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春萍
河北省承德市隆化縣第三中學
中學課程文化特色建設研究
——實施素質教育,創建特色學校
姜春萍
河北省承德市隆化縣第三中學
傳遞知識不是教育活動的全部,教育的首要任務是培養學生的能力,發展學生的創新素質,形成學校的辦學特色。
學科特色;文化特色
傳遞知識不是教育活動的全部,教育的首要任務是培養學生的能力,發展學生的創新素質,形成學校的辦學特色。目前,“中學課程文化特色建設研究”存在以下幾個問題:(1)對育人環境與精神文化建設關注較少,更多的是追求學生的成績,缺少具有本校特色的校園文化建設氛圍。(2)學校給學生提供展示才藝的平臺較少(3)校本課程流于形式,沒有充分發揮其作用,沒有做到將本校基本情況與本縣文化特色相結合,也沒有形成系統化、理論化的學校特色課程。(4)在學科教學中,缺少動手能力的培養,缺少對學生正確價值觀的引導,學生價值觀缺失。(5)學生對鄉土文化、傳統文化知之甚少。
針對這一現象,植根于“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辦好讓人民滿意的教育,我校開展了相關課題的研究。在研究的過程中認真學習相關文獻,大膽進行實踐探究,創辦特色學校,并將成功經驗及時歸納總結。
1、開發出適合學生認知方式并具有學科特色的鄉土文化課堂教學模式:
隨著課題研究的深入,當課程日漸成熟的時候,我們將《知我承德,愛我家鄉》校本課正式納入學校課程安排。七至九年級每個年級每周一課時,配有三位專職教師,成立了校本課程教研組。因為《知我承德,愛我家鄉》包含的內容豐富,在課堂教學中既要借鑒其他學科的成功經驗,又要有自己的學科特色。本著開發學生潛能,彰顯學生個性的原則,我們嘗試了以下幾種課型:
①欣賞課:主要以欣賞視頻和圖片為主要內容,通過直觀感受了解家鄉的文化。主要應用于家鄉風光和民俗風情單元。
②導游課:根據課本中提供的資料和學生自己搜集到的信息,幫助學生制作導游詞,模擬小導游的角色。主要應用于家鄉風光單元。
③故事匯:故事永遠是孩子們的最愛,在《知我承德,愛我家鄉》叢書中收錄了許多故事,另外在民間也流傳著不同的版本。這些故事中除了傳達很多知識外,還蘊含著深刻的哲理。
④書法課:隆化縣被命名為“中國書法之鄉”,為傳揚書法藝術,學校開設了書法興趣小組。邀請楊文秀,金佩杰等隆化書法名家定期到校為學生指導。
⑤誦讀課:在隆化文學單元收錄了多位隆化籍詩人在作家的名篇佳句,因此在各年級我們安排了經典誦讀課。
⑥講座課:介紹家鄉的風光、風俗、風情、歷史等知識。學校邀請本地的老革命、有學識老者到學校進行抗日宣講、“民俗”等鄉土文化知識講座,以此激發廣大學生的學習熱情,愛國、愛家鄉之情。
⑦手工課:教授學生具有地方特色的剪紙、鉤針等手工制作。
2、組織豐富多彩的課程實踐活動:
結合《知我承德,愛我家鄉》叢書的學習,我們還設計了豐富多彩的綜合實踐活動。讓學生在親身體驗中加強認識,提高素養。使知識轉化為學生的行為習慣與道德品質。例如在“美麗家鄉”這一單元根據不同年級設置了以下系列活動:
七年級:參觀隆化縣博物館和土城子遺址,了解隆化悠久的歷史,書寫觀后感,選取優秀作品,展覽交流。
八年級:拍照片,辦展覽。鼓勵學生游覽縣區內外的自然風光,搜集或拍攝風光照片,舉辦攝影展。
九年級:組織競賽,言情立志煉資源。讓學生說家鄉、寫家鄉、唱家鄉、贊家鄉、暢家鄉,抒情勵志。結合每年的讀書節活動,舉辦“愛我家鄉”競賽,激起了學生愛祖國、愛家鄉的情感。
3、將紅色文化建設與校園文化建設有機結合起來:
①發揮董存瑞烈士陵園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作用,清明節組織學生掃墓,每年五四青年節,學校都會組織新老團員到存瑞陵園入隊宣誓,聽講解員講解董存瑞的戰斗故事。
②以重大紀念性節日為契機,激勵青少年不斷成長。如每年十.一國慶節,學生和老師一起開展“讀黨史、頌黨恩、跟黨走”活動,唱紅歌,看紅色影片,讀紅色書刊,在這些活動中,學生受到了紅色文化的熏陶,激發了愛國情感,樹立了關心集體,關心他人的意識。
③校園圍墻樓道等處圍繞紅色校園文化主題布置好相關的條幅標語、圖片墻報等,在校訓、校風、學風等催人上進的警世言詞中滲透紅色的勵志之語。
4、開辟文化長廊:
本著底蘊深厚、內涵豐富的原則,學校走廊文化的建設主要以傳統文化為主要內容。校園圍墻是傳統美德教育,以圖文并茂的形式深入淺出的解讀了仁義禮智信的內容,并配以形象生動的美德故事;教學樓開設民間技藝長廊,主要展示師生的剪紙、貼畫、繪畫、書法等作品,遵循動態發展的原則定期進行更換。
在幾年的研究與實踐的過程中,學生的能力得到了提升,素質得到了全面的提高,學校形成了自己的辦學特色。做到了“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辦好讓人民滿意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