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王 凱 2.李政委
1.澠池縣交通運輸局執法所 2.澠池縣公路局
試論路橋過渡段的施工技術要點
1.王 凱 2.李政委
1.澠池縣交通運輸局執法所 2.澠池縣公路局
路橋過渡段是連接橋涵、通道等構造與兩端路堤的重要部分,因不均勻沉降問題路基、橋涵常出現臺階等問題,當臺階達到一定限度時,將會給行車的舒適度及安全性造成極大的危害。為此,本文主要對路橋過渡段施工技術的應用及質量控制進行了分析與探究。
路橋過渡段;技術應用;質量控制
隨著大量高等級公路的不斷涌現,施工人員對其存在的問題已經有了深入的認識,在處理措施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過渡段是路基與結構物等銜接時需特殊處理的地段;是路基不均勻沉降控制的關鍵。過渡段設置可滿足線路剛度均勻過渡及線路平順的要求。從過渡段的地基條件、軟基處理方法、填料選擇、壓實標準、質量檢測上采取措施,以減少兩者之間的塑性變形差,實現平穩過渡。由于兩種結構物剛度不同,會引起軌道豎向剛度的突變。因此,必須在路基和橋梁之間設置一定長度的過渡段,使軌道的剛度逐漸變化,并最大限度地減少路橋間的沉降差。
1、搭板設置。在路橋過渡段施工中設置搭板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如搭板長度控制在一定范圍內,在車輛荷載作用下,路面的彎沉將會不斷改變,這種方式在具體施工中難度較大。另一種方式可以對剛柔過渡問題進行有效處理,依據具體施工情況,必須將搭板長度控制在8厘米以下。其他方式如選用預留反向坡度的方式,也就是保持搭板和橋臺連接處標高相同,路面連接端要比設計標高高一點,進而形成一個預留的反向坡,依據路橋之中的沉降差確定坡度的大小,這種方式必須在路線縱斷面平順的基礎上進行,以此對沉降差及預留反向坡度進行確定。搭板和橋臺之間的錨固有兩種方式水平向和豎向。在車輛荷載作用下搭板自由端一定會出現豎向位移現象,因此應選用水平向,這樣對橋臺受力更加有利。在混凝土搭板施工中橋臺混凝土搭板及其頂層施工技術必須遵循施工要求進行立模作業,同時確保混凝土表面的坡度及平整度符合施工要求。
2、填筑施工。對臺背路基沉降及跳車起影響作用的因素為臺背回填壓實質量,作為臺背施工的重要環節,臺背回填碾壓施工中如機械壓力過大將嚴重影響到臺墻的質量。基于此,應采用小型壓實機械進行臺背回填的壓實作業,在壓實過程中如分層壓實必須將其厚度控制在10厘米到15厘米之間。在選取材料的過程中必須要采用便于壓實的材料,相關實踐表明,在相同壓實標準情況下,臺背回填處粘性土的壓實功高于砂礫料及二灰碎石的壓實功,選用小型壓實機械要使臺背回填粘性土壓實度高于95%難度很大。
在路橋過渡段施工中,如僅僅采用橋頭搭板,根本無法確保路基的壓實度,進而導致路基下沉現象的出現,甚至出現搭板下地基脫空的現象,進而不利于搭板的受力。由此可見,橋頭搭板的配合設置,必須嚴格控制路基的壓實度。在路橋過路段壓實施工中,應選用振動式壓路機在距離路基頂面1米范圍內進行壓實施工,也可以選用其他小型壓實機械根據壓路機械的振壓作業深度確定各層填筑的厚度。遵循分層填筑、分層碾壓及分層檢測的方式進行有效施工。為減少壓路機與構造物之間的距離,需要將路基縱向填筑成具有一定坡度的斜坡,通常控制在10到15度之間,與構造物之間形成鈍角,并對這個角度進行有效控制,這樣對碾壓機械作業的穩定性及安全性十分有利,這段坡度的長度要控制在5米以上。
3、地基處理。作為控制橋頭跳車的重要措施,橋背軟弱地基的有效處理對路橋過渡段質量控制具有重要意義。現階段我國軟基處理中應用的主要方式有換土法、超載預壓法等,這些方式應用可以對地基性能進行有效改善,同時還可以有效對路橋的承載力進行提高,降低沉降差等。
4、臺背排水。在路橋過渡段如果排水處理不當,會使水沿橋臺路基連接處下滲,降低路面結構層的穩定性,路基和地基的穩定性,加劇錯臺和跳車。因此應根據臺背填料類型、降雨資料及滲水量等選擇適宜的排水方式,以疏干臺后填料的水分。
臺背路基填筑前,在原地基土拱上亦設置泄水管或盲溝。在基底上,先作必要的處理。然后填筑橫坡為3%~4%的夯實粘土形成土拱,再在土拱上挖成雙向坡的地溝(地溝尺寸一般寬為40~60cm,深為30~50cm)。在臺背后全寬范圍內滿鋪一層隔水材料(可用油氈或下墊尼龍薄膜上蓋油氈)。橫向盲溝的設置與上相同,取消泄水管,以滲透系數較大的透水性材料填筑地溝(加大粒徑碎石)。用土工布包裹盲溝出口處,并對其作必要的處理。有時視需要可在臺后填方中設排水墊層。
1、臺背回填壓實度不夠、灰劑量不達標導致路橋整體強度差,長時間車輛在路面行駛致使沉陷現象發生,因此導致橋頭跳車。橋梁的結構為剛性。沉陷現象基本上不會出現,但路基卻存在允許變形,所以剛性橋面無法很好的銜接柔性路面,最終出現沉降變化。想要在施工過程中解決這個問題,必須通過對過渡路段的加長進行緩解。
2、因為施工人員的疏忽或者施工路段的不利因素,往往導致過渡段與路基銜接處成為施工的薄弱環節,裂縫和橋頭沉陷現象頻繁發生。所以,在施工過程中,盡可能的讓臺背回填土與相鄰路基施工同步進行,假如確實條件不具備,則需要在填筑時逐層加寬至少十厘米成倒臺階施工,不允許在臺背填土時采取直上直下的方式。
3、在施工過程中,按照施工的設計要求進行立模,同時使混凝土的表面坡度與平整度得到保證。由于搭板與橋頭處混凝土頂面,它與基層定面的距離比較小,相對較薄的基層在壓路機碾壓時,會出現破碎現象或呈薄餅狀。我們根據實際情況,當基層頂面與搭板混凝土頂面的距離小于十厘米時,在鋪筑下面層時需要消除鋪好的水泥碎石,統一填筑瀝青混凝土,并進行找平,從而使臺背回填的整體強度得到有效保障。
綜上所述,為有效處理路基與橋梁過渡段的問題,必須從細節入手,采用合理的設計理念和方法,對路橋過渡段的結構設計及施工工藝進行全面深入分析,進行科學的結構設計,加強對過渡段結構施工的各個環節工程質量的控制,以確保車輛高速、安全、平穩運行。
[1]劉婕;;淺議路、橋(涵、通道)過渡段不均勻沉降的原因及預防措施[A];河南省土木建筑學會2010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2]唐軍;李勇;賀春寧;呂治國;;高速公路橋頭跳車病害誘因綜合分析[J];湖南交通科技;2015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