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燕
昆明市東川區銅都街道統計分中心
農業統計是整個國民經濟統計的重要組成部分,鄉鎮基層農業統計工作又是整個農業統計工作的最基礎單位,做好鄉鎮基層農業統計工作,不斷提高農業統計數據全面性、真實性和客觀性,更加有效地反映農業發展情況,是農業統計工作必須要堅持的原則。當前隨著農業現代化進程深入推進,農業經濟發展形態更加多樣化,農業面臨的內外部市場環境也更加復雜,對于鄉鎮基層農業統計工作在時效性、質量等方面的要求不斷提升,只有積極分析當前鄉鎮基層農業統計工作存在的問題,找出癥結并加以改進,才能更好地推動新時期現代農業和促進農村經濟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加強新形勢下鄉鎮基層農業統計工作的現狀與對策思考,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當前鄉鎮基層農業統計也在積極響應上級政策要求,在精細化、規范化管理方面不斷提升,統計效率也在逐漸提高,但是隨著新形勢農業經濟發展信息日益增多,基層農業統計工作難度逐漸增大,還存在一些問題需要引起高度重視,具體體現在:
1.沒有全面深入理解做好鄉鎮基層農業統計工作的重要意義。鄉鎮基層農業基礎建設,是統計工作開展的基礎,也是社會發展的重要前提。想要全面提高鄉鎮基層農業統計工作,首先要解決思想認識問題,只有從思想上重視,才會結合農村實際探索針對性的思路和措施。當前由于村組干部對于統計工作重要性認識不到位,過于關注統計數據,玩數字游戲,這些都直接影響了鄉鎮基層農業統計工作質量。加上統計工作資金投入較少,鄉鎮統計工作量較大,給基層統計工作的正常開展造成很大的阻力,層層上報效率滯后。
2.沒有形成完善的適合鄉鎮基層實際的農業統計基礎制度。鄉鎮基層農業統計工作往往都是按照上級規定的時間要求和任務做好相應的工作,沒有完善的制度作指導,看到的都是上級的文件要求,最多就是下發通知進行流轉,沒有針對鄉鎮基層農業統計工作實際特點,形成健全的制度實施細則,在統計內容、統計指標、時限、流程、標準、考核等方面缺乏深入思考和研究,精細化管理不到位,導致統計工作不規范,部門協調不力,整體質量不斷下滑。
3.鄉鎮基層農業統計人員專業素質和綜合技能較低。鄉鎮村組基層農業統計工作往往都是兼職從事,日常忙于事務性工作,沒有進行深入思考和研究當前農業統計工作新形勢,敏感性較差,業務知識不熟練,對于現代農業信息化建設方面應用和探討較少,造成統計信息滯后、質量下降,漏報、錯報和遲報等情況時有發生,直接影響到整個農業統計工作效率和質量。同時對于現代信息技術了解不充分,沒有結合實際情況探討如何更好地應用現代信息技術輔助做好鄉鎮基層農業統計工作,專業素養有待進一步提升,深入基層調研和統計綜合分析方面需要重點培訓。
針對當前鄉鎮基層農業統計工作現狀,為了進一步提高鄉鎮基層農業統計工作水平,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完善:
1.加強組織領導和宣傳,細化和健全制度。一方面要加強組織領導,明確鄉鎮基層農業統計工作的具體目標、任務和推進步驟,明確組織負責部門和具體責任人,層層分解落實,加強過程監督和指導,加強與上級部門的聯系和對接,從而保證鄉鎮基層統計工作有序開展,還要加強宣傳,提高群眾對農業統計工作的配合程度,爭取更多的理解和支持。另一方面要結合鄉鎮基層農業實際,結合國家最新的政策要求,進一步細化和完善鄉鎮基層農業統計工作制度體系,形成涵蓋統計目標、指標、內容、方法、流程、標準和考核的整體綜合制度體系,并加強落實和監督,切實維護鄉鎮基層農業統計工作的權威性。
2.加強培訓,打造穩定高質量的綜合性鄉鎮基層農業統計隊伍。要加強對國家相關政策的宣傳,并不斷引進高素質綜合性農業統計工作人才,建立系統的培訓體系,提高統計人員專業基礎知識掌握和應用能力,還要引導從業人員多下基層去了解實際情況,掌握更多的調查分析方法,從而將農業統計工作做細做精。加強職業道德素質培訓,提高統計人員服務意識和服務指導水平,鼓勵他們學會運用統計思維和方法去發現問題、解決實際問題。
3.加大資金投入,提高創新水平。要爭取更多的資金支持,并做好專款專用,結合農業實際,配齊硬件和軟件設施,還要結合基層農業統計實際,探索建立綜合信息服務平臺,將農業統計工作部分業務流轉到網上開展,提高信息傳遞、共享利用效率,實現農業統計電子政務協同辦公,從而為提高鄉鎮基層農業統計效能提供強大的技術支撐。要不斷完善和調整農業統計指標,形成兼具經濟發展、環境發展、服務管理等多方面的統計指標數據庫,提高農業統計綜合反映能力。
總之,鄉鎮基層農業統計工作至關重要,只有掌握正確方法,加強技術培訓,提高統計調查的科學性,才能從根本上提高鄉鎮基層農業統計質量,更好地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不斷努力和探索。
[1]陳平.淺析鄉鎮農業統計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對策建議[J].農業與技術,2016(11):22-23
[2]崔玲玲.淺談鄉鎮基層統計[J].管理世界,2017(05):38.
[3]于文早.論如何搞好農業統計工作及其意義[J].現代教育管理,2016(0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