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傳寶
青島酒店管理職業技術學院
美學的當代發展與美學教學改革
于傳寶
青島酒店管理職業技術學院
美學是文學專業重要的基礎選修課程,也是一門艱深而重要的社會科學。美學課程站在哲學的高度,較系統地向學生介紹美學的一般原理和審美活動的基本規律。其理論性突出,抽象性強,是文藝理論中的核心和基礎部分,也是素質教育的基礎課與骨干課。伴隨著全球一體化進程的不斷推進,生產力與科技不斷的突飛猛進,知識訊息以飛快的速度更新,呈現出一種動態變異性。學生面對傳播迅速的信息、多維立體的刺激,不再滿足于傳統單一的教學方式。這 一切催 化美學 只有進行教學改革,與時俱進,才能更好地為可持續性社會、學習型社會發揮作用。
文學專業;美學;教學改革
最近,閻國忠老師發起了一個“進一步發展中國當代美學”的討論,《上海文化》2015年第8期發表了一組關于進一步發展中國當代美學的文章。我們也參加了這個筆談,發表了我們的看法。最近,我們還讀了高建平的《從形象思維談認識論美學的回歸》(《文史知識》2015年第5期)、范藻的《生命美學:崛起的美學新流派》(《中國社會科學報》2016年3月14日),他們的觀點,我們基本上是同意的。從其中的一些說法,聯想到一些中國當代美學進一步發展的問題,回顧近30年中國當代美學的一些爭論和學術生態。我們想就“如何進一步發展中國當代美學”的問題再談一點不成熟的意見,以就教于大方之家,共商美學發展大計。
眾所周知,美學的建立是一個現代性事件。現代美學之父鮑姆嘉通將美學界定為“感性學”,使美學有了自己明確的研究對象。但是,真正為美學學科奠定理論基礎的卻是康德。康德在區分人的知、情、意三種心理機能的基礎上,建構了一個以審美判斷為中心的先驗美學體系,確立了現代美學的核心理論范疇——“審美無利害”,讓審美成為與現實功利完全絕緣的純粹精神情感活動領域,并由此賦予審美以區別于科學、倫理的獨立地位。可以說,美學學科的建立是對人類精神活動研究的深化和開拓,是現代知識學日臻精密完善的標志。但是,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是,美學知識在越來越完備的同時,愈發趨向于學院化、制度化,脫離具體的審美實踐,失去了對生活的敏感銳反應和深度思考。就在人們自得于象牙塔內的獨立超絕之際,象牙塔外的世界卻不由分說地滾滾向前:曾經代替宗教成為人類精神棲息地的審美,如今飛入平常百姓家,甚至連日常生活也審美化了——審美成為美的裝飾、享樂主義的載體和經濟的策略,并日漸成為整個社會文化的組織方式。
2.1 整體觀照傾向
為詳細了解美學教學指導原則、目的、內容、方法、手段和教材建設等情況,系統分析美學教學的種種問題,應該對美學教學進行全面掃描和整體觀照。美學教學的整體觀照是一種總體性研究。這種研究方法一般從兩個方向同時展開:在橫向上,不僅將美學教學的各個方面進行綜合考察,還將其置于所處的社會環境和社會關系中;在縱向上,將美學教學置于動態發展過程中考察,歷史地、辯證地分析其在發展過程中取得的成就和遇到的問題。
2.2 整合傾向
有人指出,20世紀90年代以來,“整合”是課程研究的重要發展趨勢。整合思維與傾向也是當代美學課程與教學研究的發展方向。“整合”可使美學教學匯通古今、學貫中西、優勢互補,因此,“應求同存異地將各類美學資源予以整合。”所謂“整合”,指兼容并蓄地借鑒與吸取那些有益于美學教學的思想、資源、方法、模式等,在博采眾長、遍覽百家的基礎上,“在權衡與意合思想和文脈的實踐之中”,促進美學教學的發展與創新。
2.3 教學方法研究的傳統傾向
在美學教學的專題研究中,美學教學方法一直是研究熱點,這方面文章主要有金中杰《美學課教法探微》、任立生《對美學教學方法的探討》、周效柱《美學課中的討論式教學方法》、曾堅《建筑美學的教學體系與教學方法的探微》、石長平《大眾文化語境下美學課程教學方法探析》等,其它關于美學教學方法的研究散存于總體性研究中。
3.1 促進美學教學各個細部研究的均衡發展
不僅美學本身研究與美學教學研究要齊頭并進,而且美學教學各個細部研究也要均衡發展。美學教學的細部研究即各個教學要素的研究。教學要素是教學系統的重要單元和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具有相對獨立性、相互關聯性和相互制約性。對教學要素盡可能準確地認識是教學理論研究的重要任務,其原因在于它有助于我們從整體上把握教學結構,從而更好地認識教學這一“事物”,并有效地展開教學論的眾多論題的研究。美學教學各要素的研究可深入分析美學教學現象,優化美學教學結構,改造美學教學結構。
3.2 借鑒當代文化成果,開闊視野,更新思路,創新研究范式
經過百年的積累而發展起來的西方現代文化碩果累累,對中國社會曾產生過深遠影響。在后工業社會土壤里成長起來的后現代文化“對現實生活進行批判的同時,也包含著對社會進步和人的發展的關注,具有豐富的、建設性的思想內涵。”在改革開放大背景下進行工業化、信息化、城市化建設的當代中國社會,各個領域都受到了西方后現代文化的影響。當代美學教學研究不能忽視對中國社會產生巨大影響的西方現代文化與后現代文化,應積極利用好美學教學研究的外部文化環境,充分吸收當代科學文化和人文文化研究成果,借鑒當代最新思想方法,開闊美學研究視野,更新美學教學研究思路。
綜上所述,當下課堂美學教育的內容、形式和手段相對滯后,不容忽視。只有進行并深化美學教學改革,才能用感性與理性統一的辯證思維模式取代傳統教學的僵化思維模式,才能提高學生思維的活性機制,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豐富的內心世界,提升藝術修養和審美情趣,使學生全面和諧發展,形成一支創造型、開拓型、復合型的人才隊伍,最終達到建立學習型社會,與社會共同發展。
[1]李時.高校美學教學的現狀分析與改革策略[J].沈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01:27-29.
[2]李毓英.“美學教學改革深入發展討論會”簡介[J].哲學動態,1992,0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