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展現狀。作為傳統農業大國,我國在步入全面信息化的現階段,對生態型農業產業健康快速發展的強烈需求。走生態農業之路,達到提質增效,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目標。相應的,國家也陸續出臺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如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保持農業穩定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農業現代化道路。而財政部等部委也聯合印發了《全國農業可持續發展規劃(2015—2030)》,對生態型農業產業的發展方向進行了科學界定。華中農業大學的劉應元等學者通過非期望產出模型對各省區的農業碳排放量等大數據進行分析,得出了我國生態型農業產業較之上世紀后十年,有了跨越式的進步的科學結論[1]。
總體來看,我國生態型農業產業的發展存在著明顯的不均衡特性,各省區在該領域的發展水平存在一定差異,而東中西部之間的差異則更加明顯。
(二)“瓶頸”問題。與工業、服務業等二、三產業領域相類似,生態型農業產業領域發展所需的新思維、新模式層出不窮,其技術含量也逐漸呈現出跨越式提升的態勢。但從人才集聚效應、技術成果轉化程度等方面來看,生態型農業產業領域卻較二三產業領域水平低、效率低,以“互聯網+”為重要手段的產品營銷手段應用不普遍,發展過程中的“瓶頸”現象明顯[2]。作為技術型專業人才來源主要基地的各類職業技術類院校,其商貿物流類人才培養模式與生態型農業產業發展存在較為明顯的脫節現象。主要表現在專門面對生態型農業產業發展的人才培養模式不完善、立志扎根基層服務農業發展的人才數量少以及熟悉三農問題的師資力量較為缺失等方面。這些問題持續的制約著生態型農業產業的持續健康發展,相應的,產業發展步伐的緩慢,會反過來降低其對人才的吸引力,進而直接影響到其營銷市場的敏銳度。
基于生態型農業產業具有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相統一的發展特點,職業技術類院校應在充分研判本地區該領域市場態勢的基礎上,依據自身優勢,會同相關力量聯合建立起院校培養、生產基地實訓、市場載體運營、技術單位支撐、政府行業監管的“五位一體”式商貿物流類專業人才的全過程培養模式體系。院校在課程設置上,適當增加國家在生態農業方面宏觀戰略政策以及相應法律法規的學習內容,強化學生的“互聯網+”式思維能力,定期開展模擬營銷以及“電商平臺”頂層設計理念創新大賽等課程設計活動。在師資力量配備上,大力引進或特聘一批具備生態型農業企業實戰運營經驗的高水平專家,遴選具有豐富經驗的專家,依據學生特點,建立“導師制”創新團隊,著重引導學生掌握農商對接、農產品生長規律、農業企業財務管理等方面的專業知識。主動對接本地區龍頭生態農業企業,采取派遣專業教師和學生定期赴企業等生產基地進行頂崗實習、掛職鍛煉等多種形式實訓,并參與利用“電商平臺”等互聯網手段的市場載體實際運營工作,強化專業人才的生產一線工作經驗。創新思路,與從事大型生態農業產業園的規劃設計類技術單位加大交流力度,從戰略規劃、空間落地以及開工運營等方面,增強學生的戰略思維和前瞻性水準。定期參與政府行業監管部門的企業檢查或市場監督等方面工作,特別注重各級政府在生態認證、品牌創造、市場營銷等方面的支持措施,進一步拓寬綜合性商貿物流類人才成長空間。
在國家加大農業供給側結構改革力度的現階段,生態型農業產業領域的商貿物流類專業人才嚴重短缺業已成為制約其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這要求承擔技術人才培養責任的職業技術類院校要充分研判社會需求形式和師生特點。基于此,聯合企業、市場載體、技術單位、市場載體、政府行業主管部門等單位,積極制定出符合本地區發展態勢的人才培養模式,并借助信息化手段,不斷完善培養模式,走出一條既滿足社會需求又拓寬人才就業渠道的可持續性人才培育途徑。
[1]劉應元,馮中朝,李鵬,丁玉梅.中國生態農業績效評價與區域差異[J].經濟地理,2014(3).
[2]董景榮,王亞飛.重慶市三峽庫區生態經濟區產業空心化問題及對策[J].農業現代化研究.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