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光
遼寧科技學院
大健康理念視角下本溪生態健康游發展研究
劉曉光
遼寧科技學院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對健康的理解和需求不斷提升,大健康理念應運而生,以健康養生為目的的旅游活動也逐漸受到更多關注。依托豐富的地域旅游資源,在保護資源的前提下合理規劃與開發旅游景區,注重資源利用、旅游設施建設、城市背景渲染、產品設計等環節,整合多方面要素發展生態健康旅游,是本溪旅游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新途徑。
大健康;本溪;生態健康游
人們對于“健康”的理解隨著時代的發展在不斷演進著。在20世紀50年代前,健康僅被注解為“不生病”;1948年,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在其制定的《保健大憲章》中指出:健康不僅是沒有疾病和虛弱,而是保持身體上、精神上和社會適應能力的完整狀態;1978年9月召開的國際初級衛生保健大會通過的《阿拉木圖宣言》中又重申了健康的含義:健康不僅僅是沒病和痛苦,而且包括在身體上、心理和社會各方面的完好狀態;到了20世紀90年代,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的定義又做了修改和補充,在人的心理、生理、社會的三要素中又加進了“環境”因素而構成健康的四大要素。
當時代的腳步邁入21世紀,在經濟、文化、科技迅猛發展,人們日益關注生活品質與生命質量的當下,具有時代特征的德、智、樂、美、壽、基因、健商等要素已融入了原有的健康概念之中,一個更高層次的“大健康”理念走上了歷史舞臺。大健康中的德即人的道德和品行;智是聰明、智慧;樂可以理解為愉快、豁達;美則是們對美的追求與向往;壽指的是人類生存的年限;基因圖譜等科技為人類提供更先進的疾病篩查和治療方法;而健商同智商、情商一樣,是人類基本素質的重要標志,是由整體觀念、綜合護理、自我保健等構成的綜合理念。
2.1 關于生態健康游
隨著旅游業的不斷發展,旅游活動已從觀光游覽性旅游向保健、養生、休閑、娛樂、文體運動等方向轉變,以獲得健康為主要目的的旅游活動成為旅游業發展的新趨向。旅游者在旅游過程中的身心健康受到的關注超過了旅游發展史上的任何時期,從單純重視經濟效益到兼顧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到再關注人的健康與全面和諧,這是旅游業與時俱進的表現。生態健康旅游是以旅游地優美的自然風光和優良的自然環境為依托,通過生態休閑、戶外運動、文化體驗、養生療養等手段,以滿足游客休閑娛樂、強身健體、修身養性、養生養老等需求的專項旅游產品。生態健康游以其鮮明的理念,豐富的內涵,寓教于游的形式,為人們實現大健康生活提供了重要途徑。
2.2 生態健康游的功能
2.2.1 生態健康游的修身養性功能
以生態學思想及原理為依據的生態健康游在規劃開發過程中注重環保意識,講求自然、經濟、社會協同發展。對于旅游景區來說,由清潔能源到資源可持續利用,再到減少對當地文化的影響并關注周邊居民利益等諸多方面都是極為關鍵的問題,這些人與人、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思想通過導游員的講解和游客的切身體會傳遞,可以使游客在旅游過程中提高環保意識,向游客宣傳“旅游消費文明化”與“旅游消費無害化”等旅游消費道德規范,達到“修其身”、“養其性”的高層次旅游活動的真正目的。
2.2.2 生態健康游的健腦益智功能
生態健康游的核心是讓游客通過親身體驗大自然,通過參加自然保護區觀光、動植物觀賞、地質地貌考察、農業采摘、康樂保健等活動,傾聽導游人員講解大量的自然保護和生物多樣性相關的專業知識,甚至在專業人員的指導下訓練一定的技能,這些都有利于游客增長知識,健腦益智。
2.2.3 生態健康游的愉悅身心功能
生態健康游的開展地多為森林公園、地質公園、風景名勝區等,生態環境良好,空氣清新,景色秀美,動植物資源豐富。在這種環境中,生態健康游體驗以欣賞、認知自然和人文生態,集保健、休閑、養生功能于一體,通過預先設計并組織的、需要游客主動投入時間和精力的參與活動,使游客享受自然與人文妙趣,感悟自然與人文神奇,最終達到悅身、悅心、悅意的境界。
2.2.4 生態健康游的審美功能
珍視生命、珍視自然的生態美學觀點是生態健康游的靈魂。生態美是在自然美的基礎上,在人類對自然價值重新認識的基礎上產生的美學觀點。生態健康游景區中的藍天白云,青山綠水,姹紫嫣紅,飛禽走獸,人文景觀等無一不充滿著美。在體會自然美的同時,游客也可以在旅游活動中切身體會各種設施與服務所為其帶來的活力之美、和諧之美、創造之美和參與之美。
2.2.5 生態健康游的保健功能
生態健康旅游以生態環境為背景,以休閑養生活動為主題,利用中醫養生、現代醫學、心理疏導,以及各種有益于身心的藝術、運動、學習等等方式開展旅游健身的活動。生態健康旅游符合旅游者對原生態、健康生活及保健養生的追求。
2.2.6 生態健康游的教育功能
生態健康游是一所豐富多彩的大學堂,是進行生態環境教育和健康教育的知識之旅,寓教于游是最根本手段與核心內容。旅游客們參與生態健康游,不僅可以享受、認知自然和文化遺產,還可以保健養生,強身健體;游覽過程中強調對自然生態、文化多樣性、當地社會負責,同時亦提供科學系統的健康知識與全新的健康理論和方法,并對如何獲得更高的健商提出全方位的指南。這是一種可行性的生態環境與健康教育途徑,是一種全民教育,又是全程教育,也是終身教育。
3.1 在景區規劃與開發上堅持保護性原則
不涸澤而漁,不焚林而獵,是古老的可持續發展思想,在當下全人類關注資源環境問題的大背景下進行景區規劃與開發,就要尤
下轉(第1 1 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