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坪玉
淺議優秀民族民間文化的傳承
苑坪玉
建設多彩貴州民族文化強省,是省委省政府提出的重要戰略目標。打造文化強省,緊緊把握傳承我國各民族傳統共同的高尚、高雅精神追求,通過對各族人民優秀文化的傳承,弘揚倫理道德和淳樸民風,形成良好和諧的人際關系和社會風氣,大力發展中國特色文化產業,才能形成優勢的核心競爭力。
顧炎武《日知錄》卷十三“正始”一條說:“有亡國,有亡天下。亡國與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號,謂之亡國。仁義充塞,而至于率獸食人,人將相食,謂之亡天下。”在顧炎武看來,亡國和亡天下是有區別的。亡國,是指封建王朝的更替,而亡天下,則是整個民族的滅亡。他說:“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國。保國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謀之;保天下,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就是說,懂得保天下才能懂得保國。當然,保國之事,有肉食者謀之。但我們作為匹夫,老百姓,也有一份保天下的責任和義務。
《漢書·藝文志》說:“仲尼有言,‘禮失而求諸野’”。我們貴州是一個多民族雜居的省份,各個民族都有屬于自己獨特的風俗習慣、文化傳承、宗教信仰、生存方式。由于貴州地處偏遠,長期受到經濟、交通等各種條件的限制。這種封閉的狀況,無形中也使貴州傳統的民族民間社會受外界墮落文化沖擊較少,從而得到了相對完整的保留。至今,許多民族民間文化還是一片淳樸的處女地。而這一短板,當下卻恰好成就了貴州文化的一方沃土。這種淳樸的民族民間文化,相對外界的墮落,體現出很大的異質特征。“方今去圣久遠,道術缺廢”,在主流社會禮樂崩壞的情況下,民族民間文化中蘊含的豐厚道德積淀,“不猶瘉於野乎!”我們正好可以到貴州的鄉下田野,到貴州的民族民間去尋求禮樂文化,去接受原生態文化中那種圣潔淳樸的洗禮!
建設文化強省,貴州多彩的民族民間文化無疑是豐富的資源。原生態的民俗風情、民族民間工藝等等,都可以形成得天獨厚的核心競爭力。貴州民族民間歷來以鄉規民約、民風民俗等習慣法約束個人行為,并通過歌舞工藝等文化承傳的方式,實行傳統道德的影響與教化。道德能夠調節人與人之間、個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起到法律強制與經濟手段所起不到的教育、示范作用。所以在貴州民族民間,無論政治權力如何更替,歷史風云怎樣變幻,尊老愛幼、團結互助、崇尚勤儉、懲惡揚善等等人格追求,始終是他們自覺的道德規范,維持著正常的社會秩序。這種傳統的道德倫理,通過民族民間的習俗、歌舞、工藝和故事傳說等形式,不僅能代代傳承,還能在社會發展中實現自我完善,不斷注入新的生命活力。
因此,廣泛深入地挖掘民族民間文化,應該是實現貴州文化大發展,建設文化強省的根本措施之一。我省多彩民族文化的挖掘整理,要依靠專家學者共同努力。對此,國家應該加大投資力度,致力于文化資源的開發整理,并實現資源共享,予以合理的保護和運用。文化資源的開發,要注重在品質上的升華,做好文化精品轉化,提高文化產品的附加值和資源使用效率,切忌盲目追求形式和體量,粗放的濫挖濫采,浪費乃至破壞寶貴的文化資源。
對貴州民族民間文化無論是開發還是保護,都要盡量保持原汁原味。這原汁原味是什么?就是民族文化的精神品質內核,就是對本民族對家鄉真摯熱愛,就是本民族特有的人格力量,就是那種傳統本真的淳樸和誠信。這種原汁原味不僅要體現在民族民間文化開發的樣式里,更要體現在當下社會的人文風氣里。所以,民族民間文化原汁原味的開發,不僅要有惟妙惟肖的樣式和元素等形式要件來保證,更要有當地廣大民眾人文社會的文明環境共同弘揚。
《晏子春秋·內篇雜下》說:“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就是說,同樣一種水果,環境不同,滋味就會大不一樣。貴州民族民間文化是一種“原生態”文化,根植于地域并且反映當地歷史人文特征。原汁原味的民族民間文化,如音樂,本色天然。聲調或如泣如訴,或激越鏗鏘;嗓音或婉轉清亮,或粗獷悠揚,猶如高遠的天籟;而舞蹈則拙樸優雅,服飾絢麗斑斕,動作豪邁有力,舞步翩躚裊娜,恍若山水在悸動,將人們輕松愉悅的鄉野生活表現得淋漓盡致。這種原始的文化形態,具有自然美、原始美,充分展示出原型化的人格。所謂原汁原味的開發,當然不是拘泥于原樣一成不變,時代環境不同了,原有的樣式一成不變,很難走進文化市場;舊文物需要維護維修,否則無法向社會開放。但原有的汁味不能變,必須保留民族傳統文化的基本元素,不能拆掉真文物,到處建假文物。更不能一邊搞傳統文化的形式,一邊放任坑蒙拐騙的行為。因為這種原汁原味不僅體現在其文藝的形態里,更是體現在當下社會的文化背景中。沒有適宜的人文土壤,民族民間文化不可能保持原汁原味。正所謂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民族民間文化生存的人文環境如果發生蛻變,許多文化現象必將快速消失。例如民族民間舉行祭祀活動,要有一定的儀軌程序;跳儺戲、制作工藝等所用道具和工具,使用前也要進行各種規范的開光儀式。這都是鄉民們敬畏自然、尊崇先人的內心外現。開光后的器物具有了神性,所以表演者無論是唱是念,一舉一動,一招一式,已然神化。旁觀者也滿懷敬畏、尊崇之心,對表演者篤信無疑。現場籠罩著真摯、莊重、虔誠的氛圍。神性實質上就是原生人性,它主宰著所有的表演質地。
即便我們刻意保留了民間民族文化原來外在的形式,但社會人文背景的變異,也會使它失去本身的精神內涵和存在的現實意義。目前,雖然要求傳承原汁原味民族民間藝術的呼聲越來越高,但原生態的人文土壤依舊一寸一寸地被吞噬。不僅觀眾,就是表演者也少了內心的敬畏和尊崇。隨你表演形式如何惟妙惟肖,也很難再有那種內在的精神質地。所以,如何更好地傳承和弘揚民族民間文化,避免其在現代社會的沖擊下變質,喪失原汁原味,最終淪為一種純粹的表演,這是我們值得深思的一個重要問題。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貴州優美宜人的自然環境,清水出芙蓉,不僅成就了我省山水秀美的造型,也孕育了各民族人民的美好心靈。但重疊的大山,險峻的峽谷,由于歷史上信息交通的阻礙,對貴州各民族人民的眼界、認識形成制約,人們既熱愛自己的家鄉,也渴望走出大山,走向世界。這種童心望世界,是一種難能可貴的文化狀態。我們傳承優秀民族民間文化,就是要注重弘揚這種純真美好的心靈,以之改造當前社會上的不良風氣,而不能讓她同流合污。
建成一個真正的文化強省,需要具有認同感、親近感、歸屬感的“軟實力”。我省民族民間文化既是這個軟實力的基石,也是這個軟實力的引擎。弘揚民族民間文化的本質,就是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目的就是要形成淳樸誠信的人文氛圍和社會環境,做到“風景如仙境,人情似故鄉”的境界。只有讓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產生足夠的吸引力,才能把傳統的優質文化資源有效地轉化為現實的文化生產力,形成多彩貴州文化強省的核心競爭力。
所謂文化,古人在《周易》中說:“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即文明教化之義。所謂民族民間文化,則是民族民間的文明教化,實際上也就是各民族群眾在追求幸福的歷程中形成的狀態。我們說傳承民族民間文化,就是傳承這種狀態。既然是一種狀態,就應該是不斷發展變化的。所以,當我們說傳承民族民間文化的所謂原汁原味,并不是想要拘泥于原樣的不變,而是講究汁味的不變,講究精神實質的堅守。比如民族歌舞、民間工藝,包括民族民間習俗等等,時代環境不同了,原有的樣式一成不變,就很難存在下去,更不要說走進文化市場。
但是,民族民間文化自然傳承的變化,并非我們今天所說的文化創新。民族民間文化的創新,本質上應該是創造潛在的民族民間文化市場需求。我們說要建設貴州文化強省,文化創新是根本的驅動力。這種文化創新,對傳統民族民間文化而言,是一種后發先至的追求,是一種生命力的煥發。因為,文化創新,不僅僅是要文化與時俱進,而是要文化做社會發展的牽引機和火車頭。民族民間文化是文化創新的重要資源,文化創新則是傳承民族民間文化最有效的手段。就像當年民間戲曲藝人以徽戲和漢戲為基礎,吸收昆曲、秦腔等一些戲曲的優點和特長,通過創新誕生了京劇這一劇種;而今李玉剛又以京劇為基礎,借鑒戲曲、古典舞、民歌、美聲、通俗等元素,創新演唱《新貴妃醉酒》,使京劇這一古老的藝術形式躋身于當代社會的大眾文藝市場,迸發了無限生機。可以說,一種文化能生生不息的發展,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正源于這種不斷的文化創新。
省委省政府要求把貴州旅游打造成支柱產業,正是看到了貴州不僅有優美的自然文化,更有深厚的歷史文化、民族文化積淀。我們必須深挖民族歷史,不斷發掘民族民間文化的“源泉”。但如果我們對這種自然文化和民族民間文化僅保持傳承狀態,游客無論到了哪個景點,文化內容千篇一律,周而復始。除了天賜的優勢資源之外,無非喝牛角酒、吃農家飯,或者擺長桌宴、跳民族舞,游客很快就會產生審美疲勞。各地各民族文化漸趨同質化,缺乏獨特人文區別和新意;各種民族民間工藝品也粗制濫造,沒有創意精品。不僅很難引起顧客購買的興趣,有的甚至敗壞了民族民間工藝的名聲。這顯然是不利于旅游產業的發展。我們要在原生態的基礎上拓展延伸,讓獨特的民族民間文化變成游客百看不厭、愛不釋手旅游品牌,這就需要進行文化創新。因為只有文化創新,才是促進貴州旅游持續發展,形成支柱產業的根本動力。
民族民間文化的創新,就是要創造當代文化市場對民族民間文化的需求。文化創新,很大程度上是時代性與現代審美化的代名詞。任何傳統音樂、舞蹈、手工藝,包括一些文化習俗、儀規,只有通過文化創新,激活于當下,融于當下、活在當下,才能煥發出強大的生命力,才能從過去走進當下,走向未來。正如《禮記·大學》所言:“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文化創新具有緊迫性、持續性。創新是弘揚民族民間文化的根本手段,若沒有創新,只是拘泥于“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傳承民族民間文化也只能是一種一廂情愿的良好愿望。
我們必須要緊緊把握住文化創新這個方向,開掘民族民間文化的豐富資源,改善社會文化環境,建設文化創新機制,提供文化創新平臺,培養文化創新人才,才能實現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建設多彩貴州文化強省的戰略目標。
(作者單位:貴州省文聯)
責任編輯:謝義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