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齡化,目前較為通用劃分依據聯合國公布的《人口老齡化及其經濟社會后果》。在總人口中有大約7%屬于65歲及以上人口,可以稱之為老年型人口,據此形成老年型的國家或者地區。按照相應人口經濟學理論,現在的社會已經由“雙高”向“雙低”方向發展,即轉變為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長壽方向發展。
(一)中國養老保險制度不完善。首先,保險事業滯后于經濟發展。1993年前國家主要是實現收現付制度的保障體系,由國家進行統籌規劃。隨經濟發展1993年后開始逐步改變并實施個人賬戶制。21世紀初,在面對個人賬戶制與經濟發展的不協調,使社會統籌虧空的問題,進步成統籌社會資源和個人的賬戶共同作用的基本養老保險體制模式。其次,保險制度覆蓋面窄,有明顯的城鄉和區域差異。以吉林省為例,至2010年,吉林省非農業戶籍老年人近 1/3 尚未納入社會養老保障范圍。而這部分老年人主要依靠子女贍養和最低生活保障政策救助,同時增加了子女負擔和財政壓力。同時作為農業大省,農業戶籍老年人仍以土地養老和家庭養老為主,收入來源單一而且水平低。而隨著家庭小型化趨勢發展,家庭贍養老人負擔愈發嚴重。
(二)養老金支付缺口巨大。老年人口的存量和增量變動形成養老保障體系高昂的支付負擔。同時由于老年人的高患病率大大增加了公共衛生和醫療保障的支出壓力。按照統籌社會資源的公式說明替代工資效率與贍養效率的成績是養老金的繳費比例。
(一)通過法律建立規范完善的養老保險制度。我國養老保險制度建立多依據國務院及有關部門的相關政策和行政法規,沒有明確的法律嚴格進行規范。比如2004 年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頒布了《企業年金試行辦法》和《企業年金基金管理試行辦法》,第一次具有針對性的解釋了關于企業的年金問題的規定和相應的基金問題的管理辦法。并強調了相應制度的轉變,以企業的補充養老基金制度轉為企業年金制度。這個法律的頒布是一個進步,但是也看到在養老保障中的法律缺位。
(二)逐步擴大養老保險覆蓋面。繼續擴大養老保險的覆蓋面。自建國來建立的城鄉二元體制對養老保險制度發展形成巨大影響。但依據現實,對于非農業戶口的城市人口要繼續擴大覆蓋范圍,保證非農業戶口接近全部的納入養老保險體系中,據了解,我國目前還有很多個體商戶等還未參加養老保險,這部分人也不知道自己怎么才能參加養老保險,國家應該鼓勵中介機構積極給這部分勞動者辦理養老保險,從而擴大養老保險的覆蓋面。與外國人口總量較少同時分布較為分散相比較,在國內要合理利用我國的基層力量,通過健全的基層組織,使“社區”在養老保障中發揮積極的作用。因此通過社區可以互相照顧互相幫助傳遞社會的關愛。對于農業戶口人口,誠如穆懷宗先生,著名的社保專家,所陳述,“目前,國家在社保方面的投資,90%以上用于城市人口”。針對于現狀,70%比重的農村居民,在發展水平不足,收入的增速不高,居住地域廣闊又不集中,以及相應的保險觀念與知識不足,以上的原因使得這里成為養老保險空洞的地區。在現行制度存在不完善的情況下,仍建議以家庭養老為主,社保養老為輔的方式。
(三)合理的養老金籌集制度并鼓勵個人儲蓄養老金保險。我國現實實行的混合制的養老經籌集模式。應當繼續實行政府,企業與個人三者共同的養老金籌集。并且鼓勵個人儲蓄養老保險金,可以在商業銀行進行,并且使得保險利率高于一般儲蓄率。
在應對老齡化的情況下,應當思考采用何種制度,發揮怎樣的制度優勢,落實何種實在的并能切實滿足需求的措施非常重要。在了解所面對的制度不完善,法律缺位,養老金籌集風險增加,支付缺口增大的情況下,通過明確指定法律,完善制度,擴大養老保險覆蓋面,進行政府企業個人三方面的籌資模式,并鼓勵個人進行養老金保險等方法也應對人口老齡化下養老保險制度的沖擊。
[1]蘇春紅.人口老齡化的經濟效應與中國養老保險制度選擇[A].2010.
[2]霍志剛.吉林省農村人口老齡化和養老保障研究[A].2012.
[3]肖嚴華.21世紀中國人口老齡化與養老保險個人賬戶改革[A].2011.