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嘉龍
廣東省建筑設計研究院
醫養結合養老院建筑設計研究
張嘉龍
廣東省建筑設計研究院
本文分析了我國老年人口生活和醫養結合型養老建筑建設現狀,并對醫養結合養老建筑設計的導引和策略進行了探討,以供參考。
醫養結合型;養老建筑;建筑設計
“醫養結合”指的是以“醫養一體化”的發展模式,集醫療、康復、養生、養老等為一體,把老年人健康醫療服務放在首要位置,將養老機構和醫院的功能相結合,把生活照料和康復關懷融為一體的新型養老服務模式。
據有關數據顯示,中國已成為世界人口老齡化最嚴重的國家。2015年數據顯示,中國人口總數13.6億,60歲以上人口2.1億,老年人口比重接近16%。未來20年將是中國老年人口增長最快的時期,2030年將翻倍到4億,這在應對人口老齡化都面臨史無前例的重大挑戰。
雖然我國養老模式逐步健全,機構養老和社區養老提供多樣化的養老選擇,但大部分社區養老服務設施和療養條件嚴重滯后,加之以往的計劃生育政策,使“4-2-1”的家庭結構和空巢化比例快速上升,令獨居老人缺失照顧,進一步加劇了老年人居家生活護理的問題。因此醫療養老機構將會成為不少老年人的選擇。
醫養結合型的養老機構核心競爭力之一是醫護配套服務和體系,為老人提供及時、便利、權威的醫療服務。把醫療和養老結合在一起,有病及時治療,無病康復養老,這尤其成為有病老人、高齡失能老人的最佳去處。
目前,從我國醫養結合型養老建筑的發展現狀來看,其入住對象基本為需要中長期專業醫療服務的老年人。難以為老人打造高品質的養老空間,創造精品生活。本文將結合筆者的設計經驗,分析醫養建筑在設計中的普遍問題,然后針對整體規劃和建設層面,提出醫養建筑在適老需求方面的設計導引,并在建筑層面以外,分享相關的設計手法和策略,以供參考。首先,在醫養建筑設計方面的問題普遍體現以下三個方面:
2.1 設計與運營管理的差距
我國在養老建筑的無障礙設計和適老化等方面的研究已經取得了較大程度的進步,同時也出臺了一些關于老年建筑設計的規范和準則,但是在細節和通用化等方面還存在著一定的不足,尤其對后期的運營管理方面較為欠缺,在運營服務方面無法滿足老年人的實際需求。
2.2 設計平面的可調整性差
在人口老齡化趨勢不斷加劇的同時,社會中的老年市場也發生了較大程度的變化,運營方式的不成熟導致業主有可能會將養老建筑轉變為醫療使用的病房樓。這要求建筑師在設計時要考慮未來的建設改造。
2.3 養老建筑的缺少空間“療愈性”
養老建筑設施的最顯著效用就體現在“療愈性”上面,但此療愈性僅針對老年人“醫療康復”的功能實現,往往忽視“生活環境”這一重要的設計因素。高品質的生活環境使人愉悅,更有助長者的養老康復,但在實際設計中卻缺少這方面的考量。
3.1 醫養結合型養老建筑的總體布局
對于醫養結合型養老建筑而言,其核心價值是其提供的醫療配套服務,而作為醫養結合的核心功能區,宜靠近城市道路交叉口,便利的交通不僅方便入住老人,而且可以輻射周邊更大范圍的區域,為醫療功能的良性運營創造條件。
規劃布局宜采用院落式的圍合形態,院落圍合更有利于結合中心庭院塑造良好的氛圍,增加老人間的交流和歸屬感。同時以風雨連廊串聯住主要建筑,半封閉半開敞的空間形式也有利于老年人與自然環境接觸。
3.2 健康的漫步系統
對于老年人,漫步是最適合的健身康復形式,醫養建筑的道路規劃中應考慮合理組織適合老年人的步行系統,同時注意人車分流。用地內部宜規劃三級道路系統。第一級道路系統由設在建筑周圍的環路系統組成,可直接到達建筑入口;環繞中央綠地區域,設置第二級環形健康步道系統,路徑通過建筑底層的架空層相連;環形步道之間由第三級支路相連,健康漫步道穿行在綠地與樓宇間,毗鄰路徑周邊亦設立交互活動的場所,提供豐富的養老社區生活。
3.3 醫養結合型養老建筑的單元設計
在平面布局中應采用便于空間靈活改造的結構形式,由于目前養老市場、運營方式等方面并沒成熟,導致在養老項目中業主對功能需求經常發生變化,入住單元可能會在養老和醫院病房兩者之間切換,這要求建筑師在設計中應盡量提高空間結構的靈活性。針對這種情況,在標準層平面中應采用框架結構形式,并且采取大柱跨尺寸或多種柱跨尺寸組合,以適應未來的調整要求。
3.4 醫養結合型養老建筑的空間設計
對于醫養建筑公共空間的設計而言,不同的空間應為老人提供多樣的活動場所,并設置座椅,提供節點性休憩空間。廊道交叉口、休憩亭等均設置一鍵緊急求助按鈕,提高生活安全性。樓層公共樓道設置陽光露臺,為老年人提供樓層交流空間。
3.5 醫養結合型養老建筑的部件配置
醫養型建筑應整合現有技術,在綜合性的技術體系下全面提高生活環境,以滿足老年人對高品質居住環境和生活質量的追求。如建筑內部定點監控系統、公共空間標識系,套間內部采用自動報警系統(一鍵緊急呼叫、人體不活動感應等),常態健康監控、太陽能供水、新風換氣、中央空調、干式地暖、LED照明、綠色建材等。也正是在統一的技術集成下,才使得養老居住性能得以全面提高。
3.6 學院式養老模式
學院式養老模式并不是建筑設計,更強調的是一種互動體驗。在醫養建筑運營時設立的活動中心,長者不僅可以在這里學習他們感興趣的東西,也可以一展所長去傳授他們擅長的東西;長者甚至可以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選擇承擔部分工作,例如園區綠化,安保和餐飲等,而這種付出都可以是有回報得,養老中心根據他們從事的工作給予相應的積分,這些積分可以換取課程,甚至可以把積分的使用范圍拓展到餐飲、購物、休閑娛樂和醫療保健等各項消費內容中。
綜上所述,本文從相對宏觀的視角,探討了醫養結合養老院建設中遇到的設計問題進行分析。應當認識到,醫養型建筑不僅是簡單的無障礙設計、空間設計和設備配置,更是對新技術發展和用戶需求的綜合應對。建筑師不僅需要結合老年人的行為特點進行設計,更需要綜合考慮開發模式、運營管理等多方面因素的因素,才能從而有效保證項目的可落實性和今后的良性運行。
[1]楊艷梅.醫養結合型養老設施建筑設計策略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15.
[2]戴靚華.醫養理念導向下的城市社區適老化設施營建體系與策略[D].浙江大學,2015
[3]張曉怡.養老建筑的立體綠化設計與措施探究[D].河北工程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