理性的社會變革,為多元文化的平等交流與對話提供平臺,促進社區或民眾對社會重大問題的理解。也就是說,博物館應該成為為社會公眾服務、促進社會和諧的力量。
此外,博物館科普宣傳教育更是學校教育的延伸和補充。博物館可以向學生傳播在教科書本上根本學不到的東西,用最小的空間濃縮大自然的精華,用最大的容量和最短的時間傳播自然科學知識。學生在博物館內可用最短的時間,獲取課堂上需要幾天或許更長時間才能獲得的知識。作為社會教育機構的博物館,它的公益性決定其科普教育的對象是社會大眾,博物館的科普教育內容豐富、形式多樣,能滿足多層次的需求。當觀眾走進博物館后,完全有充足的選擇空間,依照個人興趣愛好、知識水平,自由地、自動地參觀展覽,自覺地接受博物館的科普教育。應該說,博物館對大眾心靈上的這種潛移默化的作用,這也正是博物館科普教育宣傳工作的特點和魅力所在。
當代著名社會學大師吉登斯在其著作《第三條道路——社會民主主義的復興》中指出,在當代必須重視社區的價值:“全球化進程的推進是‘以社區為重點’不僅成為可能,而且變得非常必要……‘社區’不僅意味著重新找回已經失去的地方團結形式,它還是促進街道、城鎮和更大范圍的地方區域的社會和物質復蘇的可行辦法。”而在現今社會,博物館又是社區復蘇的重要力量。作為為“社會及社會發展服務”的機構,博物館對社會基本構成單元的社區發展不斷給予關注。上海博物館館長陳燮君先生曾指出:“世紀之交,博物館發展與社區建設緊密相連,博物館對社區建設的文化關懷,已成為博物館積極拓展社會教育功能的重要環節。”
毋庸置疑,服務觀眾并獲得觀眾認可已經成為博物館成功與否的重要標志之一,從當代的博物館的功能定位來看,觀眾與博物館已經建立了一種相互依存、互為表里的關系。本地社區公眾就是其中“特定目標的觀眾群”,是一座地方博物館履行社會責任的最直接最實際的對象,博物館走進社區,就應該為之思考服務的方式和內容。當前博物館社區文化服務實踐,除了強調與博物館文物資源進行有效結合外,更多地表現出普及性、多樣性和參與性的特點。通過這樣的結合,一方面豐富了社區文化活動的內容,使社區文化建設得到有力的智力支持。另一方面博物館通過不斷關注社會熱點等問題,結合自身的特色,面向居住居民、歷史文化背景各不相同的社區,有針對性的開展各具特色的文化活動,為社區文化建設提供服務,使博物館,以及博物館資源成為城市人民群眾文化生活的基本基地、基本活動方式的載體。總而言之,博物館在融入社區的過程中,社區教育把博物館與社區文化建設進行連接,起到紐帶作用,進而推動社區建設的有序發展。博物館的這種發展趨勢,不僅促使博物館更好地為社會與社會發展服務,同時也促進了博物館自身職能的進一步完善與發展。可以說,博物館走進社區文化舞臺,不僅很好地彰顯了其自身的社會教育功能,而且更有助于實現其自身的可持續發展。
博物館是一個地域歷史和文化積累的總和,不同地域、不同類型的博物館表現與代表的地域文化與歷史往往具有自身的獨特性。博物館要改以往“曲高和寡”、“高高在上”的姿態,放下身段和架子,推出與地域文化相吻合、富有時代特色的各類公益活動,譬如舉辦義務講解員培訓班、文物鑒賞學習班、歷史題材影視展播、民間博物館考察,開設人文歷史講堂、才藝展示課堂,舉行詩歌故事朗誦會、知識競賽、征文活動等,在為公民傳輸知識、答疑解惑的同時,擴大博物館自身的知名度、影響力、輻射面與認同感,為博物館公民素質教育注入新的生計與活力。
博物館依靠藏品實物教育與教育部門的教育功能有異曲同工的作用,并相得益彰。博物館并非簡單意義上的文物庫房,其資源還應得到充分利用,滿足社會對博物館的需求,藏品是博物館得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如果一個博物館不對其藏品進行很好地研究,不能把盡可能多的藏品充分利用,發揮藏品的作用,而通過對藏品的學術研究成果轉化到展覽當中,僅僅依靠現有的藏品知識,遠遠不能滿足廣大市民日益發展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就限制了博物館社會教育事業的重要發揮。為此,博物館必須在做好現有展覽宣傳教育工作的同時,充分利用自身的藏品優勢,緊跟時代,通過扎扎實實、科學嚴謹的學術研究,將學術研究成果充實到展覽中,使觀眾了解、掌握相關藏品的最新指示,以此推動博物館事業發展。
[1]盛天文:《與時俱進、拓展博物館宣傳教育功能》,載《蘭州大學學報》,2010年第10期
[2]蘇東海:《博物館服務社區的思想由來》,載《中國文物報》,2001年4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