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對會計專業人才的需求量逐步增大,很多高校都開設了會計專業以培養符合企業崗位需求的會計專業人才。經過數十年的努力,我國會計專業人才數量和質量都大大提高。由于我國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理念和模式的差異,會計應用型人才還比較缺乏。究其原因,在傳統的會計教學模式中,理論教學內容偏多,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模式還主導著會計專業的課程教學,也就是說學生在會計知識方面的學習局限于理論,實踐內容較少。學生對會計知識的學習過程就是對書本上固定的專業知識的死板記憶,加上對學生成績的考核也以教材內容為主,這就導致了學生學習到的會計知識是機械而僵化的,更談不到在實際崗位上進行靈活的應用。這種會計理論知識的灌輸不利于學生對會計知識的理解和應用,導致了學生在未來工作崗位中不能有效的將這些知識靈活應用。
另外,在實踐教學方面,雖然很多高校開設了模擬實踐課程,但是由于學生接觸到的會計資料室一些仿真原始憑證,學生會計知識的實踐內容局限在憑證的編制、賬簿登記、報表制作等一些會計實務。模擬實踐學習有利于學生快速掌握會計操作流程,但是由于數據的仿真性使得學生對數據的感受力不強,無法真正體會到會計數據中的嚴謹和責任。一些有條件的高校也組織學生去單位進行短期實習,但是由于學生的身份限制以及無法承擔責任,所以實習單位也不會讓學生接觸到重要的財務內容,學生的實習還是停留在表現的會計實務方面的學習。鑒于此,會計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模式需要大力進行改革才能從真正意義上達到既定的人才培養目標。基于云計算的會計展業人才培養模式主要是打破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構建設施即服務、平臺即服務、軟件即服務的新型人才培養模式。在多媒體信息技術的輔助下,將實際課堂教學和互聯網、云計算等輔助構建的在線教學結合起來,在一定范圍內實現共享教學成果,這樣不僅可以節約教師開發課程的時間和精力,有效避免教師的重復勞動,同時一些優質的教學資源得以整合和共享,使得教師和學生都能快捷便利的獲取自己想要的資源。
(一)人才培養目標不明確。任何人才培養需要從明確目標開始,培養目標決定著教學活動的效果和質量。根據教育部的規定,會計人才的培養目標時培養具備經濟、法律、管理和會計知識的綜合性人才,他們的從業方向主要是政府部門、企業、教學機構、審計事務所以及研究中心等。不同高校對于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的目標也是不一樣的,總體而言是人才培養目標不明確,導致了教學過程中重理論,輕實踐的教學模式,最終導致了很多會計專業的畢業生畢業后無法適應工作崗位的需求而找不到相應的職位。
(二)會計課堂教學的理論化。會計專業是一門要求較強實踐能力的學科,而目前很多高校的會計專業課堂教學模式依然以傳統的教師為中心為主,課堂知識的傳授以教師講解為主,學生被動的接受知識,然后將這些知識進行機械的記憶,對學生的評價也以書面考試為主,考察學生對理論知識的記憶和重復熟練度。在這種教學模式下,會計這門學科的實踐性完全被抹殺,學生的探究性、發散思維及創造性不能得以展現,進而對課堂教學喪失興趣,那么學習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三)對實踐性課程的忽視。目前我國很多高校的會計專業實踐教學嚴重不足,究其原因也較為復雜。由于很多學校缺少實踐性場所,加上教學設施的欠缺使得實踐課存在于教學文件中,而實際的操作卻是嚴重不足。會計專業課程是一門操作性和實踐性非常強的課程,如果缺少了理論和實踐的結合,那就是紙上談兵,根本無法適應未來職業崗位的需求。實踐教學的缺失和教學時數有很大關系,一些學校的教學計劃將大部分時間劃分到理論教學中,而實踐課時數嚴重不足,這就反映出對會計專業教學目標的定位不準確。另外,學校缺乏適合的實踐教材,加上理論教材的針對性不強,本科院校和高職院校采用一樣的會計專業教材,這種一概而論的教材選擇導致了教學效果的低下。
(四)學生的主體地位低下。目前很多學校以傳統的課堂教學為主,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沒有得以充分體現。實際上有效的課堂教學應該是以學生為中心,“在做中學”的課堂教學模式才是真正將教學內容和實踐結合起來內化的過程。只有學生對課堂教學內容的積極參與才能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使得他們的思維能夠活躍,積極參與到教師的講解中,并且進行主動思考,才能將所學知識有效內化。而目前滿堂灌的課堂教學模式,嚴重的扼殺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限制了他們的發散思維和探究性。
(一)制定符合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會計應用型人才的培養首先要有端正的思想品德,有高尚的職業道德感和社會責任感,培養學生誠信為本的職業理念,嚴格遵守職業操守,堅持財務準則,不做假賬。在知識技能和能力培養目標方面,要培養學生具有一定的綜合能力,掌握包括人文社科、計算機、外語、經濟學理論、會計和審計等基礎財務知識。同時還要具備一定的職業技能,像點鈔、人民幣真偽鑒別、填制和審核會計憑證、登記會計賬簿、編制會計報表、分析會計報表、納稅申報、審計以及財務軟件的維護與操作等基本技能。在專業能力方面,主要培養學生掌握會計專業崗位能力,具備生產企業和現代服務業的填制和審核會計憑證、登記會計賬簿、編制會計報表、納稅申報、財務軟件的應用。隨著新農村建設的推進,具備經濟合作組織會計處理能力的應用型人才的培養也十分關鍵。
(二)設置會計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課程。基于云計算的會計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中理論教學課程和實踐課程的設置非常重要。既然是基于云計算的會計專業人才培養,那么和會計專業相關的應用軟件的教學就十分重要了。這是典型的理論教學內容,教師要注意夯實學生的軟件理論基礎知識,尤其注重軟件教學中的細節,使得學生以嚴謹的學習態度學習會計專業軟件課程。教學內容盡量做到圖文并茂,和實際相聯系,使得課堂教學生動有趣,深入淺出,循序漸進。同時教師要注重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根據學生對理論的掌握進行反復的操練,提高學習效率。才考核方面采取試題庫的形式將難以適中的題目結合在一起,全面考核學生對于快件軟件知識的掌握。
(三)構建在線課程平臺。基于云計算下的會計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要充分利用互聯網和技術平臺進行教學資源的共享和更新,這樣才能使得教學內容不落后,教學資源得以充分利用,學生可以獲得公平的教育資源和學習機會。會計應用型人才的培養需要構建會計理論教學平臺,在課堂教學內容的基礎上,將教學內容錄制成在線課程,這樣有利于學生在課堂之外進行即時學習和重復實踐活動。在線課程應該包含會計學基礎、中級財務會計、成本會計、財務管理、管理會計、審計學、經濟法、會計報表分析、EXCEL在會計中應用、稅法、資產評估、高級財務會計、會計電算化等課程。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根據教學計劃進行分解性講解,而很多知識的鞏固和學習可以引導學生借助于在線課程平臺進行反復學習,最終達到熟練的程度。由于在線課程的最大優勢是學生在學習時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那么學生的學習靈活程度就加大了,學習自主性和積極性自然也就上升了。
(四)構建實踐性練習和考核平臺。在新課程平臺的構建是為了幫助學生進行課堂之外的學習,而實踐性練習平臺的構建則是為了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會計理論教學練習作業平臺構建的主要內容包括課前預習、課堂練習、課后作業和自己批改作業、學生之間相互批改作業、教師講評作業。會計知識在多次反復的練習才能真正得以消化,因此這就需要教師鼓勵和監督學生進行課外多次的練習和重復。課堂教學和在線教學平臺的結合使得學生學習的盲點得以相互補充,非常有利于那些勤于學習的學生掌握扎實的會計專業知識。同時也要構建會計理論教學考核平臺,采取學分制,給學生以充分的考核機會,幫助其達到學分要求,完成規定的課程內容。
(五)構建會計仿真模擬實訓平臺。會計專業課程是非常注重實踐性,那么以學生為中心的實訓仿真模擬平臺構建非常關鍵。會計仿真模擬平臺構建以學生為中心,以就業為導向,以職業任務和行動為實踐標準進行會計知識的模擬應用。主要模擬內容包括:填制會計憑證、登記會計賬簿、編制會計報表的必要技能,培養學生的崗位實踐能力、敬業精神、團隊合作精神和良好的職業道德修養。實踐內容要按照學生的知識能力進行設計,注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在會計仿真模擬平臺實踐中,學生需要在教師的指導下先閱讀實訓指導,了解開設賬戶,登記各有關賬戶期初余額,掌握阿拉伯數字的正確書寫、填制原始憑證、記賬憑證和登記賬簿以及編制資產負債表、利潤表的技能。同時在模擬實踐中,學生需要了解其他相關知識,例如出納崗、購貨與付款崗、銷售與收款崗、成本費用崗以及籌資投資與捐贈崗、總賬崗、報表崗、財務預算崗的全部操作過程。
世界經濟的融合使得企業的競爭也越來越激烈,對于人才需求也更加趨向于綜合性應用型人才。會計專業畢業生要想在畢業后找到適合自己的崗位,擁有專業的會計理論知識和一定的實踐知識是關鍵。同時,會計專業人才更是要在利用互聯網進行自主學習,夯實專業知識基礎才能適應未來會計崗位需求。作為學校要在教學模式上進行大力改革,這樣才能培養出更高質量的會計應用型人才。
[1]陳曄,孫梅.地方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探索[J].中國高校科技,2012(4).
[2]周莉.應用型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的改革研究[J].商業會計,2015(11)
[3]李世碧.應用型會計人才培養的教學模式研究[J].中國經貿導刊,2016(1)
[4]黃利.會計教學模式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J].企業導報,20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