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 玲
大陸汽車電子(長春)有限公司
公司治理水平影響因素分析
洪 玲
大陸汽車電子(長春)有限公司
近年來公司治理風險方面的研究越來越受到學者的關注。從風險與收益的分布來看,由于各產權主體都在企業中投入了專用性資產,都面臨著一定的風險,因此企業的控制權和剩余索取權理應由各利益相關者共同擁有。在這種“共同治理”的模式下,企業的生存與發展就成為各方共同關心的問題。因此,找到影響公司治理風險的因素是對風險進行預防的前提,才能使利益相關各方相互合作,達到公司長期穩定的發展。本文從治理結構、治理行為、股權結構影響因素進行分析。
治理結構;治理水平
通常情況下,內部治理結構包括股東大會﹑董事會﹑執行機構(由高層經理人員組成)和監事會。這些要素之間是相互制約的,也是因為這種制約關系解決了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所產生的代理問題也同樣對公司的治理水平產生了影響。
本文認為,董事會規模與公司治理水平之間并非簡單的單調關系,董事會規模過大或過小都有一定的有利優勢,但也都對公司績效具有不利的影響,在特定的條件下可能存在一個最優的董事會規模使公司績效達到最大。與人數較少的董事會相比,人數太多對于董事會作用的較好發揮與公司治理具有一些不良影響,主要表現在倆方面:首先,董事會規模太大會出現董事會成員間溝通與協調的困難。同時在討論問題的效率同樣會降低。這種無法通過創新的思路或策略的傾向,以及決策效率低下,將會影響董事會的作用發揮,進而影響公司的治理水平。當然,董事會規模大也會存在一定的好處。首先是董事會人數較多會使得董事會內部的專業知識﹑管理知識得以較好地達到互補的效果。其次是大的董事會往往有代表多方利益的代表參與,因而有利于協調各方利益。再次是大的董事會有利于吸引各種不同的竟見,減少公司的經營風險。綜合來看,當董事人數過多時它所帶來的優勢將被其劣勢所超過,最終體現的是董事會規模偏大導致的缺乏創新與效率不足。相反,當董事人數過少時也是如此。
在董事會構成方面盡管學者們對獨立董事的激勵和約束機制還存在一定的分歧,我們仍假定獨立董事是在客觀﹑獨立的情況下發揮作用的。獨立董事比例太低,不利于董事會在進行重大決策時保持客觀性和獨立性,內部董事將不可避免地為其管理層的利益提供支持,由此就可能對保護中小股東的利益構成威脅,最終會降低公司的治理水平,但獨立董事比例過高時,由于董事會可能缺乏足夠的企業信息會造成決策偏離實際,或者更多地信賴于對管理層提交的報告,從而管理層的監督和控制信息變得反應遲鈍,不能及時制止管理層可能存在的“敗德”行為。完善的公司治理結構是理想狀態下的完美的責權利分配﹑有效的利益制衡機制;完善的公司治理結構具有保障會計信息質量的作用。所以在董事會的構成中適當的獨立董事人數有助于提高公司的治理水平。
眾所周知,任何一個制度都不能孤立存在的,激勵措施實施困難缺乏執行力,激勵制度在日常的經營中難以滲入或者只是表面形式,只注重表面,不過問細節,缺乏監督,只做表面文章等一些現象屢見不鮮,因此,我國現有情況是缺乏強有力的策略來構建激勵制度。合理的薪酬制度只有和其它很多相關的制度相配合才能真正的發揮其作用。真正的把薪酬激勵制度有效的執行下去,完善的薪酬結構和有效的執行力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2.1 監督行為
我國的現狀是公司監事缺乏主動性和責任感以至對公司的管理層沒法實施有效的監督。究其原因:
2.1.1 缺乏有效的激勵機制,監事會的報酬是掌握在經理層中,薪酬受到了經理層的控制,因此對經理層的監督也受到了限制,低廉的代理監督成本打消了監事的積極性,這樣很難對監事形成激勵效應的以激發他們的監督責任。
2.1.2 由于監事在公司處在劣勢地位并沒有受到重視所以很難發揮其監督職能,而且有相當一部分公司的監事不是專業出身缺乏法律﹑財務﹑金融等專業知識。監事有時成為了形同虛設,無法行駛自己的監督董事會和經理層的權力。這也是造成董事會變“一言堂”和總經理獨攬大權等從而降低公司治理水平的重要原因之一。
2.2 控制行為
企業實行內部控制的根本目標是通過提高公司的運行效率來提高公司的治理水平,企業依法實現正常經營以及保證會計信息的真實可靠是現代企業制度的根本要求。
由于公司的治理結構存在不合理,這也妨礙了內部控制的有效運行。內部控制制度更多是反應公司經理層的意志,而沒有建立在制定安排的基礎之上。
股權結構是公司治理的基礎,它決定了公司控制的分布情況以及委托代理的關系。公司治理結構決定股權的集中度,同時也影響了公司治理模式如何形成﹑運作和績效。股權結構同時影響公司價值也是公司治理風險產生的決定性的因素。
3.1 股權集中程度
在證券市場上,國家股是不能自由流通的,這樣既對國有資本的增值不利,同時也對國有資產的優化重組不利。在這樣的情況下,大股東們因為在股票價格上漲時獲利,當然也無法出售股票到在股票價格下降出現損失時,這樣也勢必會引發股東心理的不平衡,他們很可能通過關聯交易來侵占上市公司的資金造成了國有資產的流失,也損害了中小股東的利益。
3.2 控股股東性質
國有股“一股獨大”的現象往往引發了股東地位虛設,這樣也產生了內部人的道德風險,代理成本也會很高,中國上市公司對管理層的任命和激勵需要由政府來控制,而且國有企業改革以后產權并不明晰,在企業只有經理進行主持公司化得改制,所有者并沒有參與其中出現了“缺位”的現象。在這樣的情況下,無論是授權者還是被授權者之間都缺乏一個硬性的契約來對雙方進行約束,這樣所有者容易被經營者同化,因此經營者和所有者出現對立的可能性也減少了。在這樣的氛圍下,由于缺乏監督內部控制全靠經營者的覺悟,這樣也給公司治理帶來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