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內部控制的理論基礎。內部控制理論是經過人們長時間的探索逐步形成的,在這個漫長的過程中人們對內部控制的認識也在逐漸加深,這個理論也被越來越多的人所認可。來自不同國家的研究人員對內部控制有不同的理解。有的人認為內部控制是股東為了確保企業實現其整體目標針對企業的董事會、管理層、各部門及員工制定的各種規定及規范;有的人提出內部控制是一個貫穿于單位經營活動全過程的信息反饋過程,通過對各個流程信息的收集、分析、傳達來指導單位的經營活動以保證實現單位的經營目標,能夠有效地起到導向作用;有的人認為單位是一個大的系統,由許多相互關聯的子系統構成,內部控制就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個子系統,起到控制的作用;還有一些人認為內部控制就是企業對人力、物力、財力的協調分配,通過對這三大要素的優化配置以期實現企業利潤最大化或企業價值最大化……雖然對內部控制的闡釋眾說紛紜,但無論是哪種說法都肯定了內部控制理論的積極作用,同時也推動了內部控制理論逐步向前發展。
(二)我國內部控制的制度規范。與國外相比,我國的內部控制制度建立較晚。2006年7月,受國務院委托,財政部帶頭,聯合國資委、證監會、審計署、銀監會、保監會成立了企業內部控制標準委員會。2010年4月五部委又聯合發布了《企業內部控制配套指引》,對內部控制規范進一步細化,2011年1月1日開始正式施行。2012年11月財政部制定了《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規范(試行)》,2014年1月1日起行政事業單位開始內部控制建設。一系列內部控制規范的出臺標志著我國內部控制制度體系獲得了很大的發展。
(一)我國內部控制現狀
1.內部控制環境薄弱。在實際工作中,我們不難發現有許多管理人員對內部控制沒有準確清晰的認識,片面地認為內部控制管理對經濟效益的效果收效甚微或者干脆認為部門預算控制就是內部控制,并不重視內部控制的建設,在設置內部管理機構時并沒有明確劃分職能權限,在執行過程中經常出現管理混亂,并不利于內部控制的實施。還有一些基層衛生院盡管建立了內部控制制度,卻沒有充分考慮單位的業務活動的特點,一味的生搬硬套,導致內部控制的可操作性并不強,流于表面。
2.內部控制只停留在表面,沒有必要的風險評估過程。針對的各個業務流程(如貨幣資金管理、物資采購、資產管理)沒有進行細致的風險評估,在各個流程出現造假、舞弊、貪污等現象的案件時有發生。
3.內部控制活動的設計和執行不合理。在設計內部控制活動時并沒有實現不相容職務分離,沒有明確劃分各崗位辦理業務的權限和職責,缺乏嚴格的財務收支控制及財產保護控制,這些不足可能導致衛生院在運行過程中出現管理混亂、挪用資金、貪污、資產浪費等一系列不良現象。值得我們注意的是,有些基層衛生院雖然建立了內部控制制度但卻并未發揮內部控制的效用,在實際執行過程中沒有做到按照相關規章執行,形式主義較為嚴重。
(一)內部控制環境方面。首先,要加強全體員工對內部控制的認識,使其充分理解內部控制實施的必要性進而確保內部控制建設工作能夠順利進行。其次,要結合自身的發展情況合理設置組織機構,配備相關的內部控制監督審計人員履行內部控制監督職責。再次,明確劃分各個部門的職責分工,關鍵的崗位必須嚴格遵循不相容職務分離的原則。還要定期對員工進行業務培訓,提高員工的整體素質,提升員工的服務效能。除此之外,還應該制定一些具體可行的內部控制規章制度,明確規定相關要求,為內部控制的有效實施提供制度保證。
(二)風險評估方面。應該初步設定一個風險評估的目標,結合行業的特點及本單位實際情況確定本單位可接受的風險程度。然后結合本單位的業務活動分析識別會影響本單位實現經營管理目標的風險(尤其要關注單位預算、貨幣資金、物資、固定資產方面的風險),針對識別出來的風險進行定性、定量分析,分析其產生的原因及可能造成的不良影響,并在可承受的風險范圍內做出有效的應對措施,要對業務活動的全過程進行監察以便針對風險的變化情況及時調整應對策略。
[1]梁悠.淺析中小企業內部控制問題及對策[J].大眾商務,2010,(109).
[2]鄭小榮,王美英.內部控制法制化的理論依據、法率特征與實踐影響[J]. 當代財經,2010,(04).
[3]李曉慧,何玉潤.內部控制與風險管理[M].北京:中國人民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