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俞建華(蘇州市吳江區盛澤第二中學 江蘇 蘇州 215228)
主題式情境教學在初中體育課中的實踐研究
□ 俞建華(蘇州市吳江區盛澤第二中學 江蘇 蘇州 215228)
中學體育課能否運用主題式情境教學,如何運用,是值得探討、研究的課題。通過我校初一年級為期一年的教學實踐表明:初中體育課教學中采用主題式情境教學是可行的,有利于促進學生體育學科核心素養的全面提升;只要運用得當,主題式情境教學法在初中體育教學中同樣會取得十分理想的教育教學效果,是新課標理念下初中體育教學改革的有益嘗試。
主題情境 初中學生 體育教學
過去一提起主題式情境教學,人們普遍會認為這是小學體育課教學的專利,是小學體育老師做的事情,中學體育教師大多對此不屑一顧或不愿嘗試,認為中學體育課就應該是以學習、掌握動作技術技能為主,主題式情境化教學太幼稚、太兒童化了。然而,正是目前我們這種成人化的初中體育課堂教學模式,造就了大批喜歡體育卻不喜歡學校體育課的中學生,而且年級越高對體育課的喜歡度相對越低。在新課程實施中人們開始認識到情境教學在中學體育課中的作用,逐步為中學體育教師所接受,并付諸實際行動。近年來我校在初中低年級體育課堂教學中進行了一些嘗試,取得了初步成效。
以蘇州市吳江區盛澤第二中學2016級初一學生為研究對象,8-14班為實驗班,1-7班為對照班。
文獻資料法、體育測試法、問卷調查法、實驗比較法、數理統計法等。
實驗班近2/3以上的體育課教學內容設置成主題式情境模式進行教學;對照班則按原本的技術技能為主的“三段式”教學模式進行教學。
控制無關變量。兩組學生的體育課時數相同,每周三節體育課,二節課外體育活動及每天25分鐘的大課間活動,教學進度一致。全年級由四位老師分別承擔兩組學生的課堂教學實驗任務。
主題式情境教學是通過創設具有鮮明主題的教學情境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興趣,使學生的學習主體性與教師的主導作用和諧共振,從而有效完成教學內容并達成教學目標,是溶合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多位一體的一種課堂教學模式。其最突出的特點是主題鮮明,一切教學內容及活動方案的預設與實施都是圍繞著中心主題展開的。
在初中武術項目教學設計中,我們將本單元教學設計為:《少林寺學藝》主題。通過“少林寺學藝”之“初上(識)少林寺(功夫)、少林學藝、少林生活、藝成下山(學習評價),發揚光大”等系列單元教學設計,以學生憧憬的“中華武術圣地——少林寺”為教學的主要背景元素,采用主題情境教學的形式,以“少林寺學藝”為情境主線,激發學生對武術學習的興趣,從而有效完成課堂學習目標。
在教學實施過程中,以“少林、少林,多少英雄豪杰把你敬仰……”一曲雄壯的少林寺主題曲,拉開了少林寺學藝生涯的序幕,扣人心弦,學生個個躍躍欲試,情緒高漲。課的開始部分通過整裝待發時的辨別方向練習,把枯燥的隊列練習情景化,起到十分理想的教學效果;準備活動則通過模仿行軍途中的種種經歷以及后幾節課中的“晨鐘驚飛鳥”和“聞雞起舞”等情境設計,使學生在歡快的情境氛圍中達到熱身的效果。課的主體部分主要通過少林學藝和體驗少林僧人生活兩大主題情境,使學生既學到了技能、增進了健康,又得到了很好的思想教育。藝成下山時學生的意猶未盡和“少林主持”(教師)的贈拳,進一步拉近了師生間的感情距離。整個單元教學充滿著競爭,更充滿合作、創新和歡歌笑語,是新課程理念下的一次有益的嘗試。同時課堂組織形式可較多采用以小組自主合作探究的形式出現(各小組長扮演少林高僧),充分體現“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現代教育理念,并通過課堂中師生互動、生生互動,達到教學相長,實現體育與健康總體目標。
通過問卷調查發現,實驗班有90%以上的學生認為體育課是最受歡迎的課之一;實驗后統計數據分析表明:實驗組學生對體育課非常感興趣和感興趣的人數同比對照組各高出26%;實驗組學生體育活動主動參與率為87%,同比對照組的55%,高出32%。調查中還發現超過95%以上的實驗組學生是樂意接受主題式情境教學的授課模式,其中超過50%的學生說這樣的課既“好玩”又能學到 “東西”,這充分說明主題式情境教學在初中低年級體育教學中可行的,效果是好的,也為我們的體育課堂教學改革實踐提升了底氣。
實驗前后,我們對兩組學生的主要身體形態(身高、體重)、機能水平(肺活量)和身體素質(50米跑、女生800米、1000米男、立定跳遠、擲實心球、一分鐘跳短繩、一分鐘仰臥起坐)等指標進行測試,通過統計學處理后得到的分析數據表明:實驗前兩組學生的各項測試數據比較接近,經t檢(P>0.50)均無明顯差異。教學實驗后,采用主題式情境教學的實驗組學生各項指標提高幅度明顯大于對照班,經t檢(P<0.01)具有顯著性差異。說明主題式情境教學更有利于全面提高學生身體素質、促進身心健康發展,符合新課標“健康第一”的教育指導思想
經過一學年的教學實踐,實驗組學生的體育與健康課程學習成績、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測試的優秀率亦明顯高于對照組,從統計數據分析中看到:實驗后,實驗組學生這兩項數據的優秀率為分別高出對照組18%和7%,這也進一步說明主題式情境教學法更有利于促進學生體育學科核心素養的全面提升。
體育對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早已被社會所公認。毛澤東同志早在1917年發表的《體育之研究》中就提出:“體育于吾人實占第一之位置,體強壯而后學問道德之進修勇而收獲遠。”“體者,載知識之車而寓道德之下舍也。”“德智皆寄于體,無體是無德智也。”通過主題式情境教學,能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啟發創造性思維,有效促進學生智育的發展,同時能有效幫助學生逐步養成良好的日常行為規范。正是有了健壯的體魄和健康的身心作基礎性保證,也為學生文化課的學習打下了堅實的身體基礎。
體育新課標以促進學生身體、心理和社會適應能力,提高整體健康水平為目標。情境教學法正是通過“主題情境”的創設,把教學內容通過主題式情境化形式呈現給廣大學生,使課堂教學目標在學生積極、主動、愉悅的學習氛圍中的得以完成,從而促進學生身心全面健康發展。
前蘇聯聞名教育學家贊科夫說過:“教學一旦觸及學生的情緒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便能發揮其高度有效的作用。”情境教學正是觸及了長期以來被傳統教學所忽視的學生的學習情緒領域。我國體育心理學教授馬啟偉也指出:“動機事實能引起并維持人的活動,將該活動導向一定目標以滿足個體的念頭、愿望或理想等。”“動機是需要的動態表現。”主題式情境教學法通過情境設計使學生產生優勢興奮中心,獲取最佳注意力,再通過理解、尊重、參與的作用,有效地激發和保持學生學習體育的興趣、培養并發展學生終身體育意識和習慣。
情境教學始終把學生主動、全面的發展放在中心位置,在注意發揮教師主導作用的同時,特別強調學生學習主體地位的體現,并通過師生的良好互動,達成教師在課前設置的學習目標。正如本文前面課例中提到的那樣,筆者曾在參加大市級優秀課評比活動中,以初一學生武術學習內容,設計成“少林寺學藝”主題情境進行課堂教學,就非常成功。整堂課通過“整裝待發——學藝途中——少林學藝——少林生活——藝成下山”等幾個情節串聯,給學生創造了一種充分想象、創新發揮的機會,體會到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在課后與學生的交談中發現,很多學生都說這是我們上過的最“有勁”的體育課。
體育新課標的一個重要的理念就是關注學生個體差異確保每個學生受益。在主題式情境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身體素質、興趣愛好和運動技能等方面的個體差異,分配學生扮演相應的情境角色,同時提出相應的學習要求與評價建議,讓每位學生都能分享成功的喜悅,保證大多數學生能順利完成學習目標,體驗到體育學習所帶來的成功樂趣。
主題式情境教學法可以把日常行為規范等思想品德教育融入體育學科教學中,避免了以往單純“說教式“的思想品德教育方法。使學生在主題情境“游玩”中學習,體悟并逐步養成良好的行為品質和社會道德規范,樹立正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同時學生在情境活動中通過角色的扮演,相互間既有合作又有競爭,使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競爭意識得到進一步提升,也有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實現體育與健康課程總體目標。
(1)初中低年級體育教學中采用主題式情境教學法是可行的,是新課標理念下初中體育課堂教學改革的一種有益嘗試;
(2)主題式情境教學法有利于激發和保持學生學習體育的興趣,促進學生體育學科核心素養的全面發展;
(3)主題式情境教學法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參與競爭意識和良好的情感體驗,樹立正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4)主題式情境教學法在中學體育課堂教學中運用得當才能有良好的效果,反之也會弄巧成拙,適得其反。因此,我們在體育教學實踐中還應注意以下幾點:
①主題情境設計的出發點和歸宿是為了達成課程學習目標,情境教學只是體育課堂教學的一種手段與方法,因此主題情境的設計要與學習內容有機結合、合情合理,不可牽強附會、生搬硬套,更不能喧賓奪主;
②設計的主題情境要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知識基礎、認知水平、生活實際,使學生弄得懂、想得到、學得會,激發興趣,啟迪智慧;
③要突出主題式情境教學的教育性,并體現“簡單易行、高效、安全”的原則。
[1]季瀏,主編.義務教育教科書.體育與健康[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6.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集團,2012.1.
[3]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解讀編委會.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解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4]毛振明,主編.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體育與健康(上中下冊)[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6,4.
G807
A
1006-8902-(2017)-12-LX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