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2015年北大法寶上關于股東知情權的805件案件,其中涉及到股東資格的案件195件,占到24.2%;知情權行使范圍的案件187件,占到23.2 %;‘正當目的’認定的案件238件,占到29.5 %。三大案由合計占到76.9%,其他案由約占23%?!毕嗨瓢讣徖斫Y果不一致的情形主要集中于股東資格、“正當目的”認定以及股東知情權行使范圍等方面。針對實踐中出現的股東知情權的相關爭議問題,2016年12月5日,最高院原則性通過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若干問題的規定(四)(以下簡稱《公司法》規定(四)),對部分問題作出回應,但仍存有可完善之處。以下將首先明確股東知情權的定義及外延,隨后對審判實踐中出現的爭議問題進行闡述,同時對《公司法》規定(四)當中的相關條款的合理性和正當性進行分析,最終對我國現有的股東知情權體系提出完善建議。
根據學者對2007-2015年股東知情權案件的研究,在審判實踐中出現的爭議點主要有三個,分別是股東資格、“正當目的”認定以及股東知情權行使范圍,可以歸納為股東知情權的主體問題、主觀要件問題和行使范圍問題。
(一)股東知情權的主體。股東知情權的主體即股東資格問題,即指符合什么條件的股東才能行使股東知情權,在此主要探討股份轉讓后的股東、瑕疵出資的股東、名義股東的知情權問題。
1.股份轉讓后的股東能否查閱其持股期間的相關文件。學界存在絕對有權說、絕對無權說和相對有權說三種觀點。絕對有權說是指股東在轉讓股份之后仍有權查閱公司的一切財務會計資料。絕對無權說強調股東權利的人身依附性,既然已經喪失了股東資格,其就不享有股東知情權。相對有權說認為股東知情權分層級,股份轉讓后,原股東仍享有第三層次知情權,即對于知情權的救濟?!豆痉ā芬幎ǎㄋ模┑谑龡l明確采用了絕對無權說,對于不具有股東身份的原告提起的知情權訴訟應當駁回。這條規定是合理的。因為股東知情權是為了維護中小股東的利益,股東身份一旦喪失,和公司之間的聯系也已經斷裂了,其已經不在公司享有任何利益,股東知情權提起的依據也就喪失了,所以其不能再享有股東知情權了。如果確實由于公司欺瞞真實情況等原因導致股東產生錯誤判斷轉讓股權,則股東可以利用民法上的顯失公平或重大誤解主張撤銷股權轉讓合同,其同樣也可以維護自身權益。
2.瑕疵出資股東的知情權。股東身份與其是否按照出資要求進行出資無關,即使進行了瑕疵出資,其仍具有股東身份且享有股東知情權,《公司法》規定(四)第十四條也明確了股東出資存在瑕疵不能作為公司的抗辯事由。
3.名義股東的知情權。當實際出資人和登記于股東名冊上的股東不是同一人時,就出現了名義股東問題。享有股東知情權的主體到底是名義股東還是實際出資人?對此存在兩種觀點:一是形式主義,以登記為標準,即名義股東享有知情權;二是實質主義,認為知情權為實際出資人所享有?!豆痉ā芬幎ǎㄈ┲幸呀洸捎昧藢嵸|主義的觀點。筆者認為,對于名義股東問題不能一概而論,而應該區分情況對待。如果這種知情權的行使涉及到善意第三人的利益時,基于第三人對于股東名冊登記情況的信賴,應采用形式主義。如果不涉及第三人,則可以按照《公司法》規定(三)的做法,既采取實質主義。
(二)股東知情權的主觀要件(僅限定查閱權)。主觀要件就是指在有限責任公司股東申請查閱會計賬簿的過程中所要求的“正當目的”的界定問題,在2006年《公司法》第三十四條中已有規定,但此規定并不具體明確,導致在司法實踐中法官大多依據自身判斷來界定“正當目的”,從而出現了相似案件不同判的現象。法律對于“正當目的”的規定實質上體現了一種對股東利益和公司利益的權衡,同時體現了會計賬簿的重要性。因為會計賬簿是連接會計憑證和會計報表的通道,記載很多有關公司財務的重要內容,所以對其查閱也施加了更多的限制。對于此類問題,《公司法》規定(四)第十七條以是否妨礙公司業務開展、損害公司利益或者股東共同利益為標準,規定了四類“不正當目的”,這種反向列舉的方式更傾向于保護股東的利益,但是其依然沒有界定“正當目的”的含義,這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公司利益的保障,所以建議我國立法采用概括式和列舉式相結合的方式,以更好地實現股東權益和公司權益之間的平衡。
(三)股東知情權行使范圍。股東有權利查閱哪些公司文件?原始會計憑證是否屬于股東賬簿查閱權的范圍?由于之前的《公司法》沒有對此作出規定,所以學界存在兩種觀點。一是擴張說,其認為會計賬簿很大程度上是依據原始會計憑證作出的,如果無法查閱原始會計憑證,股東就不能得知公司真正的經營狀況,而且借鑒公司法律比較完備的美國做法,也不應該限制查閱原始會計賬簿。二是文義說,其認為擴張說擴大了會計賬簿的外延,不符合《公司法》的立法原意,股東只能查閱法律所規定的會計賬簿,而不能查閱原始會計憑證。《公司法》規定(四)第十六條采納了擴張說的觀點,規定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是可以查閱與會計賬簿記載內容相關的原始憑證或記賬憑證的,但是也需要受到“正當目的”的限制。這條規定是比較合理的。因為原始會計憑證不容易造假,即使造假,也很容易被發現,另外,原始的會計憑證對于普通股東來說能夠一目了然,但是會計賬簿卻相對專業化,增加了查閱的難度。其實可以與刑事訴訟中的原始證據和傳來證據相類比,原始會計憑證相當于原始證據,其對公司經營狀況的證明力相對較強,而會計賬簿經過人為的編纂之后就成為傳來證據,其證明力相對比較弱,所以采用原始會計憑證能夠較為準確地反映公司的經營狀況。但是原始會計憑證的問題解決之后,可能還有其他類型的公司文件會引發爭議,所以這種單純列舉查閱對象的規定可能只會解決一時的問題,但并不能根本性的解決問題。
為了完善我國的股東知情權,有必要改進查閱權的設置,對查閱權主體、查閱范圍和相關的立法模式進行改進,以盡力保持股東和公司之間的利益平衡。
(一)對查閱權主體資格進行統一限制。首先,股東知情權的行使不僅關涉到股東利益,還關系到公司利益。在立法層面,不能只簡單地追求保護股東利益這一層面,應該追求二者利益的平衡。如果每個股東不分持股比例和時間都可以行使查閱權,可能會存在這樣一種情況:某公司的競爭對手可以花費很小的成本來成為該公司的小股東,通過行使知情權來獲得該公司的商業秘密,從而侵害公司利益。其次,前文中提到關于股東知情權主體的問題,基本都是查閱權的主體問題,由于沒有統一的主體資格標準,導致實踐中出現了各種狀況,法官在處理起來也各執己見,不利于法律適用的統一性。為了盡量減少裁判難題,有必要通過持股比例和持股時間的限制,設置統一的門檻。再次,有學者認為美國《示范公司法》和特拉華州《普通公司法》都最終取消了股東持股比例和時間的限制,所以在我國也不應該設置此項限制。但其忽視了美國公司法法律已經比較完備,其擁有了自己的一套規則,而且其最初也是設置了持股時間和比例,只不過在后來的發展過程中廢除了。我國目前《公司法》還未形成完整的體系,不能簡單地追隨美國的步伐,為了防止投機分子利用法律漏洞從事不法行為,必須要對股東知情權加以限制。
我國對于持股比例和持股時間的限制可以參照股東代表訴訟的做法,即“連續一百八十日以上單獨或者合計持有公司百分之一以上股份的股東”。因為當時對股東代表訴訟中的股東資格設限主要也是考慮到濫訴的問題,而對查閱權主體的限制同樣也是考慮到濫用查閱權損害公司利益的情況,所以對于股東代表訴訟的限制可以暫時適用于查閱權,這樣一來,也可以保障法律條文之間的協調。
(二)對查閱權主觀要件采取概括式和反面列舉式并重的立法模式。鑒于我國公司法正處于起步階段,不能簡單照搬美國或日本的模式,而應當采用概括式和反面列舉式并重的立法模式,這樣才有利于法官進行直觀的判斷,防止出現實踐中的亂象。我國《公司法》規定(四)已經列舉了幾類“不正當目的”,但是還未對“正當目的”的一般含義作出規定,這樣規定是不全面的。“正當目的”其實是對查閱權的行使施加的一種限制,學界也曾經對“正當目的”的含義作出過各種理解:其一,參照美國《示范公司法》的規定。其二,“正當目的”的認定應該滿足三點,即首先與股東身份相關(以排除股東以個人身份對公司的請求),其次與作為股東之利益密切相關,最后該正當目的不能損害公司和其它股東的正當利益。結合以上觀點來看,我們可以對正當目的作出如下界定:“正當目的”是出于善意的(誠實信用目的)、與股東身份及股東利益密切相關的,其行使不應損害公司和其它股東的正當利益的主觀心態。
(三)區分公司類型規定不同的查閱對象,概括式和列舉式立法并用。其實我國法律已經對有限公司和股份公司區分了不同的查閱對象,但是實踐中諸如原始會計憑證是否屬于查閱對象的問題還是屢次出現。為了減少這種由于文件性質不確定所帶來的爭議,我國有必要根據有限公司和股份公司的特點采取不同的立法模式。
在此問題上,可以借鑒德國的做法。德國區分了有限公司和股份公司的查閱對象,股份公司查閱對象包括股東名冊、年度決算、情況報告、監事會報告和董事會關于適用結算盈余的建議以及企業內部協議;在有限公司采用概括式,董事應不遲延地應任何一名股東請求告知公司事務并許可查閱賬簿和文件。在我國,有限公司是具有封閉性的,人合性較強,規模相對來說也較小,所以相對于股份公司而言,其信息披露義務比較低,股東獲取公司相關信息主要依賴查詢的方式。針對有限公司的這種特點,有必要進一步擴大查閱的范圍,即采用概括式立法,只要是有關公司信息的一切文件都應該允許股東查閱,當然諸如具有敏感性的會計賬簿、原始會計憑證等文件可以通過“正當目的”來進行限制,但是還是應該允許查閱。我國股份公司分為發起設立的股份公司和募集設立的股份公司,很多學者都認為發起設立的股份公司其實和有限公司沒有區別,除了股東持有的是“股份”而不是“股權”之外,二者都是封閉型公司,所以對于發起設立的股份公司,還是應該采用與有限公司相同的做法,即概括式立法。對于募集設立的股份公司而言,其資合性較強,信息披露義務相對較強,股東基本是行使信息接受權來了解公司信息,主動行使查閱權的重要性遠不如有限公司,所以對其可以采用列舉式的立法模式,并嚴格遵循文義解釋??傊?,有限公司和發起設立的股份公司可以采用概括式的立法技術,即只要與公司信息相關的文件都可進行查閱。募集設立的股份公司采用列舉式立法技術,凡是不在列舉范圍內的文件都不可以查閱。因此,當判斷一份公司文件是否屬于查閱范圍時,應首先判斷該公司的類型,再結合其不同規定進行分析,這樣的立法模式比我國現有的立法更為具體明確。
針對審判實踐中出現的各類問題,我國要從現有的股東知情權體系出發,側重于對查閱權主體、主觀方面以及查閱范圍方面的規定進行改進,盡力從立法層面做到完備,以應對司法實踐中出現的各類問題。
[1]郭暉.有限責任公司股東知情權行使的司法困境及制度完善——以〈公司法〉規定(四)征求意見稿為視角[J].經濟論壇,2016(5).
[2]蔣大興.超越股東知情權訴訟的司法困境[J].法學,2005(2).
[3]同[1].
[4]同[1].
[5]李建偉、姚晉升.論股東知情權的權力結構及其立法命題[J].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3).
[6]鄧磊.論股東知情權的行使[J].貴州社會科學,2013(5).
[7]即“正當目的”需要滿足三要件:“一是股東提出查閱和復制文件的請求時是善意的,二是股東闡明了他查閱和復制這些文件的目的,且此種目的的闡明是合理、具體的。三是所查閱的記錄同他欲達到的目的具有直接關系?!绷_杰.股東知情權范圍淺析[J].法治研究,2012(6).
[8]鄧磊.論股東知情權的行使[J].貴州社會科學,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