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遼寧省土地整理中心 姜國勇
遼寧省未利用地開發利用適宜性分析及保護對策
文/遼寧省土地整理中心 姜國勇
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是實現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前提和基礎。持續發展是我國當前和21世紀經濟發展的方向和目標,也是指導合理開發利用土地資源的基礎,按照未利用地的適宜情況,因地制宜進行有序開發,既要充分開發未利用地,使經濟能持續發展,又不致因此而破壞生態環境,從而達到土地資源的永續利用是遼寧省未利用地開發的重要原則。本文從遼寧省未利用地的資源現狀和特點出發,分析其開發適宜性分區情況和開發利用難點,提出開發保護的具體對策。
1.未利用地比重較小,類型多樣。全省未利用地面積170萬公頃,占全省土地總面積的11.51%,未利用地相對匱乏。未利用地類型分為河流水面、湖泊水面、沿海灘涂、內陸灘涂、荒草地、鹽堿地、沼澤地、沙地、裸地,包括了除冰川及永久積雪之外的所有未利用地類型,未利用地類型多樣。
2.未利用地中水域面積較大,生態保育功能強。全省未利用地中水域面積為58萬公頃,占全省未利用地的34.31%,主要分布在遼寧中部平原和沿海區域,水域的生態保育功能突出,特別是遼寧雙臺子河口濕地、鴨綠江口濕地等海岸濕地在保護生物多樣性、涵養水源、調節大氣環境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3.未利用地中荒草地比重大,開發具有一定難度。全省未利用地中荒草地面積為109萬公頃,占全省未利用地的63.83%,主要分布在遼寧東部山地區和西北部低山丘陵區,部分荒草地適宜開發為耕地、園地等農用地,但受經濟、技術和自然條件限制,土地開發具有一定難度。
綜合確定評價單元,通過GIS對評價單元的地形地貌、土壤條件、社會條件和區域生態環境進行空間疊加,產生新的空間特征,并輸入遼寧省未利用地生態適宜性評價特征的屬性,生成未利用地生態適宜性評價單元。主要分為三個區:
1.適宜開發利用區為適宜區域,共87萬公頃,占總用地的50.80%, 本區生態條件優良、開發條件較好。主要集中在撫順、本溪兩市所屬的縣(區)和鐵嶺市的西豐縣、丹東市的太平灣電站、鳳城、寬甸縣以及鞍山市的岫巖縣等縣市。該區溫和、溫暖半濕潤兩個氣候區,光能資源豐富,水利、氣候資源優越。降水充足,地表水資源豐富,土壤水平地帶按溫暖落葉闊葉林棕壤—中溫帶森林草甸黑土—草甸草原黑鈣土的順序演變。本區地勢較高,灌排條件較好,鹽堿化程度較低,適合進行耕地開發利用,發展種植業 — 農區飼養型生態循環農業。因森林和植被的覆蓋較好,使該區土壤侵蝕模數不高。對適宜開發利用區要重點實施耕地開墾、建設利用和掛鉤整備,著力補充耕地和增加建設用地。
2.限制開發利用區為基本適宜區,共67萬公頃,占總用地的39.51%,限制開發利用區是一個過渡區域,資源典型程度一般、分布比較密集。全區包括大連市長海縣,鞍山市岫巖滿族自治縣,撫順市撫順滿族自治縣、新賓滿族自治縣、清原滿族自治縣,本溪市本溪滿族自治、桓仁滿族自治,丹東市鳳城市、寬甸滿族自治,阜新市阜新蒙古族自治縣、彰武縣,朝陽市建平縣、北票市、凌源市、朝陽縣、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葫蘆島市建昌縣等13個縣(市、區)。本區境內有努魯爾虎山、松陵、醫巫閭山三大山脈和大凌河、小凌河、六股河等河流,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呈階梯式降低,地貌特點是山地、丘陵、河谷相間分布。地處半干旱、半濕潤型易旱地區,風沙大,光照條件較好。其土壤水平地帶譜按照暖溫帶落葉闊葉林褐土(或棕壤)—中溫帶旱生灌叢石灰性褐土—干草原栗鈣土(內蒙)的順序演變。該區是遼寧省生態演進劇烈、生態環境較脆弱的區域,地貌以河道、河間洼地、濱海潮間帶為主;土壤類型主要為濱海鹽土、鹽化潮土,極易發生次生鹽漬化。必須采取“在開發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的原則,同時緩解對生態環境的壓力。對限制開發利用區主要實施營園造林和牧業蓄養,在保持土地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可對平坦及緩坡未利用地進行耕地開墾和建設開發,適度補充耕地和增加建設用地,著力補充園地、林地和人工牧草地。
3.禁止開發利用區為不適宜開發地區,共17萬公頃,占總用地的9.69%,全區包括全省國家級和省級自然保護區41處、世界文化自然遺產6處,國家級和省級風景名勝區23處、國家和省級森林公園62處、國家地質公園5處、重要濕地和濕地公園7處;全區主要集中在綠化率低,無自然植被,未利用地資源匾乏,不具備未利用地的條件的區域,該區生態敏感性較高,系統穩定性差,應以生態恢復為主,地形較復雜,植被覆蓋高,生態系統穩定性差,極易受到人類活動的干擾,是全省中生態敏感性最高的區域,屬于重點保護對象,不適合未利用地開發,應出于對生態系統安全的考慮,重點進行生態林,綠地的建設,禁止開發建設,同時應要求相關部門制定政策法規劃予以嚴格保護,不易未利用地的開發。
遼寧省未利用地開發適宜性的空間分布特征與其未利用地等級分布有著良好的一致性。適宜度較好的地區主要分布在坡度小,植被覆蓋率相對高,水環境相對優良,生態環境相對較好的地區。其中,適宜區域、不適宜區域的分布相對較為集中。根據其統計結果表明,遼寧省適宜未利用地開發的土地較多。但較多土地不宜進行進一步的開發利用。
遼寧省未利用地土地資源開發的難度較大。其主要表現:一是全省土地開發歷史悠久,土地開發利用程度高,尚未開發利用的土地均存在難利用的限制因素,所需開發經費、科技、物力、人力均較巨大。二是遼寧待開發土地資源,雖然在土地詳查和農業后備資源調查中均作了概況歸納,但具體待開發的土地資源類型表現為多樣性,其中包括:鹽堿地;濱海沼澤、沙地、荒草地、濕地、內陸沼澤、濕地、風成沙地、荒草地及坑塘等。由于每類待開發土地資源所處的地理位置不同,表現為光、熱、水、氣的過渡性,海洋與陸上、水生與陸生,濕潤、半濕潤與半干旱,低平原、平原、丘陵與低山,暖溫帶、溫帶、寒溫帶等錯落出現,均會產生負面效在對未利用地開發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和次要生態環境問題。
1.要協調和處理好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關系,進一步優化產業發展布局,積極調整產業結構,將保育東部山地和西部丘陵的林業發展區、中部平原和沿海平原的基本農田集中區為主體的生態基質的穩定,有效補充東部山地區和西部丘陵區的園地、林地,擴大中部平原區和西部丘陵區的耕地、人工牧草地面積,通過土地開發利用促進水土保持、水源涵養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增加生態過程連續性和生態系統完整性。
2.要堅持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的原則充分考慮各生態功能區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主導生態功能要求,切實做到資源的合理開發和可持續利用,確保生態保護目標的實現。資源開發利用項目應當符合生態保護目標,應根據保護生態功能的要求,逐步改造或搬遷,落實恢復項目所在區域生態功能的措施。
3.要根據生態功能區的功能定位,確定合理的生態保護與生態建設目標,制定可行的方案和具體措施,促進生態系統的恢復,增強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為區域生態安全和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