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教育部頒發的《教育部等九部門關于進一步推進社區教育發展的意見》中明確指出:“堅持統籌協調,整合資源。發揮黨委政府的推動引導作用,把社區教育切實納入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以城帶鄉,統籌城鄉社區教育協調發展,著力補足農村社區教育短板。整合學校教育資源和其他社會資源服務社區居民學習。”《意見》特別強調社區教育資源的整合,以整合促優化,以優化促發展。由此可見,國家層面已經意識到加強社區教育共同體建設必須高度重視資源整合,科學合理的資源整合是解決社區教育困境的有效途徑之一。
教育領域中,美國著名教育家杜威的學校概念是“共同體”理論追溯的源泉。杜威認為“學校即社會”“教育即生活”,他認為“人們因為有共同的東西而生活在一個共同體內,而溝通乃是他們達到占有共同的東西的方法。”學校不僅學習知識和技能的專門場所,同時也是一個社會組織;學校教育實質是人們之間相互交往互動的社會活動,學習共同體是其開展活動的形式之一。日本的佐藤學教授認為學校可以作為學習共同體,在這里不僅是學校的學生可以進行合作學習和相互學習,教師同樣可以,甚至可以推廣到家長和社區居民,事實上這里可以是一切愿意學習者的場所。鑒于已有專家對學習教育共同體的研究結果,我們認為教育共同體應有相同的教育模式,具有共同愿景的教育從業者群體組成。這些社會教育從業者包括社區建設的理論研究,社區教育模式的建構,優秀社區教育經驗的提煉與推廣以及社區教育的各種教育教學實踐等。針對社區教育而言,社區教育共同體是由區域內的社區學院、鄉鎮成人教育中心校、教育行政主管部門、企事業單位等不同個體,以提高社區居民核心素養和促進社區居民身心全面發展為目標,以分享合作,均衡發展為基本原則,改變以往各個主體辦學的分散和割裂狀況,盤活域內教育資源,整合融通域內外的優質教育資源,組建而成的互動、合作、分享的教育互助組織。
目前,社區教育共同體建設在不少地區都已經在嘗試并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是,由于社區教育工作現實的弱勢性,造成了社區教育工作推進中的一些問題,影響了社區教育共同體的整合與完善。具體問題如下:
(一)國家政策保障不足。政府對社區教育共同體的推進出臺了一些政策,但是這些制度操作性并不強,針對性強的政策保障相對缺失。現實中重政府的縱向行政管理,輕各部門間的橫向合作與交流現象比比皆是,最終導致終身教育共同體的建設浮于表面,效果不佳,也沒有建立起資源整合、部門協作等重要的推動機制。
(二)資源整合程度不高。教育資源與社會資源的整合與共享是共同體建設的實質內容。終身教育共同體的成員單位既是資源的使用者,也是資源的開發者。然而事實上,由于社區以及社區內部各單位利益訴求的不一致,導致他們所開展的教育活動一般僅限于本社區或本部門,未能達成有效溝通與資源共享,舉辦的教育活動缺乏輻射力。即使部分社區間已有初步合作,但其達成的共享層次和水平亦比較低,合作單位間的資源整合水平不高,多以社區課程、師資互助等軟件資源共享為主。
(三)教師的素質有待提升。首先社區教育師資數量不充足,他們大都從普通教育系統轉崗至社區教育系統,數量嚴重不足,這給社區教育的專業化發展帶來了問題。其次教師專業技能水平不高,給社區教育的教學內容的安排帶來限制。第三職能定位模糊,社區教育的人員構成主要分兩個方面:一是管理人員;二是教學人員。這兩類人在實際工作中存在著定位模糊,職責不清的情況,容易互相推諉,影響了社區教育活動的正常開展。
(四)社區教育理念滯后。教育工作的本質就是推動人的身心發展,社區教育作為教育體系的一部分自然也責無旁貸,與普通學校教育不一樣的是,社區教育因社區的不同,他們各自擁有著自己的特色資源,這些特色資源也是寶貴的教育資源。但現實中與此不相匹配的是不少人甚至包括部分社區教育工作者的思想認識不足,認為社區教育的實施主體應該是各級社區培訓學院和社區教育中心,忽略了其它社區教育資源,諸如學校、圖書館、科技館、博物館等,在資源緊缺的同時又導致了資源閑置。
(一)完善社區教育制度建設。就目前而言,社區教育可以概括為有規章制度無法律法規,社區教育的良性發展,離不開法律法規的保障。近年來,全國各地的社區教育發展日新月異,社區教育作為整個教育的一個體系,立法保障不到位,那么社區教育發展也就失去了根本支撐,當前社區教育發展形勢再好,也終難持久,學習型社會的建設也鏡中月水中花。社區教育制度保障主要包括社區教育從業者職業準入機制、社區教育從業者待遇保障制度、社區教育從業者激勵制度等。政府應加大對社區教育的投入,提高社區教育工作者薪資待遇和福利待遇。完善社區教育工作者在培訓、進修、各類補貼等方面的激勵制度。優化師資隊伍結構,加大考核力度,努力提高社區教育工作者服務意識、責任意識、擔當意識以及工作能力,促進社區教育工作者各項能力的穩步提升。
(二)加強資源共建與共享。社區教育開放和共享的實現,須打破各行業、組織之間的壁壘,充分挖掘社區教育的各項資源,調動各種社會力量積極參與,組織資源整合、協作交流,進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同時共同體的需要建設改變目前這種政府主導有余,學校參與熱情不高、社區運行無力、居民認可度不高的現狀,需要大力挖掘社會組織的資源,加強教育主體與社區主體的雙向交流與互動,促進教育與社會的深度融通,使社區教育真正在社區落地深根開花,最大程度地滿足社區居民的實際需求。
(三)強化社區教育師資隊伍建設。與普通教育相比,社區教育根據不同的教學對象,不同的教學內容等特殊性,并不要求人員的固定化。這就要求我們教育行政部門靈活統籌利用存量資源,以現有社區教育隊伍為基礎,建立社區教育人才資源庫,根據教學需求和教師學科背景和專長進行有效的調配。各社區教育中心也可以通過內培外引的形式,在建立穩定的專職教師隊伍的基礎上,選聘合適的人員擔任兼職教師,建立規模穩定、結構合理的社區教育兼職教師隊伍,為社區教育提供智力支撐。
(四)注重社會需求和品牌建設。社區教育必須符合社會、政治、經濟等不斷發展的需要,社會需求就是我們的目標市場,偏離了社會需求,社區教育教育將成為無本之源。所以,社區教育共同體的建設必須符合社會需求,適應社會需求進而甚至能引導社會需求,如此方能提升社區服務目標市場的能力。社區教育共同體還必須做好自己的市場定位,依托現有資源,努力進行市場開發和項目開發,推進品牌建設,打造社區服務品牌。針對不同情況,采用差別性策略,發揮比較優勢,努力在滿足社會需求的同時,實現社區教育的自我提升和蛻變。
[1]仲紅俐.社區教育視角下終身教育共同體建設探析[J].高等繼續教育學報,2016.08.
[2]陳鶯.終身教育共同體的內涵特征與構建原則[J].職教通訊,2015年第34期.
[3]李偉林.資源整合視角下的社區教育共同體探究[J].繼續教育研究,2014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