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廷釗
新州鎮社區黨建工作的調查與思考
馮廷釗
為切實加強和改進城市基層黨建工作,黃平縣抽調人員組成調研組對城市基層黨建工作進行了深入調研,形成調研報告如下:
(一)社區黨員干部隊伍情況
黃平縣新州鎮(城關鎮)轄區內共有五個社區,分別為東方社區、飛云社區、四屏社區、文星社區和興隆社區,每個社區均成立有社區黨支部。目前,每個社區“兩委”工作人員情況為:黨組織班子成員5人,居委會班子成員7人,社區黨務工作者2人,5個社區共有黨員247名、流動黨員66名。
(二)社區具體承擔的工作
社區具體承擔的工作有人口與計劃生育、社會事務、安全生產、統計、綜治、禁毒、勞動與社會保障、殘聯、國土、司法、整臟治亂等工作。另有上級部門及派出機構委托的關工委、民生監督、反邪教、打擊傳銷、社區戒毒康復、消防安全隱患排查、消防知識培訓、社區居民點命名、摩托車上戶、接種疫苗統計、社區老人體檢回訪、天鍋清理、車輛登記等工作。在承擔的委托事項中沒有包含“權隨責走,費隨事轉”的事項。每個社區加掛有至少15塊上級部門及派出機構的牌子。
(三)社區工作保障情況
每個社區工作經費為3萬元,服務群眾專項經費為2萬元,社區干部報酬為每月1800元、小組長報酬為每月500元。每個社區都有獨立的辦公場所,另設服務大廳、計生服務、婦女兒童之家、關工委、綜治維穩(安全消防)、人民調解等獨立辦公室;像文星社區辦公面積大的社區還有工會、黨員、老年健身等活動室、圖書閱覽室和居家養老服務中心、設備齊全多功能自動化的綜合會議室等。
新州鎮聚焦主業主責,強化使命擔當,加強工作聯動,緊緊圍繞提高社區黨組織的創造力、凝聚力、戰斗力,堅持黨建工作和中心工作一起謀劃、一起部署、一起考核,重心下移、力量下沉,不斷推動社區黨建工作持續向好。一方面,創新社區黨建機制,構建區域化黨建新格局。一是發揮黨員作用,把握社區黨建工作結合點,轉變社區單一封閉的活動模式,充分發揮黨員“8小時以外”的先鋒模范作用。在社區開展了“工作在單位、活動在社區、奉獻在崗位”的“三在”服務活動,根據黨員的職業特點、個人特長和服務意向組建志愿者隊伍,劃分黨員責任區,為群眾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務,密切了黨員與群眾的關系。二是實施網格管理,把握社區黨建工作著力點,建立黨建網格化分片包干責任制,選舉工作能力強的優秀黨員擔任網格管理負責人,成立由社區干部、普通黨員和居民代表組成的管理服務團隊,由服務團隊各自聯系服務網格內的5至10名普通群眾,開展組團式服務,進一步擴大了組織和黨的工作覆蓋面。三是建立“三會一課”延伸學習機制,把轄區內機關在職黨員編入支部“三會一課”日常教育序列,以開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為契機,利用休息日組織黨員開展學習教育活動。機關在職黨員和社區黨員一起學習、一起討論,加深了相互間的了解,增進了相互間的感情,激發了大家共同致力于社區建設的熱情。另一方面,創新開展機關黨員進社區開展服務活動。一是機關黨員主動與所住小區的門衛室值班人員加強聯系,對小區的獨居老人、空巢老人密切關注,值班室工作人員只要發現連續三天不見老人出門就馬上通知社區小組長一起到家中進行走訪,以防老人生病在家無人知曉造成死亡的事件發生。二是社區“兩委”在制定居規民約時,將社區居民應自覺繳納小區物業管理費納入社區的居規民約,對不交納物業管理費的小區住戶,機關在職黨員主動與小區業主委員會成員一起到家中了解不繳納的原因,了解原因后再進行心理疏導,做好思想工作。三是社區機關在職黨員主動參加“黨員服務在社區”載體活動,在社區建設中,他們關注社區、支持社區,熱情參與社區工作,經常為社區建設出謀劃策,積極參與社區的義務勞動,對轄區內的環境衛生死角進行清理,此舉受到了居民群眾的一致好評。在維護社區治安穩定上,社區黨員還積極參加義務巡邏隊,維護轄區治安,協助社區對公共事務的管理,及時將居民的意見、建議反饋給社區,形成了黨員帶頭,人人參與的良好風尚,為開展社區為民服務工作起到積極的帶頭作用。
(一)社區干部報酬偏低
按1800元/月的標準,社區工作人員全年報酬為21600元,在物價高漲、消費水平大幅提升的今天,相對偏低的待遇,難以留住優秀的社區工作人員,不利于社區的建設和發展。
(二)社區工作量越來越大
部分上級部門把工作委托到社區,承擔繁瑣的事務使社區陷于被動應付的境地,導致“一多兩少”問題突出。即:社區繁雜的材料工作多;社區干部走街串戶了解情況少;組織社區群眾開展活動少。由于工作量大,人手不足,社區干部深入實地接觸群眾的時間少,與居民群眾的聯系不夠緊密。
(三)社區工作經費緊張
相對偏低的工作經費本就不足以支撐常規的辦公耗材費和開展服務活動的日常費用。加之上級部門工作延伸到社區,但“費不隨事轉”,未對社區給予專項資金支持。很多時候社區協助職能部門工作,如宣傳、調查等需要的費用還需要社區從自己的經費中自行擔負。
(一)加大經費投入力度
在社區經費來源以財政投入為主的現狀下,要結合實際情況,建立社區工作經費動態增長機制。要進一步加大對社區建設的財政投入,為社區提供必要的經費和辦公條件。社區的專職人員的工資報酬、辦公經費、服務設施和信息化建設經費要納入財政預算管理。同時,政府要注重增強社區“造血”功能,用一定的引導資金,采取以獎代投等方式,引導社區多上經營服務性項目,既為社區群眾搞好服務,又為社區增加創收,彌補社區建設經費的不足。
(二)建立健全工作機制
推行社區公共服務事務準入制度,凡屬于上級部門職責范圍的事項,不得轉嫁給社區。凡依法應由社區協助的事項,應當向社區提供必要的經費和工作條件,凡委托給社區辦理的有關服務事項,應當實行“權隨責走、費隨事轉”。依托社區開展公共服務的公安、司法、綜治、文化、衛生、計生、環保、社保、住建等部門要確保社區工作經費,確保公共服務落到實處。
(三)為社區減負松綁
要統一規劃和大力加強鎮政府一級的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將本應該由鎮政府完成的工作交還給政府,減輕社區工作負擔。鎮政府要大力推進服務型政府建設,逐步健全完善“一站式”服務大廳,為居民提供方便快捷優質的服務。要落實主體責任,規范上級部門委托到社區的工作事項,同時,要規范上級部門面向社區開展的各項檢查評比達標活動。要整合針對社區的各類會議、臺賬和材料報表,讓社區減少不必要的開支,騰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辦自己的事。
(作者單位:中共黃平縣委組織部)
責任編輯:郭 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