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彥蓉 李 歡
煙臺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影響農村產業創新的因素分析及對策建議
李彥蓉 李 歡
煙臺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農業現代化是我國農業發展的根本方向,近年來,我國的現代農業建設取得了長足發展,農業現代化水平有了顯著提高。同時,隨著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改革進入深水區、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階段,為推動農業和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通過創新農村產業結構,實現農業由粗放型增長向集約型發展,實現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提高全要素的生產效率,使資源配置得到不斷改善和優化,以此來推進農業現代化已勢在必行。為此,本文分析了影響我國農村產業創新的制約因素,探討了推進農村產業創新的對策建議。
農業產業;資源配置;農業結構;創新
1.1 農業產業
農業是以土地資源為生產對象的部門,它是通過培育動植物產品從而生產食品及工業原料的產業。農業的勞動對象是有生命的動植物,獲得的產品是動植物本身。農民在進行農業生產時,一方面要投入生產要素,另一方面要有生產的產出,有投入,有產出,因此農業就是農業產業。相應的農業結構也叫農業生產結構或農業產業結構。美國農業部基于其對農業的供應、生產、加工、銷售和消費等功能的極大相互依存性的認識,將農業及其相關的產業統稱為,“食物纖維體系”。農業既是經濟再生產,又是自然再生產,同時受自然條件和土地制約,生產周期長,產出不穩定,收益邊際和消費邊際彈性很小,深度開發難度高,市場競爭處于劣勢地位。
1.2 農業布局
農業布局就是農業生產的地域分布,又稱農業配置,包括農林牧副漁各部門、各種農作物的地域分布和地域內各部門的相互關系兩個方面。合理的農業布局要求農業各部門和作物盡可能分布在條件最優越的地區,每個地區內部的農業各部門保持著合理的比例,能夠有機結合,相互促進,以取得較多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布局和分布雖然在習慣上經常相互代用,但實際上是既相互聯系又相互區別的兩個概念。農業分布是指已經形成的生產的空間形式,而農業布局是指生產的再分布,是正在計劃、規劃中的東西?,F實的生產分布狀況,是以往各個階段生產布局計劃、規劃實行的結果,又是今后進行新的生產布局和創新生產分布的依據及出發點。
任何生產總要落實到特定的空間,因此,生產分布是生產存在和發展的空間形式,有生產就有生產的分布和再分布。生產分布狀況如何,直接影響到生產的發展速度、地區產業結構和優勢的發揮、自然資源的保護和生態平衡等問題。在不同的社會發展階段,生產分布的形式也會發生變異,但它總是沿著某種合乎邏輯的有規則的方式在變化。農業布局就在于從錯綜復雜、千變萬化的生產分布過程中,揭示生產分布發展變化的規律性,解決生產再分布問題。因此,農業布局要研究安排好農業各部門、各種作物間、各農業區域間以及區域內各產業間的比例關系,建立起新的農業生產布局,并落實到各地區直至到地塊,以便更充分合理地利用各種農業資源,高速、協調地發展農業生產。
農村產業結構跟社會的發展有著一定的關系,如果社會發展速度比較快,那么農業應用的發展方向自然也會有比較明顯的改善。現在,農村城市化的腳步不斷加快,農村的產業結構較之以前已取得很大改善,無論農作物種植,還是家畜的養殖,都已初步具備多元化、電子信息化的發展特征和形成一定的規模產業。但也應當看到,農村產業結構有幾點弊端不容忽視,比如盲目種植,缺乏對氣候及市場需求等諸多因素的充分考慮,這很大程度上違背了農業種植的前瞻性和科學性。再者,隨著社會進步,農村的發展逐漸出現了產業結構不平衡的現象,如過度重視新興科技的發展,導致對整體產業結構的忽視與產業結構的失衡。這不僅源于農村人們思想上的認知錯誤,更是政府的政績觀念上存在偏差,過度的偏向于農村的城市化,忽視了農村本身的農業結構。
3.1 自然條件
3.1.1 農業氣候資源
我國地域遼闊,東西南北氣候、土地等自然條件差別很大,在農業產業內部創新中必須遵循自然規律,要因地制宜和因氣候制宜,不能千篇一律,照抄照搬其他地方的做法。農業氣候資源是農作物、林果、牧草等植物生長的重要能量和原料來源,主要包括光、氣、水(降水)及熱量等。一般情況下,氣候因素直接影響農作物的產出和分布,從而影響當地農業的類型、農業生產力等。養殖業、種植業、加工業等是農業產業創新的主要對象,要求在適宜的氣候條件下才能獲得較好的經濟效益。
3.1.2 土地資源
由于土地的光、溫、水土、地形等組成要素在質和量的構成或配置、協調上的差異,形成了適宜不同類型的動、植物繁衍與生長的土地。根據土地對農、林、牧業生產的適宜程度和限制程度等劃分為三等,即質量好、中、差。由于土地資源的固定性、有限性、可培育性、可改良性、生產力差異性等方面特征,決定合理利用農地、保護土地就成為農業規劃中的重要課題。
3.1.3 水資源
廣義上的水資源是指凡能為人類生活、生產直接利用,并且在水循環過程中產生的地表、地下徑流和由它們存留在陸地上的可及時更新的水體。本文所指的水資源是指農業用水,包括加工用水、灌溉用水、林牧漁用水等。當地的水資源量直接影響農業生產加工、科技示范、旅游觀光、生態保護功能。我國水資源總量豐富,但水資源的地域分布不均勻。因此,當地的地表水、地下水、降水的數量或儲量,往往成為園區生產規劃中考察的因素。
3.1.4 生物資源
生物資源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人類生存離不開周圍的生物資源,我國不同地區自然條件復雜,導致我國生物資源的多樣性,生物種屬繁多,群落類型豐富,因此在農業產業創新中,要對生物資源進行合理的利用和嚴加保護。當地生物資源越豐富,園區生產可開發產品的品種潛力越大;反之,當地的生物資源貧乏,園區生產則需要更多的引進、吸收地區外優良品種,科技投入在某種程度上相對較大。因此,生物資源對當地的產業創新具有較大的影響和制約作用。
3.2 科學技術水平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這已形成全社會的共識。根據中國農業科學院的資料,在2004年,我國農業科技貢獻率為45%,而美國的農業科技貢獻率達到70%。可見,我國農業產業效益的低下,除了經濟體制和生產模式的原因之外,農業科技含量低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農業產業創新需要用高新技術來改造傳統農業,需要農業科技人員來轉化科技成果,需要高素質的農民來掌握現代農業。21世紀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時代。目前,盡管世界各國農業產業結構的發展水平參差不齊,但其發展都有一個共性,那就是依靠科技創新,科學、合理地利用本國的優勢資源,發揮區域經濟的自然優勢和經濟優勢,最終達到農業的高產、高效、優質。
19世紀中葉以來,第一次全球性農業科技革命使化肥、農藥、育種及其使用技術有了很大突破,使農業尤其是糧食生產大幅度增長。在這場技術革命中發達國家憑借其強大的工業基礎和先進的科學技術,率先實現了農業現代化。20世紀末,世界農業科技革命突飛猛進,計算機技術、生物技術、基因工程技術、信息技術、及遙感技術等廣泛應用,使傳統農業出現了無限生機和活力。中國農業也必需依賴于農業科技進步,充分發揮后發優勢,走發展高端生態農業的新路。
3.3 農業再生產過程的特點
由于農業生產的地域性、季節性和周期性,就出現了農業勞動力的季節性剩余、生產資料閑置、資金周轉慢、季節性病蟲害和自然災害等,因此,在農業產業調整過程中應充分考慮農業生產的地域性、季節性和周期性特點,統籌兼顧,合理利用資源,以降低農業生產經營的風險。
3.4 社會需求狀況
人類對農產品有著多種需求。如人們除了吃糧食之外,還要消費肉、奶、蛋、菜、油、糖、瓜果等,所有這些物品都由不同的農業部門所提供。因此,為了滿足人類生活的多樣化需求,各種農業生產部門必須得到綜合發展。人類的需求變化會引起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和變化。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收入水平上升,生活水平必然會提高。人們的衣、食、住、用等需求也會由低級向高級,由追求數量向追求質量發展。農業產業結構也將隨著社會需求的變化而變化,社會需求對農業產業結構變動有著拉動和引導作用。
3.5 社會經濟條件
從動態上看,產業結構既是經濟發展的結果又是經濟發展的動因。社會經濟因素是指一個國家的經濟制度、經濟規律和經濟政策。表現為農業生產資料的所有制形式、農業的經營方式與經營水平、人們的消費結構和消費水平、國家發展農業的經濟政策和措施等。所有這些因素都影響到對農業各生產部門的投入,影響從事不同生產的各部門勞動者的經濟利益。在一定的社會經濟條件下,得到扶持和經營有利的生產部門會發展得更好,與之相反的部門的發展將受到限制。從長遠的觀點來看,農業產業結構歸根到底是由社會生產力水平決定的,它是一定的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的結果。一定的農業產業結構一經形成,就會給農業生產力的發展帶來較大的有利或不利的影響。
經濟條件也就是經濟環境中的主要要素,主要包括勞動力、資金、基礎設施等經濟基礎條件。勞動力狀況主要包括數量和質量兩個方面,兩者在農業內部各部門的不同組合會直接引起農業產業結構發生變化。資金則是農業產業創新的一個重要條件,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資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補充在其它方面,諸如勞動力等生產要素的不足。特別是現代科技在農業日益得到廣泛應用時,農村自我資金的積累程度和外部資金的注入程度,以及消費與投資的關系,直接制約著農業產業結構的演進。
4.1 創新觀念和思路,開拓農業創新空間
改變把農業單純看作第一產業的落后觀念,延伸農業產業鏈,拓展農業多種功能,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以農業文化景觀、農業生態環境、農業生產活動及傳統的鄉村文化為資源,發掘農村社會的人文自然景觀、歷史文化傳承等,合理開發利用農業多種功能,因地制宜地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業,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增加農民收入,使部分農民轉移到第二、三產業中來,為留在第一產業的農民騰出更大的發展空間。
4.2 提高規模化經營水平,大力發展現代農業
在重視農產品專業化、規模化的同時,充分利用豐富的農產品資源和勞動力資源,選準主導產業,把產品規模做優做大做強,培育龍頭骨干企業,發展好第一產業。鼓勵和支持農民在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下,采取轉讓、轉包、租賃、互換、入股、聯營、托管等方式流轉農村土地,發展適度規模經營。發展家庭農場和種養業專業大戶,提高勞動生產率和農民收入;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解決一家一戶難以解決的引入優良品種、掌握先進技術以及實現品牌營銷等問題;引入社會資本發展適合企業化經營的種養業,實現某些農產品在生產技術和經營管理水平上的飛躍。初步形成以農民為主體的農業產業化經營新模式,推動農民作為所有者直接參與創造農產品附加值的生產活動,使農民在農業功能拓展中獲得附加值,讓農民不但獲得初級農產品的收益,而且分享第二產業農產品加工、第三產業農產品運銷、以及農產品貿易等服務業的經營收益。
4.3 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發揮農民主體作用
建立健全以農廣校為主體,農業技術推廣機構、農民專業合作社、現代農業園區、涉農企業廣泛參與的“一主多元化”的培訓體系,創新提升農民培育新模式,采用“菜單式”面對面交流授課等方式,開展理論學習、觀摩交流和實踐技能操作的培訓,努力提高農民的勞動素質。
4.4 科學技術是轉方式、調結構的關鍵
鄧小平同志早在1983年就指出:“發展農業,一靠政策,二靠科學,科學技術的力量是無止境的”,“將來農業問題的出路,最終要由生物工程來解決,要靠尖端技術”。這些精辟論述,為我國農業的發展指明了方向。第一,重點開發和推廣優質高產高效技術、加工保鮮儲運技術和農業降耗增效技術,發揮科技對創新的作用。第二,加大考核力度,做好現有先進適用農業科技的推廣應用,在推廣優良品種、普及新技術、提高質量上下功夫,滿足創新的需要。第三,加強農技推廣隊伍建設,把農技推廣工作和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結合起來,與逐步建立高產優質高效農業體系結合起來,以增強其推廣服務功能,促使農民自覺應用新技術,為農民增收致富服務。
[1]夏蘭.農業政策影響農村經濟發展的機制與路徑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12.
[2]田紀華.農村金融發展促進農村經濟增長的路徑研究[D].西南大學,2014.
[3]詹慧龍,唐沖,王娜,耿潔,向會娟.我國農村產業發展的影響因素分析[J].產業經濟研究,2007,05:53-58.
[4]杜志雄,肖衛東.農村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績效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J].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12,02:34-41.
[5]吳朋.火電廠自動化控制系統應用與研究[D].重慶大學,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