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征宇
深圳市物業國際建筑設計有限公司新余分公司
在當前弱電智能系統的主要應用,是通過低電流驅動技術,將工程內部形成不同的聯絡板塊,聯合成為智能系統,由中央控制室進行統一的調度和連接。在弱電智能化系統的主要構成中,一共分為五個部分:樓宇自動化系統、辦公自動化系統、通訊自動化系統、安防自動化系統、消防自動化系統。
隨著科技的快速發展,人們已進入了互聯網時代,生活和工作已經與網絡息息相關。傳統的建筑方式已經不能適應當今社會形勢,無法滿足社會對建筑物的方便、智能、舒適的要求,所以建筑行業必須跟上時代的步伐,將建筑業與物聯網行業聯系起來,加快建筑行業的發展,尤其是在電氣智能化方面應該更加的完善,促進行業發展。要實現電氣智能化,在建筑電氣方面也需要也互聯網相聯系。智能化在建筑中的使用漸漸地成為建筑工程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將現代信息技術使用到傳統的建筑行業中已經是時代發展的趨勢。電氣智能化在建筑施工中無論是開始動工還是完成施工都起著十分大的作用。而且智能化系統在建筑行業中的發展更加成熟后,智能化施工的作用將越來越重要。
(1)功能需求分析與系統總體設計,功能需求分析與系統總體設計是開展弱電工程建設的重要基礎,主要指重點把握弱電系統功能特征與設計標準,即為將系統功能需求作為出發點,然后通過相應的總體設計實現系統各項功能,并凸顯出系統獨特的優勢,使用戶享受到由智能化帶來的便利。
(2)嚴格選擇工程承包商,結合建筑電氣弱電工程固有特征與我國基于電氣智能化建筑的弱電工程實施現狀,工程實施大多由主承包商對各個組成系統實施協調與管控。由此可見,工程承包商是否稱職在某種意義上直接決定了工程質量和品質。尤其是當前基于電氣智能化建筑的弱電工程技術含量日益提高,對承包商有著近乎苛刻的要求。因此,選擇兼具良好管理能力、組織能力與技術能力的工程承包商極為重要,是確保工程質量的關鍵。
(3)做好系統維護及管理,對弱電工程而言,其系統維護及管理是實現投資回報目標的前提保證。弱電工程能否順利開通運行是橫梁智能化建筑整體水平的重要指標,而實現良好的投資回報才是工程實施終極目標。所以,盡管弱電工程可以通過驗收和驗收,但其維護及管理卻決定了工程成果能否順利取得。
一個稱職的電氣工程師,不能僅僅停留在按圖施工的水平,還應該全面熟悉設計圖紙,善于發現圖紙中的不足,并及時提出處理意見,反饋給業主。在維護業主利益的同時,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和工作能力。施工人員素質高低決定了工程質量的好壞。縱觀整個行業發展歷史,我們不難發現,質量好的工程一般都是由高素質高水平的施工人員完成的。因此,施工前對施工隊伍和人員進行全方位考核和評估就顯得尤為重要,同時,一定要調整好技工與普工的比例。要嚴格執行相關規定,要求技工持證上崗。當然,也不能偏信證件,要對證件進行嚴格審查,對技工實際操作水平進行現場考察,防止一些持有假證的人員混進施工隊伍,影響工程質量。電氣工程師應當根據工程的實際情況及國家相關規定,編制施工技術方案(施工組織設計),并對方案進行嚴格審查,確保質量保證體系完善、各項工程質量保障技術措施到位。
必須按照我國現行的電氣工程施工要求及驗收規范,地方政府關于工程建設的法規、文件,根據已經通過會審的有關技術文件和電氣設計圖紙,以及經過審批的施工技術方案(施工組織設計)有序進行。在施工過程中,如果發現圖紙存在問題,應當及時提出并進行處理,通過會審后再進行施工,絕不允許未經同意而私自變更設計。要嚴格堅持落實和執行“三檢”制度,對于一些關鍵部位,還應當實施旁站監理。要嚴格推行規范化的操作程序,編制符合工藝標準、規范、操作性強的質量控制程序。日常工作中,要注意及時收集整理資料,尤其是要及時收集隱蔽工程的驗收資料和隱蔽簽證。要強化監督工作,有關人員沒有在隱蔽驗收表上簽字,不得進行下道工序。同時,還應當記錄好施工日志,以此來確保工程建設的質量。
目前我國的智能化建筑處在發展的初步階段,在未來有著相當大的發展空間,在以后的發展的過程中還會涉及到環保和生態等方面的發展。建筑電氣弱電智能化系統的技術還沒有完全的成熟,在施工時要進行科學化的分工和管理。在發展建筑電氣智能化弱電系統的同時,還要完善在這方面的管理系統。同時也要提高相關工作人員的專業能力,保證施工的正常進行。以確保弱電工程施工的科學性、規范性,使建筑電氣智能化弱電施工的質量得到保障。
[1]張啟志.弱電智能化系統在建筑工程中的應用分析[J].智能建筑與智慧城市,2017(10):35-36.
[2]趙紅健.弱電智能化系統的項目管理分析[J].工程技術研究,2017(08):154-155.
[3]張詠勝.基于建筑工程弱電智能化的應用以及管理研究[J].門窗,2017(07):62-63.
[4]趙欣.建筑智能化弱電的施工管理分析[A].天津市電子工業協會.天津市電子工業協會2017年年會論文集[C].天津市電子工業協會:天津市電子工業協會,20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