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依托科技和人才資源,加快推動優勢產能“走出去”,將產業鏈延伸到中亞地區。陜西地礦總公司與吉爾吉斯坦建立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合作機制,建立了中亞最大的實驗室;陜西煤業化工集團子公司—中亞能源公司投資的吉爾吉斯坦大中國石油公司煉油項目,是吉爾吉斯坦建國以來投資規模最大的加工業項目,也是中資企業在吉爾吉斯坦投資的最大項目,為吉爾吉斯坦直接解決就業600余名、間接帶動就業2000人。
陜西企業在中亞建設境外產業園區呈快速增加趨勢,中吉石油煉化工業園、中哈紡織工業園、中哈農業合作園投入并使用。陜西企業“西進”已成戰略趨勢。
(一)機遇。陜西是絲綢之路起點,也是商品貿易的主要地區,必須在“絲綢之路經濟帶”中有所作為,才會使經濟迅速發展。陜西積極響應國家“絲綢之路經濟帶”這一重要戰略。在經濟全球化和國家發展的戰略框架下,陜西省政府也在積極謀劃著陜西發展藍圖。讓陜西成為“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制高點。
中亞各國希望與陜西擴展合作領域,在紡織,郵電,交通,制藥等的加工方面,對機械制造與消費品的生產等行業進行投資,并在農業,太陽能的開發利用等方面進行合作,為雙方爭取雙贏的局面,從而雙方共同走向經濟快速發展的道路。
(二)挑戰
1.自然地理環境復雜、基礎設施不完善。中亞地處于歐亞大陸中間地帶,先天條件制約了中亞地區外向型經濟的發展。由于塔克拉瑪干沙漠和天山山脈阻礙,中亞國家急需突破地形地貌復雜和基礎設施落后發展的障礙。目前陜西與中亞地區的產能合作主要借助于鐵路、公路運輸。
2.復雜多變的安全形勢。中亞是世界上多種思想,文化,宗教相互碰撞最激烈的地區之一。冷戰結束后,中亞開始屬于兩級對抗間突然消失的斷裂帶。從中亞到阿富汗,這條伊斯蘭新月形地帶成為中亞動蕩的“震源”。國際恐怖主義、宗教極端主義、民族分裂主義在中東這一地區極其泛濫。民族分裂主義的發展趨勢越來越迅猛,從20世紀90年代到現在,恐怖主義一直十分猖狂。
3.大國利益爭奪。俄羅斯在中亞地區一直就有著傳統影響力,中亞地區國家在歷史上就與俄羅斯存在密切的關系。2011年,普京曾經提出“歐亞聯盟”(Eurasian Union)計劃,試圖把中亞納入這一聯盟,期望通過融合關稅同盟和統一經濟空間,向一些共同的的貨幣和經濟政策出發,從而建立起一個經濟聯盟。歐盟近年來也開始加強和中亞之間的聯系,2007年,通過“歐盟與中亞新伙伴關系戰略”。這是歐盟首次全面、系統的中亞戰略,其體現了歐盟在中亞的重大戰略影響。
(一)突出金融創新的作用。第一,提供各種金融性的支持。主要包括政策性金融(國家開發銀行、進出口銀行等)、商業性金融(其他商業銀行的優惠貸款等)兩個方面進行支持。第二,加快中資金融機構走出去的戰略。加快海外布局網點的步伐,方便中外企業之間的聯系,也為中國企業走出去提供了便利的金融服務,同時也可以進行金融創新。第三,完善人民幣在中亞地區的清算系統。
(二)實現產能合作的多樣化。近年來,以哈薩克斯坦為代表的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城市正大力發展工業,推進冶金、建材、交通運輸設備制造和機械設備制造等產品的“進口替代”政策。因此,陜西應主動發揮企業市場主體作用,以交通、重化工等領域為主要切入點,產能合作逐漸向產能轉移方式過渡,不斷拓展合作方式,促進雙方產能多領域的深入融合。
積極打造產能合作新模式,可以組團式在哈薩克斯坦建立“產業園區”,通過招商引資,鼓勵更多的裝備制造業,食品加工類企業走出國門,為哈薩克斯坦提供尖端技術、先進設備和創新管理方法,深化能源化工等方向的產業鏈上下游的合作。
(三)完善產能合作的框架。一是產能合作的經驗必須要得到提煉,不斷完善陜西產業轉移和資本輸出規劃。二是在國際上有效地推廣中國經驗,同西方工業化國家展開競爭與合作。三是做大做強陜哈模式,以陜西與哈薩克斯坦為例,加強對哈薩克斯坦周邊地區示范效應,帶動“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國家人加強與陜西的合作。
[1]蘇玲.“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與中國中亞經貿關系研究[J].深圳大學學報,2014(08):18-20.
[2]李娜,顧海旭,榮冬梅.關于我國與中亞國家礦產資源合作的思考[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14(07):4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