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國內外的許多專家、學者在分析新農村建設的問題中指出:提高農村勞動力的素質是新農村發展的“靈魂”,所以必須培訓有文化、了解技術、有經營知識等的新型農民。近年來,越南農村勞動資源的開發取得了屬目的成績,在控制人口的數量、提高人力資源質量,滿足社會經濟的需要,這一方面取得重大進展。據世界人口的統計,到2017年1月16日,越南人口為94970597人,從15歲以上的勞動力為53984200人,其中農村勞動力為37073300人。雖然勞動的數量較多,但是,勞動素質還較低,與新農村建設的要求相比,越南農村勞動力受到教育、技術培訓等的方面不容樂觀,這是農村經濟發展的主要障礙之一。從實踐而來,筆者深入分析越南農村勞動素質所存在的問題,并據此提出提高農村勞動力整體素質的對策。
改革開放以來,越南農村人力資源已經有了很大的進展,農村勞動資源的規模和水平在一定程度上都有所改善。但同時仍存在一些主要如下的問題:
(一)農村勞動力文化水平仍然較低。據越南統計局關于越南2015年的農村勞動力統計,15歲以上的農村勞動力是文盲,占6.5%,未完成小學教育的占15.9%,初中畢業的占17.8%。已經受過培訓的農村勞動力占12.6%,其中:職業培訓占3.9%,中專占3.5%,大專占1.9%,大學以上為3.3%。越南人口平均受教育的年數從4年(1990年)增到5.5年(2011年),7.5年(2015年)。盡管許多指標有一定的增長,但與一些發達國家相比,越南的農村勞動力文化水平的差異是顯而易見的。世界的發達國家都將提高國民的質量排為非常重要的位置,其的農民文化水平都較高的。這表明,越南農村勞動力的整體文化素質是很低的。教育程度低,在選擇就業崗位時,使其的機會是有限的,不僅如此還阻礙學習活動,獲取科學知識,新的技術和對市場的敏感性,從而導致學習的精神更加模糊。基于越南農村人力資源的現狀就難以適應知識經濟時代、市場勞動競爭的時代要求。現代農業需要農民具有較高的科學文化知識,而文化程度低下的農民往往無法接收現代農業和市場機制的挑戰。如果不徹底改善這一現象,越南農業現代化的目標不會成功的。
(二)農村勞動力缺乏職業技能。農業農村工業化、現代化進程主要依靠科學技術,因此提高農村勞動力的科學技術水平作為一項國家的重大戰略。近年來,越南農民勞動力的生產技能、職業水平有所改善,但與農村農業經濟發展的需要相比仍有較大的差距。目前,在越南,農村勞動者主要靠體力型或者父親傳下來的傳統經驗,農村勞動者缺乏所適合于農業現代的基礎技術要求。其中農村勞動力大部分沒受過農業科學技術的專業培訓,缺乏職業技能,沒有科學技術知識甚至可以被稱為“科學盲”。據2015年的勞動力調查報告,在農村地區勞動者已受過培訓率只占12.6%,在城市地區其為36.3%。這是導致農村比城市的勞動生產率差距的主要原因之一,而該差距與發達國家相比是巨大的。
(三)農村勞動力的經營管理知識比較薄弱。由于長一段時間受經濟計劃的影響,農村從事種植業的農民停留在傳統耕作的水平上,生產方式簡單,勞動手段陳舊,經營管理粗放,市場意識是非常微弱的,不了解市場經濟的運行規律,接受信息和反應能力差,這是難以準確把握市場動態,無法預測市場變化。此外,在市場競爭十分激烈的今天,大多數農民由于還沒經過經營管理的教育培訓,不了解農業經營管理的基本知識,缺乏先進的經營管理方法和經驗,引起其缺乏冒著風險,敢于創新,敢于競爭的精神等,所以他們無法適應農業現代化的大型生產要求。
(四)農村勞動力有社會心理落后,小農生產的意識。 越南農村由于受很長時間的自然經濟的影響,農業還比較落后,產品的銷售水平低。在農村,農民心理落后最主要的表現為有過度的保守心理、依賴心理、焦慮心理和自卑心理等。農民仍在擺弄,難以擺脫保守的心理,只關注眼前的利益,對于新觀念、新技術、新事物有冷漠的態度,商品意識淡薄,缺乏經營的理念、缺乏集體意識、存在著個人主義。與此同時,農民的獨力心里不高,貧困的原因是缺乏創業的精神、渴望和決心致富,從而愿引起貧困的現象還依然存在。這已經成為越南新農村建設和農民自身發展的重大阻礙。自然經濟使得農民在一小塊地上自耕自作,無協作、無交換而長期形成的小生產、小農意識的習慣。小農戶的生產導致無法獲得或缺乏科學知識,只依靠自己的經驗進行生產,生產經營模式表現為落后的,缺乏強大的動力以促進將現代科學技術應用于生產,這是小農經濟的“致命的弱點”之一。小生產模式無法吸引或應用一些重要的技術、機械來替代體力型勞動者,提高勞動生產率。這是實現越南農村農業工業化,現代化獲得成功的主要障礙之一。
21世紀是經濟知識,信息網絡的時代,生命科學為主導。人口素質,特別是勞動力的素質的高低, 其決定本世紀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可持續性的重要因素。越南大多數人口是農民,因此提高農村勞動力的素質是當期的緊迫任務之一。
(一)加強農村基礎教育,提高農民的文化素質。解決貧困問題首先要提高當地教育水平,為了增加農民的收入,首先要提高其知識。越南是一個農業國家,大部分人口是農民的。因此提高農村勞動者的素質是艱巨的任務,做好農村普及教育義務是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的首選。目前,為了加強農村教育應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如:要進一步完善農村教育投入體制;面向市場經濟發展和農村學生需求,推進農村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改變教學方式,提高教學質量。同時,要的確實施保護母親和兒童法,勞動法,堅決反對使用童工的違法行為等等。
(二)促進農村職業教育的發展,逐步提高農民的科技素質。各級政府需要充分了解職業教育對農村勞動力的重要性,以農民的職業教育作為緊迫和長期的任務,將發展職業教育作為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和教育工作的戰略重點 ,把加快農村勞動的職業教育發展與繁榮經濟、促進就業、消除貧困、維護穩定、建設先進文化緊密結合起來,采取有效措施,大力推動農村勞動者職業教育快速發展。調整農村教育結構,加大在農村教育中職業教育的比重。加大投入力度,堅持實際、實用、有效的原則,深化農村職業教育改革,根據本地的特點,勞動者的不同的年齡、不同的教育背景、地方的市場勞動需求、求職者的特長和崗位的需要,提出培訓計劃,選定培訓的內容,加強使用農業廣播電視的方式教育學校建設,全面提高農民的整體素質。
(三)為農民提高農民生產經營能力。農民的生產經營方式的規模小、分散、手工勞動,缺乏技術。致富的機會不大,這阻礙了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收入增長的主要原因。在新時代的背景下,需要促進生產經營的方式的改變,幫助農民拓展了空間和致富之路,提高生產經營能力。在現代化農業發展和市場經濟的實踐中,增強農業,農村,農民自我發展能力,為農村培養大量急需的技術人才和掌握農業技術市場的農民。逐步形成“一鄉一業、一村一品”。
(四)完善農村基礎設施,提供“硬條件”以逐步提高農民綜合素質。在農村的交通路,信息系統,水利和生活文化基本落后的情況下,不僅直接影響了農業生產的發展和提高農民的收入,而且無法給農民創造有利的條件和文化氛圍,這限制了 農民自身的進取心和創造力。近年來,越南的基礎設施建設取得了長足進展,生產條件得到不斷改善。但是缺少發達地區的農村,農業基礎設施較為落后。所以,各省市政府需要以基礎建設項目為重點,以投資拉動經濟增長,必須切實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建設步伐,盡力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盡快改變農業基礎設施長期薄弱的局面。
對于農民的數量占優勢的國家,農民素質決定民族素質。提高農村勞動者的素質不僅關系到農業現代化和新農村建設事業的成敗,關系到農村的穩定和可持續發展,并且關系到促進國家繁榮和可持續發展。越南70%以上的人口生活于農村地區,想提高民族素質,就必須提高農民素質。因此,各級黨委和政府對此要有高度重視,我們要對農村勞動力素質所存在的問題,采取有力措施,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農民,從基本上全面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把農村巨大人口的壓力轉化為人力資源優勢,持續推動新農村建設的基本力量。
[1].Tong cuc thong kê: https://gso.gov.vn/default.aspx?tabid=714.
[2].The Kha. Phat trien con nguoi cua Viet Nam ang cham dan va tut hau. http://dantri.com.vn. 2016/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