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振斌 楊松江
牽住改革牛鼻子 探索脫貧新路徑
劉振斌 楊松江
合理配置土地資源是我國當前亟需處理的工作難點和重點,整理和優化土地利用歷來受到國家的高度重視。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上強調,要在堅持農村土地集體所有的前提下促使承包權和經營權分離,形成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的格局,依法推進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構建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政策體系。在此背景下,松桃坳田村以農村土地“三權分置”改革破題,牽住改革“牛鼻子”,成功探索出精準脫貧的實踐路徑。
(一)“五堅持”落實集體所有權
一是堅持以村集體經濟組織為主導。在完成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登記發證工作基礎上,制定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界定辦法,體現村集體經濟組織在農村土地中的主導地位,核實明確歸屬村集體經營組織所有的土地規模、性質及分布,已確認土地面積2000余畝。二是堅持由村集體收取外來發展商費用。對土地流轉給非本村集體成員或村集體受農戶委托統一組織流轉并利用集體資金改良土壤、提高地力的,由村集體向本集體經濟組織以外的流入方收取基礎設施使用費和土地流轉管理服務費,用于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或其他公益性支出。三是堅持農民以承包地入股本集體經濟組織。在以農民自愿的前提下,村集體可以引導農民以承包地入股本集體經濟組織并通過自營或委托經營等方式發展農業規模經營,經營所得按股分配。四是堅持在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之間流轉承包地。以轉讓方式流轉承包地的,原則上就在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之間進行,且需經發包方(村組集體經濟組織)同意,以其他形式流轉的,及時報批發包方備案。五是堅持由村集體經濟組織管理所有承包地。對撂荒承包地的農戶,由村集體經濟組織核實后,停發農業支持保護補貼等國家相關政策補貼;對進城永久居住并有穩定收入來源的農民完全自愿有償退出的承包土地,由村集體經濟組織收回并管理使用。
(二)“四不變”穩定農戶承包權
一是土地承包權收益保持不變。有權依法獲得因轉讓土地經營權而產生的流轉收益;承包地被依法征收、征用、占用的有權依法獲得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和屬于自己的地上附著物等相應補償;有權享有流轉土地上原賦予的農業支持保護補貼等國家相關政策補助。二是土地承包關系保持不變。任何組織或個人都不得強迫農民在承包期內放棄承包的土地,不得將承包到戶的承包地打亂重分,不論土地經營權如何流轉,集體土地承包權都屬于農民,其他任何主體都不能取代農民家庭的土地承包地位。三是土地承包權保持不變。嚴格按照農業部規定的標準和程序認真做好土地承包權確權登記頒證,以現有的承包臺賬、合同和證書為依據,確認土地承包權屬。四是土地承包權入股方式保持不變。還未流轉土地經營權的農戶,允許以土地承包權方式入股本集體經濟組織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并獲得分紅收益。
(三)“三舉措”放活土地經營權
一是保障土地經營權流轉權利。有權自主組織農業生產經營和處置產品,有權利用流轉土地經營權入股;流轉土地被依法征收、征用、占用的,有權依法獲得被征收土地上屬于自己的附著物和青苗補償費等相應的補償;有權享有因農業生產經營行為而產生的國家提供的相關農業政策補貼;有權因流轉期間增加投入而提高土地生產能力,在流轉合同到期或流出方依法收回土地時獲得的相應補償。二是規范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行為。在縣、鄉鎮設立農村產權交易中心,試點村設立農村產權交易服務站,鄉鎮農村產權交易中心按照受理流入方和流出方的申請、資格審查、指導服務、合同簽訂、鑒證登記、備案存檔的程序負責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服務,并出具《產權交易鑒證書》。鄉鎮人民政府負責對流轉后履約情況進行監督管理,發現和處置土地流轉后改變土地農業用途以及土地撂荒等行為。三是創新農村土地經營權入股方式。研究制定《農村土地經營權入股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暫行辦法》,探索入股載體的多種形式,農民可以土地經營權直接入股企業,或者先入股到土地股份合作社,土地股份合作社再入股到龍頭企業,也可以土地經營權、企業、個人以其他要素入股到股份合作社;探索建立農戶入股土地生產性能評價制度,按照土地數量質量、參照當地土地經營流轉價格計價折股等方式;探索股份組織的運行機制,土地經營權入股后相關企業、合作社保障農民股東參與經營的決策機制。
(四)“兩辦法”化解土地流轉糾紛
一是構建三級土地流轉糾紛調處機構。在縣設立農村土地承包經營糾紛仲裁委員會、鄉鎮設立農村土地承包經營糾紛調解委員會。試點坳田村設立農村土地承包經營糾紛調解員,受理因訂立、履行、變更、解除和終止農村土地承包經營合同發生的糾紛,因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轉讓、出租、互換、轉包、入股等流轉發生糾紛和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農村土地承包經營糾紛。二是強化政府對農村土地流轉依法行政。縣、鄉鎮和村三級農村產權交易服務機構負責對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提供相關服務,流入方違法改變土地的農業用途用于非農建設的,由縣人民政府依法予以處罰;流入方給土地造成永久性損害和污染的,由鄉鎮人民政府責令流入方按國家相關規定進行復墾,沒有條件復墾或復墾不符合要求的,責令繳納土地復墾費,專項用于土地復墾,復墾土地用于發展農業。
(一)形成產業園區帶動型精準脫貧模式
按四六分成(村級集體經濟占4成,農戶占六成)打造“五園”,完成了區內4公里長6米寬的產業主道和5公里長2米寬的機耕道建設,形成了“一軸三縱三橫五園”構架。建成“柚園”667畝,紅心獼猴桃“桃園”200畝,野兔、竹雞、生豬“生態養殖園”200畝,傳統接桃、水星李、傳統梨樹、枇杷“精品水果園”200畝,郁金香、薰衣草、富貴菊、櫻花“花園”500畝,“五園”帶動250人就業,年總產值可達100萬元以上。通過這種發展模式,保護了生態環境,保障了農民利益,為園區化建設提供了產業支撐。
(二)形成了打“旅游牌”的精準脫貧模式
依托200萬元財政扶貧資金的撬動,按“433”(其中專業合作社占40%、村集體占30%、農戶土地入股分紅占30%)分成建成6000平方米休閑垂釣中心,放養魚苗8000尾、成品魚2000尾,林下養殖綠殼蛋雞、烏骨雞10000羽,栽種櫻花300株,養殖野兔5000只,竹雞1000只。以“村支兩委+專業合作社+貧困戶”的形式興建的生態竹苑農家樂,開業一個多月,獲純利7萬余元,成為集休閑、避暑、賞花、垂釣、露營、涉獵、體驗農家樂為一體的“體驗式”旅游勝地,休閑垂釣中心成為名副其實的“天然氧吧”。通過這種發展模式,保障了農民土地承包收益權,實現了土地要素的優化利用,使農業產業鏈上的更多收益留在了農村、留給了農民。
(三)形成了打“健康牌”的精準脫貧模式
大坪信用合作社在基礎條件好、群眾信用度高的坳田村開展貧困戶建檔評級工作,為18戶精準扶貧戶發放“精扶貸”信合資金89.7萬元,協調農戶閑散土地200多畝,按“5311”(貧困戶占五成,專業合作社占三成,勞務投入占一成,村級集體經濟占一成)分成發展500畝萬壽菊,組織精準扶貧戶參加萬壽菊的后期管理和采摘,發放了兩期管理勞務費50000元,采摘萬壽菊18噸收入18000元,18戶精準扶貧戶分到了68000元的第一筆紅利。坳田村七組李浦高,全家4口人有智障病癥的占3人,通過采摘萬壽菊務工、參與土地入股分紅,收入達到2萬元,一舉摘掉了貧困帽子。通過這種發展模式,鄉親們學會了科學種田和發展致富,掌握了經營理念和管理手段,促進了現代農業快速發展。
一是促進農業發展規模化。農村土地承包權和經營權分離后,農村土地流轉的速度將會加快,土地的生產規模將會擴大,想種地發展農業的農民能夠獲得更多的土地,進行規模化的農業生產,發展多元新型農業,讓農業資源變成農業資本。
二是實現農民收入多元化。農村土地承包權和經營權分離后,農民享有土地承包權,而土地經營權流轉后,農民能從中獲得土地流轉租金、土地入股股金、入園務工薪金等多元經濟收入。
三是消除務工用心分散化。農村土地“三權分置”后,農民可以選擇自己不種地而把土地流轉給其他人或合作社,自己安心外出打工賺錢,切實消除了農民外出務工用心分散的問題,大大增加了農民的工資性收入。
四是帶動農村土地和諧化。通過農村土地“三權分置”,現行農村土地相關的法律、法規、政策在農村得到廣泛宣傳,農民依法護地、用法管地、據法種地、以法租地的意識得到增強,土地合法權益得到有效維護,從而減少了土地糾紛,打造了和諧土地。
(作者單位:中共松桃縣委辦)
責任編輯:郭 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