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雪瀅
武漢市第二中學高三(15)班
對加快企業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的一點思考
呂雪瀅
武漢市第二中學高三(15)班
高技能人才是企業發展的骨干力量,是人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國家大力建設重點支持的人才項目。本文通過查閱60多家企業的相關信息并進行匯總、統計分析,提出了對企業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方面粗淺的思考和建議。
(一)高技能人才隊伍的總量、結構和分布
本次查閱企業的單位職工總人數4.32萬人,其中持有職業資格的技能勞動者1.70萬人,占單位職工人數的39.53%;高技能人才0.35萬人,占職工總人數的8.20%,占技能人才的20.86%。
從技能水平分析,在取得職業資格的高技能人才0.35萬人中,高級工0.23萬人,占持證高技能人才總量的66.01%;技師0.07萬人,占持證高技能人才總量的20.72%;高級技師0.04萬人,占持證高技能人才總量的13.27%。
從文化程度分析,初中以下文化程度0.07萬人,占高技能人才總量的21.28%;中專技校職高文化程度0.14萬人,占高技能人才總量的40.41%;大專文化程度0.08萬人,占高技能人才總量的23.31%;大學及以上文化程度0.05萬人,高技能人才總量的15.00%。
從年齡結構分析,30歲以下0.09萬人,占高技能人才總量的27.26%;31-45歲0.13萬人,占高技能人才總量的36.47%;46-60歲0.11萬人,占高技能人才總量的30.89%,60歲以上0.02萬人,占高技能人才總量的5.38%。
從性別構成看,男性0.25萬人,占高技能人才總量的69.70%;女性0.10萬人,占技能勞動者總量的30.30%。
(二)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的特點
一是宏觀政策環境顯著改善。從國家到省、市都相繼出臺一系列政策措施,為高技能人才隊伍的建設與發展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二是培訓數量增長。近幾年,職業技能培訓人數逐年增加,取得職業資格人數穩步增加。三是總量偏少,缺口較大。技能勞動者占從業勞動者的比率低,高技能人才比例更為偏低。四是技術技能結構不平衡。技能勞動者總體上還存在著“四多四少”現象,即初級技能者多、高級技能者少;單一技能者多、復合技能者少;傳統技能者多、現代技能者少;短訓速成者多、系統培訓者少,高技能人才供不應求。
一是企業還不夠重視。這主要表現在部分企業忽視對員工的培訓,企業只使用,不培養,參與高技能人才培養的積極性不高,少數企業甚至全年培訓經費為零。很多企業只重視專業技術人才,輕視技能人才,不少企業甚至不知道高技能人才的概念,也有少數企業只看眼前經濟效益,認為企業培養人才成本大,不如招聘省時、省事、省錢,缺乏企業發展的長遠規劃。還有部分企業怕留不住高技能人才,因此只開展初、中級或上崗證培訓班,不舉辦高級工、技師和高級技師培訓,造成技能勞動者整體素質偏低。
二是待遇不合理。高技能人才收入不高、社會地位不高的現象仍然存在,他們相對于企業的管理人員和科技人員而言,絕對工資數不高、穩定性差,經濟地位和社會地位與實際貢獻不成比例,造成了“上熱下冷”現象。
三是職業技能準入不嚴格。許多高新技術企業在招聘時只看重學歷和專業技術職稱,更有的為了使用廉價勞動力或為了應急維持崗位需求,對應聘者不作職業資格要求,導致職業資格證書的覆蓋面偏小,使職業資格證書影響力和吸引力有限,嚴重制約了國家就業準入制度的實施,制約了職業培訓氛圍的形成,也制約了職工素質的提高。
四是供需雙方存在矛盾。主要表現為企業對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數量與學校培養能力不足的矛盾,導致技能人才特別是高技能人才緊缺,高技能人才基礎能力建設非常薄弱;企業對畢業生技能的要求與學校傳授技能水平差異的矛盾,不僅導致了就業難,學生找不到工作,還導致了招工難,出現適用人才難求的結構性失業現象。
(一)建立和完善高技能人才培養體系
(1)加快高技能人才培養基地建設。進一步擴大學校教育培養規模和擴大企業崗位培養規模,加快培養企業急需的技術高技能型、復合高技能型人才以及高新技術產業發展需要的知識高技能型人才,并以此推動高技能人才隊伍的整體建設。
(2)優化整合職教資源。按照自愿整合、強強聯合的原則,加快職業教育布局結構調整的進程,最終實現“學校少而精、專業大而強”,學校呈梯次發展的職教格局。
(3)加快專業結構調整和建設。積極圍繞支柱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發展需求,在各類技能人才培養院校建立與之相適應的課程體系。
(4)充分發揮企業在高技能人才培養的主體作用。企業是高技能人才培養使用的主體和受益者,應將高技能人才培養納入企業發展的總體規劃,加強崗前培訓和崗位培訓。
(5)積極推行校企合作培養制度。完善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養制度,鼓勵企業參與投資建設實訓基地。
(6)加強職業教育師資隊伍建設。進一步完善教師培養制度,促使其向“產學一體化”方向發展。
(二)健全和完善高技能人才工作機制
(1)充分發揮技師和高級技師,在進行重大生產決策,組織重大技術革新、技術攻關項目時的關鍵作用,以及在解決技術難題、實施精品工程項目和帶徒傳技中的關鍵作用,在關鍵崗位、工序設立首席職位,發揮技師“技能領頭人”的作用,讓高技能人才與相應的專業技術人員享受同等待遇。
(2)考核企業高技能人才配置狀況。建立企業高技能人才配置標準,使企業高技能人才形成合理梯次結構,有計劃培養和儲備與崗位相匹配的高技能人才。
(3)廣泛開展職業技能競賽和評選表彰活動,創造高技能人才成長的良好社會環境,促進優秀技術工人脫穎而出。
(4)積極組織高技能人才技術交流活動。舉辦各種形式的高技能人才主題和高技能成果展示活動;建立高技能人才與科技人員、技術院校師生交流的平臺;挖掘和保護具有民族特色的民間傳統技藝;鼓勵和給予經費支持高技能人才參加國際技術交流活動。
(5)進一步完善高技能人才激勵機制。建立以政府獎勵為導向,以企業獎勵為主體,輔以社會必要的獎勵機制。引導用人單位完善培訓、考核、使用和待遇“四位一體”的激勵機制,促進高技能人才快速成長。
(6)完善高技能人才保障制度。進一步落實高技能人才社會保障權益;做好高技能人才在流動中社會保險關系接續工作,逐步突破地域、部門、行業和所有制的限制;具備條件的企業,要積極為包括生產一線的高技能人才建立企業年薪制度和補充醫療保險等方面的優惠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