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審計定性準確性缺少制度依據。這些年,我國進行了更加深入地經濟體制的改革,當下可以使用的審計法律法規,同經濟的發展趨勢存在一些不適應的問題。從經濟和社會發展角度而言,用于審計工作的法律法規和內部制度,有著一定的滯后性,這是經濟責任審計需要面對的一個重要問題。領導干部在不同環境和不同時期,隨著新生事項和業務的增加,以及在推進改革中因缺乏經驗、先行先試出現的失誤和錯誤,難以找到準確的制度依據進行問題定性。
(二)考核評價體系實效性較低??h供電公司經濟責任審計,是指對領導干部任職期間其任職單位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和損益的真實性、合法性、效益性等情況進行的監督和評價活動。而在實際開展審計時,對審計報告中所反映的問題,應該如何與領導干部“一崗雙責”考評有機結合,明確領導干部應該負有哪部分責任,缺少更加明確的內部規定,往往也是依據情況酌情考慮,給予績效考核或是行政處理。
(三)經濟責任審計存在風險性。經濟責任審計是根據審計查證或者認定的事實,對被審計領導干部履行經濟責任情況作出客觀公正、實事求是的評價,評價結論應當有充分的審計證據支持。而在實際工作中,由于信息的不對稱性,被審計單位往往存在向審計組提供的各類臺賬資料存在不完整、邏輯關系錯誤等,甚至出現提供虛假會計信息等資料,以達到隱蔽、隱藏經濟活動中存在的違法違紀事項。這就對審計組成員的技能水平和綜合業務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從大量資料數據中判斷、甄別、查找出問題,杜絕審計過程中對重大事項錯誤實施的遺漏,對審計人員來說具有較大的風險性。
(四)審計成果運用不扎實。隨著近年來公司依法治企的不斷深入推進,如何強化審計成果運用,有效落實依法治企規范要求和整改措施,并以解決問題為導向,按照“標本兼治、防范風險”的工作目標,提出預警和建議,促進審計成果運用及轉化,嚴控各類風險,提高規范管理水平,對審計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在實際工作中,通過對發現問題的“回頭看”,發現基層單位在審計成果運用方面存在不扎實,問題整改不徹底的現象。
(一)細化完善相關內部規章制度。想要更好地開展經濟責任審計工作,可以從制度方面做起,對新生業務、事項,結合地理、內部管理水平等主客觀因素,提出相應的審計管理建議書,要求細化完善需要使用的制度,構建更加完善的工作體系,做到審計報告中描述的事項實事清楚、問題定性準確,審計整改意見可操作性強。
(二)完善審計考核評價體系。在經濟責任審計工作中,本著對領導干部任職情況負責的態度,審計報告要給以客觀、公平、公正的評價。首先要完善責任考核評價體系,運用好落實把推進改革中因缺乏經驗、先行先試出現的失誤和錯誤,同明知故犯的違紀違法行為區分開來等“三個區分開來”重要指導思想,審慎作出結論和處理。運用定性責任指標辦法,將領導應該承擔的管理責任有哪些和直接責任有哪些分清楚;將前任遺留問題和現任問題進行劃分;將問題應擔負的決策錯誤和執行錯誤描述清楚等。
(三)提高審計質量,防范審計風險。針對審計工作中可能存在的審計風險,審計組人員要具備風險意識,深入推進審計項目質量管理。嚴把審前準備關、審中現場關、審后報告關等,通過深入現場踏勘,加強問題成因分析,提出改進建議,不斷推進審計項目實施的廣度和深度。嚴守審計工作紀律和職業道德,樹立查處問題是天職、有問題發現不了是失職、發現問題不如實報告是瀆職的工作理念,恪盡職守,廉潔自律。
(四)多措并舉強化審計成果運用。一是強化組織領導。對審計發現問題,被審計單位要及時整改,主要負責人作為整改第一責任人。對整改不到位的,要對主要負責人進行約談。對審計發現問題要建立問題整改銷號臺賬,對審計意見和建議,指導相關單位和部門深刻分析,追本溯源,不回避、不掩蓋,不等不靠,實行“銷號”管理,保證整改落實效果。二是發揮協調監督作用,形成齊抓共管態勢。建立責任明確、職能互補、信息互通、成果共享的協調監督機制。
總之,審計工作中,經濟責任審計是供電企業內部審計的重要內容之一,就當前工作而言,還存在一定的不足,因此,必須有針對性的提出解決措施,不斷提升該項審計工作質量,通過對重點領域、關鍵環節及縣供電公司落實上級黨委決策部署情況的審計力度的加強,及時發現經營管理隱患和潛在風險,分析問題成因,堵塞管理漏洞,消除風險隱患,防范經營風險,為公司不斷強化縣供電公司單位基礎管理的規范性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